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艳青+刘仁增
【编者按】所谓“实用文”,是相对于文学文体而言,包含所有的应用文和虽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却明确指向生活应用的文章,如议论文、科普小品文、回忆录、调查报告、人物传记等。此类课文如何加强语言实践与运用,值得研究。本专辑刊出的几篇文章将有助于读者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文学类课文教学,轻实用文教学的弊端,这与现代社会注重人际交往的现实需要,与现代语文的实用有效之核心功能,与一个合格读者必须兼备实用文阅读和文学阅读两种阅读能力的要求,相距甚远。强化实用文教学,刻不容缓,而强化的关键是要在“实用”上下功夫。
一、明晰实用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将现代文分为文学阅读和实用文阅读,不是我国独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行这样的分类。如此划分,显然是以文章的实用或超实用的性质和功能作为依据,这也充分说明了实用文的最大价值就是它的实用性,由此,“实用”理所当然成为实用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读”的能力。与文学阅读重在欣赏作品的艺术美所不同的是,实用文阅读重在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掌握。实用文“读”的能力,既指从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又含有如何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因为,要想获取课文是如何传递信息,不具备一定的阅读策略是不可能实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目标要求。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信息获取与方法指导两者糅杂,相互促进。
二是“做”的能力。实用文阅读仅获取信息、掌握方法是不够的,还得把获取的信息或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阅读能力发展研究”(简称PIRLS)就将“获取信息”与“直接推断”“综合并解释篇章”“评价篇章和表达方式”,共同作为测量四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项目。这就需要学生跳出课本,走向生活,在社会实践中丰富知识,提升能力。
三是“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练写常用的实用文,也是实用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发挥应用文“写”的样本作用,不可忽视。在这方面,台湾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一年级就要求“能配合日常生活,练习写简单的应用文(如贺卡、便条、书信及日记等)”;二年级在此基础上还要求“能写作慰问书信、简单的道歉启事,表达对他人的关怀和诚意”“能配合阅读教学,练习撰写心得、摘要等”;三年级“能配合学校活动,练习写作应用文(如通知、公告、读书心得、参观报告、会议记录、生活公约、短篇演讲稿等)”“能配合阅读教学,练习撰写心得、摘要等”。在这方面,我们的差距比较大。就目前情况而言,诸如游记、演讲稿、采访录、简单的新闻稿、贺卡、活动海报、竞选文稿等与学生学习、生活最为紧密的写作训练,必须先提上议事日程。
二、把握实用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笼统地说,实用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不外有二:一为课文所要传递的知识信息,二是这些知识信息所承载的意义功能。但是,由于实用文种类广泛,在文体特征、写作特点、表现手法、使用价值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而,不同的文章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核心内容。只有因文而异、因类制宜,才能做到目标准确,有的放矢,省时高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用”的功能和价值。限于篇幅,下面仅以小学生极为需要而又长期被忽略的游记、访谈录、演讲稿为例来谈。
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游记有不少,尽管各有特点,但“移步换景”“有序观察”“写出特色”是其共性写法。如《颐和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2~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清楚交代了游览地点的变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点明了游览点的变化,运用的就是移步换景法。这是其一。其二,根据景点的不同,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观察顺序:写长廊,先整体后局部;写看万寿山上,从上到下;站在万寿山上往下看,由近及远;写昆明湖,先四周再中心。其三,各个地方景物的不同,作者的描写方法也不一样。运用数字,为的是凸显长廊的长和美;运用表示颜色的修辞词,意在描绘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美轮美奂;连用两个比喻,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得栩栩如生、如诗如画。所以,学习并尝试运用“移步换景”“有序观察”“写出特色”的写法,是游记类文章的核心教学内容。
访谈录从行文结构上看,通常由介绍访谈背景(时间、地点、对象等)和访谈内容两部分组成。《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开头交代了访谈的时间、人物和地点;正文采用苗苗与季羡林先生的对话形式,构成文章的主体。从写作方法上看,访谈一般要围绕着一两个中心话题展开,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有序进行,而且问题和问题之间过渡要自然,前后连贯,显得话题集中,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如此记录成文自然就不枝不蔓,紧凑严整。《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就是围绕“要读闲书”“不能偏科”“读古诗文”等问题逐一展开交流,毫无凌乱混杂之感。从语言表达上说,由于是面对面谈话,就显得自然、轻松,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文学色彩的语言相对较少,基本上口语化,甚至还会有幽默风趣的语言。所以,此类文章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发现访谈录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并在尝试访谈的基础上,写一篇简短的访谈录。
演讲稿是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旨在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提出主张,号召倡议。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为人民服务》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就是文质兼美的演讲稿。比较这两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演讲稿的一些基本特点:第一,观点鲜明。演讲稿的题目通常就是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主张。第二,逻辑严密。全文围绕中心论题,先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再全面展开论述,把所要表达的内容逐层交代清楚,最后强调总结,表现出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层层展开的逻辑结构。第三,情智交融。语言质朴生动,多用口语和短句,叙述、议论、说理、抒情有机结合,祈使、排比、反问、感叹相互融合,富有感情色彩,流畅而有节奏,赋予演讲稿以极强的鼓动性、感染力。教学这类文章,要把“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的”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endprint
三、建构实用文教学的课堂形态
教学实用文时,必须根据不同类别的实用文的特点和阅读目的,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课堂形态。
(一)讯息类文本与理解性阅读
所谓的“讯息类文本”,泛指具有搜集、传播、交流、归纳、扩大信息功能的文本,如新闻报道、通讯、人物传记、文章概述、历史事件等,它往往告诉读者“这是什么”,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和鲜明的观点。阅读这类文本,重在“知”字,不仅获取文字表面信息,更要关注隐藏于文字背后的有关作者情感、立场、观点的信息。比如《青山不老》(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通讯稿,教学时,可设计如下教学环节展开理解性阅读。一是领略一段景。文章开篇就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青山绿林之美景,接着笔锋一转,点明这是个大风肆虐、怪物盘踞的险恶之地,鲜明的对比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可让学生阅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分别抓住关键词语和引用的县志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在相互对比映衬中,感受这里前后的巨大反差,从而对改变面貌做出贡献的老人有个初步的印象。二是了解一个人。课文第三到六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老人的生活、护林等情况,其间隐含着关于老人丰富的个人信息,是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可贵资源。可引导学生阅读后,为老人制作一张个人档案或个人名片,内容包含外貌特征、生活经历、居住条件、所付代价、获得成绩、他人评价等,在重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的过程中,丰富人物形象,深化思想认识。三是描画一张像。如果说,之前的两个环节还限定于局部内容的阅读,为老人描画一张像,则是着眼于全篇内容。这样,学生就要依据课文全文,展开丰富想象,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背景,选取什么样的动作、神态和姿势,才能生动、逼真地反映老人“青山不老”的形象与品格,表现出自己对老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将这些思考用上自己的语言,并选用课文中的语言,写成一段话,不仅是一个深化阅读理解的过程,也是语言表达的过程。
(二)科技类文本与探究性阅读
科技类文本,顾名思义就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数量众多的科学小品文、说明文就属于科技类文本。其学习重点在于,体会关键概念,体悟说明方法,体验科学精神。比如《飞向地球的恐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用上了比较多的数字,如果仅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学生获得的只是静态的语文知识,根本无法明白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一说明方法,这样的教学是“半截子”的。可设计层层深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一:“老师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到很疑惑。恐龙明明都飞向天空了,可文中插图上的恐龙却有的趴在地上,有的停在枝头,是不是画错了呢?”这个问题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一下子激起探究的欲望,他们带着或赞成或疑惑或否定的心态,去文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很快,“一支”“一些”“一种”等数量词引起他们的注意,并展开交流讨论。在充满游戏、富有挑战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明白了,课文的插图没有错,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飞向蓝天了,从中体会到“一支”“一些”“一种”这些数字的运用实在是太重要了。活动二:准备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一只瘦小的恐龙、长有羽毛的恐龙和一个庞大的恐龙家族,并用投影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给它们排排序,并说明这样排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看着图说说恐龙的演化过程,学生说的时候往往会遗漏“两亿三千万年”“数千万年后”“亿万年前”等相关数字,给人的感觉是恐龙的巨大变化似乎发生在一瞬间。学生意识到错误后,也就进一步体会到这些数量词的重要作用。如此教学,学生不仅真切感受到第四自然段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表达特点,而且体会到这些数字看似无关紧要,却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儿的时间之久远、之漫长,其作用不可小觑。
(三)生活类文本与操作性阅读
生活类文本是指与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文本,包括所有的应用文,以及像演讲稿、参观游记之类的文章。这类文本主要告诉读者如何做,阅读目的当然不可止步于“知”,而必须展开功能性阅读,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相应的操作,着重于动作技能和生活能力的学习和训练,并通过“行”来改善学生的现实状态,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教学《颐和园》,分四步从“写”和“说”两个层面体现操作性阅读。第一步:范例引路,学习写法。先以“长廊”为范例,在充分对话文本,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这段话是怎么介绍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的。这样,学生对游记的“移步换景”“有序表达”和“突出特点”的写法有个初步的认识。第二步:扶放结合,巩固写法。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阅读“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运用“长廊”一段的学习方法,并借助段落比较,发现这三个段落与长廊一段在写法上的异同点。第三步:提供素材,迁移写法。教师提供仿写图片、文字,创设练写情境,让学生运用游记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要求做到两点:要有一定的顺序;根据需要运用或形容,或比喻,或用数字,或学过的其他描写方法,把图片上的景物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第四步:创设情境,学做导游。学生自由选取课文中或自己写的内容,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一处景点,重点说清楚所介绍的景点的特点。如此变“写”为“说”,促进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苔中心小学 福建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注:此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以语用为核心的小学阅读教学范式建构”(编号FJJK15-2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