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1+1校区模式下团学工作模式探析

2015-11-02 02:35曾荣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团学校区校园文化

曾荣根

摘 要:随着多校区办学高校的日益增多,给多校区模式下的团学工作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这里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存在问题,也包括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以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为例,分析1+1校区模式下团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面临的难题进行工作模式探析。

关键词:1+1校区模式;团学工作;问题;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0018702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越来越快,院校之间的重组、调整与学校自身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格局,即多校区办学模式。以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为例,现有康美老校区和美林新校区两个校区,目前在多校区办学环境下,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但在这种1+1模式办学的格局下,两校区团学工作开展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一、1+1校区模式下团学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新校区领导重视不够,重心偏向老校区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团学工作从表面和形式上看,对于两校区的领导和管理是到位的。学院团委在职责和工作范围内指导和管理两校区团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成效上也是显而易见。但是如果从领导和管理的重视程度的层面来说,却稍显不够,工作定位和范畴也显得模糊和不够准确。除此之外,在团委的整体工作部署与安排上,学院团委在指导思想、方式方法以及内容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对于两个校区开展团学工作也有总体上的把控和规划,但是对新校区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指导和评估。所以就目前看来,学院团委对两个校区团学工作的计划与发展缺乏系统、长远的规划和研究,这就使老校区团学工作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新校区的团学工作却没有出现应有的景象。

2新老校区文化底蕴存在差异,增加了团学活动开展的难度

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新校区发展时间较短,校园文化的整体性自然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另外,在校园文化活动的时间、空间上衔接得并不是那么好,相对于老校区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老校区从建校开始,发展较为成熟、完善,各方面设施已逐渐发展完备,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导致新老校区出现两种景象:一边是老校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一边是新校区人文氛围和文化底蕴的缺乏。对于新建校区来说,由于办学条件有限,办学环境和条件往往差强人意。即使硬件设施上去了,软环境也很难一时跟上,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成长[1]。因此,如何解决新老校区文化底蕴方面存在的巨大反差,形成富有新校区实际和新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底蕴,这是当前团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3团学工作指导老师精力有限,无法有效推进团学工作开展深度

任何一所高校,有丰富团学经验的老师总是有限,又由于学院团学工作重心在老校区,所以新校区的团干配备就显得匮乏和力度不够。就如本人所在的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美林新校区,负责团学工作的老师是兼职,其本身还承担着辅导员工作,还需要负责

200名左右的学生。辅导员工作本来就杂事缠身,还要分身来开展学院下达的各项团学工作,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这样必然导致团学工作和活动无法有效深入地开展,导致团学工作缺乏动力。

4学生干部往返新老校区,导致工作效率较低

由于学院学生干部的整个模式被“横切”,就使得学生干部要经常往返两个校区,学生干部投入精力大,学生干部的管理与培养战线被拉长,往往同一事务需要更多人来完成,并且开会、请示等都需经常性往返于两个校区,这无形中就使得学生干部工作量大大增加,工作效率却呈现下降现象。而且学生干部在最初面对新校区的时候,团学工作的整个环境和秩序被打破,导致他们缺乏归属感与认同感,因而造成了许多工作只停留在了日常事务的处理上,开展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时效性等都受到影响,自然工作效率就变得不高。

5新老校区学生干部培养存在脱节,培养难度加大

学生干部是高校团学工作的助手和中坚力量,是团学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发挥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由于学院采取1+1两个校区学习模式,前两年在新校区,后两年回老校区,所以学院学生干部培养面临着“横切”所带来的冲击,在新校区的学生干部就成为了团学工作的主力,他们工作热情高,思想很活跃。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干部来说,由于得不到高年级学生干部的言传身教,导致传、帮、带脱节,工作经验的不足就成为了他们最大的不足。通常一年级是干事,二年级是副部长,到了三年级,刚培养成熟一批,就要搬回老校区,使得新校区又得重新培养下一批新人。学生干部的使用周期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青黄不接,严重脱节的现象,使学生干部培养的难度大大增加了。

二、1+1校区模式下团学工作新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多校区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格局中,团学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团学工作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以共青团员的成长成才作为目标,以1+1校区模式下校园文化为抓手,深刻认清形势,理性、深刻、现实地设计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扎实、稳定地推进学院1+1校区模式下团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鉴于上文1+1校区模式下团学工作所面临的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团学工作新模式。

1资源整合,构建适当的高校分工体系,充分调动团干工作积极性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美林新校区团学工作要依托康美校区母体学校,形成孵化和辐射趋势。团学系统组织和管理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团委这个组织与下属分管部门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平衡问题。这就要求确立适当的分工协作体系,要把规范好业务活动和管理范围作为部门、员工岗位的职责所在。明确职责,职责到位,责任到人,责任到细节。发挥最大效益的基本框架就是要把部门、个人力量结合为有机整体。作为学院的领导机构,要加强所在校区的领导、管理、监督和激励职能,不断完善团学工作的奖惩制度,树立一批团学工作的先进典型,对新校区的团学工作要有整体规划和要求,要进行有效的指导、监督和考评,使新校区团学工作有一个科学实施、落实、总结、监督、考评的完整过程。

2通力协作,加强新老校区之间的联系,形成新老学生干部的帮扶机制

学生干部是开展好团学工作的重要推手。学生干部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直接影响到团学活动开展的质量和取得的效果。我院团委根据自身情况,成立了院系二级建制。虽然学院层面设立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但要充分考虑到新校区学生干部队伍全都是低年级的学生,另外系级建制由于刚刚成型,所以在学生干部培养方面以及学生干部活动执行方面都缺乏一定的经验。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学院团委应该将两校区的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共为一体,平时多利用网络、电子通讯、微信、微博等各种手段加强彼此联系,要特别注重新老校区学生干部之间横向、纵向的沟通和协作。可以通过举办实践、培训、交流活动的形式,真正发挥老校区的学生干部传帮带的作用和督促新校区学生干部的快速成长。进一步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学生干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

3分类指导,强化校园文化的品牌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学习交流中提升

在1+1校区模式下开展团学工作,要不断完善已有的团学工作管理制度,继承和发扬老校区一脉相承的管理理念和校园文化。学院党政要加强对团学组织的领导力度,在制度和政策上提供组织保障,以新老校区文化建设为目标,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不断挖掘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在实际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在新老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要不断加强新老校区团学组织的横向、纵向沟通、学习与交流,在校园文化的开展中,要进行分类指导,加强指导力度,不断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管理项目化、精品化,实现“常规活动制度化、小型活动多样化、大型活动特色化”[2]。

4拓宽渠道,开辟网络阵地,构建跨校区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由于学院成立院系二级建制,在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方面存在着效率不高的问题,有时信息传递层层下来,耽误了时间,影响了效率。开辟网络阵地,拓宽渠道,充分利用校园网、QQ、微博、微信等网络阵地,实现网站、网页互联,保证团学工作相关信息的畅通,构建跨新老校区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化工具和手段, 以网络技术为出发点,

真正将环境、信息、资源以及学生管理活动不断通过校园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及其应用系统化来构建两个校区的“神经系统”,以此来传递信息和服务学生,使团学工作呈现高效率态势,这样新老校区的地域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才会得到有效应对。

总之,在1+1校区模式下开展团学工作,要引起领导的重视,充分调动团干和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利用新老校区校园文化的优势,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不断提升新老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拓展新老校区文化品牌建设,最终开拓出1+1校区模式下团学工作的新模式、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董丙剑.多校区办学团学工作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3,(2).

[2]宇业力.多校区大学学生工作困境及其对策探讨[J].前沿,2006,(12):77—78.

猜你喜欢
团学校区校园文化
“三全育人”背景下团学组织对高校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高校创新性团学干部培养探索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团学干部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