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文科类专业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15-11-03 11:58胡善平陶立明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学业评价学生

胡善平,陶立明

(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 淮南 232001)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其中尤以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效度与信度问题为要。学业评价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对引导学生学习、加强学生管理、检查教学质量以及推动课程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课程评价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工作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环节。高校学业评价既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制约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并明确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这个讲话,为我国今天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考评、监控、反馈体系明确了方向。

当前,许多学者和高等院校都在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氛围、体制、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和实践还大多停留在学校主体上,缺少对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主体——“学生”的研究,学生多为被动参与,学业评价导向功能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业评价改革滞后,教育缺少内在动力。如何以科学的学业评价态度、方法、机制,对学生参与创新教育的效果和在课程学习中的实效性进行考核与评价,创建科学、全面的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之一。

通过对近十年来相关文献的检索发现,现有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评价上,针对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成果较少。整体来看,现有的关于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现状与问题的研究;(2)关于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方案、标准和指标体系的研究;(3)关于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实践研究等。综合相关资料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就评价标准来看,对高校学业评价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整体层面,缺乏具体细化对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特别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高校学业评价的研究。其次,就评价对象来看,对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过多强调不分文理全体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缺乏从各个学科专业特点出发对学生学业评价研究,特别是对地方本科高校文科类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最后,关于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多从修正和完善的视角进行,未脱离现有评价方案的基本框架,缺乏指导思想上的根本变革,缺乏对价值理念的全面的理解与把握。总之,现有研究很难使人们了解地方本科文科类高校学业评价的现状,从而形成对学生学业评价的系统认识,更不能指导研究者系统地改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践。

二、工作积累与研究方法

(一)工作积累

本项目组成员,均是拥有丰富的高校从教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一线教学骨干和管理骨干。经过多年的摸索,初步探究出了一套新的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导向的地方高校文科类专业学业评价模式,彻底打破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重教师本人评价轻学生自我评价的传统学业评价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完善了学业评价的指标体系,结合特色专业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构建了切合学校办学定位、具有专业特色的学业评价体系。

(二)研究方法

通过量表法、结构式访谈法等具体方法,检验现有学业评价方法、体系的效度与信度,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描述统计与分析。

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设计适应教学培养目标、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业评价指标量表,并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考查新的指标体系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动机、能力培养的效用。

运用德尔菲法即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地方高校文科类专业学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增强其大学生学业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地方本科文科类高校学业评价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出评价模型。解决地方本科文科类专业学业评价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使相关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学业评价更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现行学业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校学业评价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既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度发展过程中,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与高等教育趋同发展的矛盾,安徽省提出了“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明确提出在教育评价方面要避免单一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支持各种评价模式协调发展。

作为地方性高校,学院与国家一流高校在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理科学生教育背景、专业背景及社会需求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全国“一刀切”式沿用统一标准的学业评价方式,明显违背了国家有关“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各安其位、各展所长”的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为此,根据学院自身办学历史、学科优势、区域特点,采取区隔化的培养方案和学业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本科高校文科专业的学业评价模式单一,基本采用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的“标准”模式。但这种评价模式不能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业状况,无法达到教育管理的预期目的。

首先,平时成绩不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平时成绩的评判并没有明确的操作规范,教师的一般做法是采用期中考试、平时作业、出勤率等作为评价参考。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随意性大、主观性强,不能客观反映教学现实情况。教的方面主要表现为;教师凭印象或个人好恶随意评价;平时成绩后于考试成绩,教师根据考试成绩调节任意人为拔高、送分等。

其次,期末考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专业素养。对于文科学生来说,传统的期末考试以闭卷为主,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导致考试内容几乎只能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而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却被排除在考试范围之外。学生只要在考前进行临时突击、死记硬背,也能考到85分以上。这样即使平时没有出勤也可以基本过关,而现实关注的专业素养无法在期末考试中全面反映出来。

由于文科类学业评价模式单一的现状,导致在地方本科高校文科类专业普遍出现学生不爱学习、不主动学生,不进图书馆、不会查资料,上课不专心,逃课现象、考试作弊的现象,以致查收学生的小纸条,成为如今监考教师监考过程中必做的一项艰巨任务。这种完全靠死记硬背出来的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基本功不扎实、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独立完成任务能力不强、应变能力差。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在于:

首先,目前作为地方本科文科类高校,学业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强。从评价功能看,对评价功能的认识不够全面,重视鉴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诊断和激励功能;从评价内容看,注重理论知识,忽视能力和创造性培养,忽视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社会需求;从评价主体看,评价主体单一,教师掌握绝对主动权,忽视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从评价对象看,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积极性和主动性没能调动起来,自尊心和自信心时时受到挫伤;从评价方法看,评价方法单一,以标准化测验为主要评价手段,重量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轻质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从评价过程看,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从评价的影响因素看,统考科目冲击非统考科目;从评价结果的反馈看,忽视积极反馈,使反馈的反思、导向作用得不到发挥。

其次,作为地方本科文科类高校,学业评价标准和对象上缺乏针对性。高校学业评价体系是一个以专业知识为主要评价内容,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学业成绩鉴定体系。评价实践中存在着评价体制不够完善、对大学生共同素质缺乏明确的评价要求、实际评价内容与学校政策目标和师生期望存在较大差异、教师缺乏系统的评价技能训练、学生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实际影响有限等问题。显然,高校学业评价工作还很落后,没能在保障高校教学质量工作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最后,作为地方本科文科类高校,学业评价标准、评价体系缺乏实际操作性、认同性和效能感。高校学业评价既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问题。国内关于学业评价已经有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但如何将其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使其在具体的操作中既可行又有效,还有很多的实际问题需要在今后尽快解决,很多的具体措施需要落实。现有评价体系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学业内化情况,已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四、具体的应对措施

第一,树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业评价理念。在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学业评价不再只是评定学生学习等级、甄别、诊断和选拔的工具。更不是一项单纯的教学任务,而是同一种体现以学生为本、突出主体能力、注重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学业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第二,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重教师本人评价轻学生自我评价等不良倾向,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同时经学校批准,以2012级政法系社会工作专业新生班作为改革实验班,实行全新的学业评价模式,即不再是单一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而是更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内化后的综合能力的考察,为学生设置专门的学业成绩登记卡,将期末考试的成绩由原来的70%,降为50%;平时成绩由原来的30%提升为50%,平时成绩由五个部分组成,即专业阅读(以读书笔记体现)、课程论文(策划案)、社会实践、平时作业(不少于3次)、出勤率。突出平时学习表现、实践能力等在学业评价中的比重。与之相适应,在探索中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推动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目前此项目正在不断完善之中,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后续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第三,拓展课程评价内涵,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实务层面探讨健全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各种方法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形成个案、小组、社区和社会政策行政的有机配合和优势资源的互补,进行介入机制的经验研究和效能评判。在评价标准上体现多元化,不仅要有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还要按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制定不同的发展标准;不仅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更要引导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培养的学生不仅能从事一般性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创新的潜质、发展的潜质,甚至是领军的潜质。具备终身职业能力;在评价方法上应强调过程性评价,使学生的学习不再以最终的一次性考试为目的,让学生发现和体会学习过程的兴趣和快乐,从而达到发展自己个性和创造性以及其他素质的目的。

第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多维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课程的目标不是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而是以思维训练的需要为核心。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对象的认识,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潜能和个性品质在实践中得到最大释放和发掘。

第五,强化教学管理的引领和促进功能,实行弹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改变一直以来过于规范刻板、有序而缺乏活力的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既要强调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更要注重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创新意识的体现和创新潜能的开发,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弹性管理。

第六,建立具有科学性、时效性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和反馈系统。在学业评价内容上应由片面走向全面,从仅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到关注知识应用、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参与科研等方面,重点考核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标准上应注重提高和发展,应主要考核学生完成项目的质量,关注学生在项目完成中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评价方式上应力求多样化。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在真实情景中评价学生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改进、提高;在学业成绩的构成上要多元化。特别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使之在学业评价总成绩中占有一定权重。

总之,改变传统的“单一性的知识性考试”为“创新人才导向的综合性评价”,特别是将高层次的创新思维、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想象能力等教学过程中的非智力活动“综合”地考虑到学业评价的“预期范畴”中,从而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鲁先锋,李文莉.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的综述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4):45-48.

[2]王成军.大学生学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9):25-29.

[3]严启英.多元学业评价模式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8,(3):195-197.

[4]黄洁.基于学业评价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3):111-114.

[5]刘声涛.我国高校学业评价的现状及改革对策[J].科教文汇,2011,(10):10-13.

猜你喜欢
学业评价学生
艰苦的学业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35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