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海波+赛燕燕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对社会稳定和安全造成破坏,引起社会广泛反思,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杀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且有更加紧密的趋势。为此,高校要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建设、工作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开展预防性、发展性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切实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0009603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校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一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本文以东部某省2010—2014年间大学生自杀事件为实例,分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结合高校大学生自杀防控和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提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对策。
一、大学生自杀事件调查分析
1大学生自杀趋势分析
据统计,2010—2014年,东部某省高校大学生共发生非正常死亡168起。调查发现,因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自杀的有54起,约占32%。根据每年的情况来看,由于心理问题引发大学生自杀的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大学生自杀性别差异分析
从性别来看,2010—2014年间,在自杀的总人数中,男生34人,约占62%;女生21人,约占38%,男生高于女生。这表明,男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一般比较脆弱,好冲动,容易走向极端;相对来说,女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更容易解开心结,自杀的可能性要低一些,但自杀的绝对人数仍然偏高。
3大学生自杀方式及负作用分析
在自杀方式上,大学生多选择跳楼、服毒、跳江(河)、自缢等死亡速度快、抢救难度大的方式,其中又以跳楼最为常见,如东部某省2014年大学生自杀的49人中,选择跳楼的就有27人,约占总数的55%。
相较于其他自杀方式,大学生自杀时更多选择跳楼这种致死率高的方式,其原因主要是当代大学生基本“被高楼所包围”,不但上课、自习是在很高的教学楼,就寝、休息也在很高的宿舍楼,一旦遭遇心理困扰得不到及时救助后,冲动起来往往就近选择跳楼,以求达到彻底解脱的目的。此外,跳楼这种方式死亡快,基本没有痛苦,也是大学生选作自杀方式的一大原因。
二、大学生自杀心理问题类型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杀的心理类型
自杀心理问题的相关分析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自杀情况的突发性和不可逆性,往往是事后才了解和搜集当事人的相关信息,信息不足,很难对心理问题作出明确界定。根据已有的相关资料和以往文献研究,可以整理出自杀心理问题的类型:
第一,情绪障碍,主要是抑郁情绪障碍。这类问题一般伴随一定的家族史,或者过往病史。抑郁情绪障碍分多种,有些抑郁病发外显容易被人发现,但是也存在“微笑抑郁”的类型,平常人很难发现当事人的抑郁情绪。
第二,遭受挫折,包括恋爱情感受挫和学业受挫两种。特别是初恋的大学生,情感一旦破裂,很难接受,容易出现极端行为。学业受挫的大学生一般是对自我要求过高或者在学业上过于自卑而导致的。
第三,精神性疾病,一般出现在有精神性疾病家族史的大学生身上。这类大学生易感性更强,可治愈性相对较低。对于精神分裂症这一类严重精神疾病,需要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当事人及其家人未能引起重视,就可能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第四,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这一类情况多发于家庭经济困难或者是家庭状况混乱的家庭,如父母离异、单亲、再婚等。由于这些大学生无法承受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也没能寻找到有效的心理救助途径,就很容易选择轻生以逃离当前痛苦的现实状态。
2大学生自杀原因的理论分析
大学生自杀不是某个单一原因所引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
l,BPS模型)认为,大多数健康问题如果没有心理、社会构架的话就无法得以解释。也就是说,理论上对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应当从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大角度来进行。
第一,生理学原因。医学研究证明,部分精神性疾病存在遗传性。调查发现,不少出现精神病症状后导致自杀的大学生,其父母家族中都伴随有一定的精神疾病家族史,且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此外,有些大学生因为患有某些躯体疾病,如癌症、艾滋病、身体残疾等,使自身身体长期遭受病痛折磨,难以接受残酷的现实,而最终选择结束生命。
第二,心理因素。这是目前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心理因素包括人格类型、情绪调节、认知偏差等几个方面。研究发现,存在严重人格障碍的个体容易导致自杀,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这部分人如果未能尽早予以干预治疗,有可能引发绝望、悲观等负性情绪,最终滋生自杀倾向。另外,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也反映了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每个人一生中必定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但有的人可以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但有的人却会一蹶不振,这与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有巨大的关系。负性情绪,如焦虑、愤怒、抑郁等是日常经常出现的情绪,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是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但是如果长期处于某种负性情绪之中,可能就会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神经生理发展。最后,认知偏差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许多大学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知信念,如极强的自我中心主义、思维中的完美主义、绝对化的思维模式、过分夸大的消极评价等,这些不合理的认知信念也可能导致大学生走上一条不归路。
第三,社会因素。这也是大学生自杀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生态系统理论观点来看,个体的发展与所处的环境系统是彼此嵌套,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第一个是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甚至产生自杀倾向。另外,家庭关系复杂和家庭结构混乱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在离异、再婚家庭中,大学生比较缺乏父母关爱,缺少与父母的良好沟通,缺少来自父母积极正性的支持。这些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第二个重要环境是学校环境。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普遍发现这个环境与高中不一样,这里更自由、更自主,但更充满未知和迷茫。如果没有能尽快地学习一种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可能会被各种各样的诱惑所吸引。第三个重要环境是社会环境。当前,我国社会处于一种焦虑与不安的情绪之中,人们都急于追求物质而忽略精神的成长。大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会的焦虑使大学生们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备受社会文化价值的影响[1]。另外,部分社会媒体大肆渲染自杀过程和自杀细节,这种传播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自杀模仿行为。
3大学生自杀原因的现实分析
理论上,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不外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实际上,大学生作为一个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人群,对事情有基本的评判能力和相对稳定的看法,引起自杀的实际原因也远比理论复杂。笔者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事情的发展变化超出预期而难于驾驭。大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对事情的处理追求完美,但人生阅历浅,处理事情的能力和经验有限,难免不会有事情“搞砸”的时候。如面对像恋爱、学业、人际关系、评奖评优、找工作等事情时,一不如意就会手足无措,甚至觉得一败涂地,悲观失望[2]。在同学、老师或亲人面前觉得没有面子,无法面对,压力大,通常就会选择自杀来逃避。
比如,今年初,浙江某高校一大学生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一次在五层高的教学楼上当着众多同学的面,向一女同学表达爱恋后遭到对方拒绝,当即就从该教学楼上跳了下去。
第二,发生事情的场合不适而加重负面影响,觉得难于挽回。现在的大学生各方面条件普遍要好,具有一定的优越感,对自己在同学、老师等熟人心中的形象很看重,很顾及面子。另一方面,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不深,对事情想得不够全面,做事情比较主观,较少考虑对方或别人的想法。当自己在事情中得到对方或他人不满意的答复及意见时,就一味责怪自己,让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总在一条“死胡同”里出不来,最后走向自杀。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对策
大学生自杀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但是,大学生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心智趋于成熟,有自己的看法,再一味强调“
盯人”“守人”等方式来预防自杀,显然不是治本之策,而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疏导心结,从根上解决自杀的问题才是长效之计。
1强化对大学生自杀防控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强化防控意识,始终牢记大学生自杀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起事前预防第一的思想,把各项工作做在前面。首先,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从国家、政府层面建立和启动国家自杀危机干预计划,制定支持自杀预防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其次,明确高校在大学生自杀预防工作中负有的职责,要求高校建立大学生自杀防控工作机制,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到高校的工作计划和考评中。第三,高校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一只能力强、数量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3]。
2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大学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4]。在课程体系设计上,针对大学学习任务和要求的不同,从大一到大四分别设置不一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大一着重学习与生活环境方面的教育引导,大二、大三则侧重学业、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大四主要针对就业、毕业等方面的帮助和教育,让大学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在教育考核上,要改变目前普遍实行“选修”“自学”等做法,把各年级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全部纳入“必修课”,并给予一定学分,保证这项教育内容真正得到落实,并取得实效[5]。
3建立高效的大学生自杀预防工作机制
大学生自杀预防工作根据工作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国际上通常定义为“自杀三级预防模式”。高校根据这三个层次应建立高效的三个工作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救助系统,并使这三个系统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工作网络。
第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在校、院两级中,安排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安排讲座、搞心理活动游戏等,向每个学院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校、院两级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特别是二级学院要根据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面临的心理问题等制作专门的心理知识普及网页,建立网上咨询平台,及时回复大学生的各类心理困扰。
第二,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在大学内,要建立起从“学校—二级学院—学生”这样一条封闭的链式心理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在学校层面,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以二级学院辅导员和学生会骨干为主,及时关注和收集各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信息,成立学院和学校两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在二级学院层面,要对已经发现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大学生,特别是对具有自杀倾向或表露出有自杀苗头信息的学生,安排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信息跟踪和心理干预,及时疏导心结,最大限度地尽早消除大学生的自杀隐患。
第三,建立心理危机救助机制。一方面,由校园110人员、校医务人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院系辅导员为主开展大学心理危机救助干预工作,及时启动自杀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将大学生自杀的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自杀后产生的负相关作用与影响,要组织或安排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老师进行心理抚慰,尤其要针对曾亲眼目睹过自杀过程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安抚,努力把这种负性作用降到最小甚至为零。
4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对人员专业素质要求高的工作。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高校需要打造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主,专兼结合、专业互补、人员稳定、综合素质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咨询工作队伍。按照国际惯例,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与大学生人数的比例控制在1∶4
000—1∶3 000之间。
第一,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为主,在校、院两级分别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充分发挥专业化的优势与力量。其次,对高校的学生工作骨干主体,如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部门负责人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尤其要强化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识别、前期处置、后期关注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与培训,并做到持证上岗。通过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形成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工作的“网格化”管理,确保对每一个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都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做到早识别、早防控。
第二,加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打造相应的科研团队。行动要准确有效,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当前,很多高校忽视了心理健康的科学研究,出了问题就照抄照搬其他高校的做法,导致工作被动。对此,高校在参考和借鉴有关理论的前提下,特别要重视本校、本地大学生的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门研究,得出一些针对性强的理论、措施等用于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因而,高校要通过课题立项的形式,引导科研人员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同时就这方面工作成立专门的研究团队,形成固定的科研力量,并逐步进行强化。
5利用互联网优势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互联网绝不陌生,高校里许多的“低头族”“网吧族”就是例证,这也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契机。因为,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高校可以利用网站、QQ群、微博、微信等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文字、音视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此外,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师生互不见面,有利于心理咨询教育活动的开展。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线上”积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另一方面,互联网具有不真实性,还要在“线下”对大学生反映或提供的情况进行跟进。对提供某个大学生个例的情况,要查对信息,找到学生,通知所在学院、班级和负责的学生工作队伍实行“多对一”的工作机制,时刻关注学生,努力防控好学生,并注意保护隐私。对反映全校或是多数大学生情况的,要作为一种共性问题给予重视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将各类初期和苗头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陆建兰,李宪伦.网络话语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新模式探研[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9—71.
[2]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课题组.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J].调研世界,2012,(10
):23—27.
[3]盛海波,赛燕燕.大学生自杀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10):93—97.
[4]翟春,张洪涛,高佳.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105
—109.
[5]谢春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7):170—171.
(责任编辑:侯秀梅) 2015年10月第34卷第10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