戴娟丽
一、研究背景
针对农村老师提出的“不用多媒体,如何上好计算课?”“怎样来落实新课标中的算法多样化”等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我们研究小组选择“9加几”这个内容,试图在课堂上体现新课标中的两个理念。
1.“以学论教”,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确定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研究过程
(一)原有的教学课例
1.复习铺垫
(1)复习数的组成。
(2)填空:9+( )=10,9+1+5=( )…
(3)教师出示盒子图。如图:
问:共有几个圆点?怎么算?(9+1=10)
能不能通过摆一摆,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共有几个圆点?请一名学生上台摆一摆。(盒子里有9个,添上1个满一盒,正好是10个。)
2.新课教学
(1)出示
问:共有几个圆点,怎样列式?9+2等于几呢?(揭示课题)
(2)尝试操作。(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摆一摆)
(3)请一位同学上台摆,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摆?
(4)师生共同讨论:因为盒子里有9个圆点,从盒子外拿1个进来凑成1盒,正好是10个,再加上盒子外面剩下的1个,一共是11个,9+2=11。
(5)用同样的方法教学9+3,9+4…
(6)小结:我们在计算9加几的时候,都是先想9加1得10,就从小数里拿出1与9凑成10,然后加上剩下的数。这种方法叫“凑十法”,算的时候要记住:看大数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3.练习巩固(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运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二)课改后的教学课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听说咱们班小朋友特爱学习,是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学习上的好帮手,猜猜看是什么?(出示装9枝笔的盒子和装5枝笔的盒子)
(2)请小朋友们仔细来观察一下这些笔,你发现了什么?
(3)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紫色笔有9枝,蓝色笔有5枝,紫色笔比蓝色笔多几枝?
生2:紫色的笔有9枝,蓝色的笔有5枝,一共有几枝?
……
(4)揭示课题《有几枝笔》。
2.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算一算。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找小棒帮忙,也可以找老师帮忙。)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呈现各种算法。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
生2:10+5=15,所以9+5=14。
生3:从5枝里面拿出1枝给9,10+4=14。
生4:也可以从9枝里面拿出5枝给5,10+4=14。
……
3.自选算法,尝试练习
(1)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2,9+6。
(2)交流算法。
(3)师生分析各种算法的特点,感悟各种算法的优点。
4.分层练习,巩固算法(让学生自由选择练习,选择算法,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三、做法分析
(一)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以学论教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以教论学”,这必然会导致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泯灭。而这节课,我们更多的是思考“学生会怎样学”,决定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上,从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验、学习状态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
首先,对一年级学生进行知识前测,包括两部分:(1)让学生独立计算9+3、4+9、9+7、2+9四道题目。发现全做对的占63%;有做错的占27%;一道也不会做的占10%。(2)调查9+6=15“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发现20%的学生用“凑十法”;30%的学生用“数数”的方法;40%的学生用“因为10+5=15,所以9+5=14”的推理方法;10%的学生说不出理由。
其次,通过调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物,我们发现很少有10个物体装成一袋或一盒的现象,北师大版教材上的“有几瓶牛奶”的主题图“10瓶装一箱的牛奶”也是人为制造的。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我们找到了“10枝装一盒”的自动笔,作为情景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其乐于探索新知。
最后,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了解。发现有少部分学生会积极思考,比较自信,上课能大胆发言,并且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则相反,不善于独立思考,不能与同学合作交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重新定位学习过程,还学生一片思考的空间
1.新课引入更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在原有的教学中,往往是按“复习铺垫—新课教学—巩固练习”这三个步骤来进行教学的。在“复习铺垫”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使“凑十”的想法深深地印在学生脑子里,致使在新课教学中学生不由自主地就用“凑十法”来计算,形成了思维定式。而在课改后,没有设计任何的铺垫,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让学生从提供的信息中提出问题,如:“一共有几枝笔”等,并根据自己原有知识和能力来解决。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当你碰到一个新问题需要解决时,一般是没有人来预先告诉你需要准备哪些知识,而是要靠自己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已知的信息和原有知识来解决问题。二是活跃学生的思维。从学生学习经验出发,如果事先进行了“铺垫”,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会局限在老师暗示的方法中,不会去独立思考。而新教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则学生思维会更加活跃,从而达到算法多样化的目的。
2.充分展示个性才能,提倡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主要是尊重学生解题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节课没用多媒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采取了如下做法:(1)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時间,让其充分暴露真实思维。对原来会做的学生,重点是引导探索算法多样化,培养流畅的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对不会做的学生则要求在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下学会一种或几种方法。(2)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练习,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种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能使学生一直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3)优化思想是在学生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再通过师生对话交流,使学生感悟各种算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从而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3.学会交流合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因此应当成为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不光要学会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种习惯。比如,本节课上教师以表扬为主,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学会倾听的本领,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四、反思性的总结提炼
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效果明显不同。原有的教学课堂上声音非常统一,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凑十法”牢牢困住。而课改后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呈现了算法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分析、比较,我们感到:(1)教师应该花更多的力气在了解学生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论教,使教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2)教师应该还给学生一片自由思考的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孟先乐.走进新课程(实践篇)[J].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2.
[3]体验新课程·数学[J].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