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幸福高效地学习(二)

2015-11-01 02:22陶继新李虹霞
新教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游学语文孩子

陶继新+李虹霞

【编者按】本刊2015年第8期刊载了陶继新先生与李虹霞老师的对话录《让学生幸福高效地学习——“小学语文统合教学法”的生命能量》的第一部分,本期刊载第二部分。

经典课程:为孩子们种下参天大树的种子

李虹霞:说到经典,我非常认同您的观点,经典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选择,我认为越早让其进入孩子们的视野越好。如何增进传统文化经典的亲和力?我们小学教师要做的,不是一刀切,让学生必须背诵多少首古诗、多少部原典,而是通过经典课程,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现代开向古典的窗。我的做法之一,是赋予经典课程美好的名字,用现代的语言去烘托经典的精神,来增加学生对它的亲近感,让他们能听到历史一声声亲切的呼唤,让他们愿意走进去,去亲近一本本需要关切的中华文化的原典。

例如,对于一年级小学生而言,第一次的经典课程是让他们感受“韵律的盛宴”。好听的名字首先吸引了孩子们,内容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和《声律启蒙》,也就是古代的蒙学读物。我带领学生以不同节奏的韵律诵读歌吟,有节奏地拍拍桌子、跺跺脚,充分感受汉语的韵律感,孩子们不知不觉沉浸其中,课间哼唱的不再是“喜羊羊美羊羊”,而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了。慢慢的,他们对文明的传承开始充满热情,一张嘴就是字正腔圆的诵读。“韵律的盛宴”真正帮助学生爱上了母语,爱上了经典。接下来,不同的经典课程先后登场亮相,“历史的故事”,是神话的学习;“先民的歌唱”,是《诗经》的学习;“白话的母亲”,是文言学习的开端;“豪迈的呐喊与婉约的歌吟”,开始感受宋词的绮丽;“先贤的智慧”,开始对话“孔孟老庄”,让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名著的滋养”,让学生在名著中品味百样的人生……

陶继新:您说的这些,让我想起了中国第一篇教育学论著《学记》中的一句话:“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所以,语文教学与学习,不是年龄越大,背诵的经典越多,而是年龄越小,越应当让他们背诵经典。这是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儿童时代,背诵为主,长大之后,则重在理解。这并不等于说在儿童时代背诵的东西只是背诵,没有理解,只不过当时的理解还是浅层次的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蕴就会越来越深入背诵者的心里,并会生成越来越大的生命能量。可以打一个比喻:种下一粒大树的种子,以后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可是,如果种上一粒荒草的种子,长大之后则只能是一棵荒草。您的经典课程正是为学生播种下了一粒参天大树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您的语文教学,对于孩子生命成长来说,不只是利在当下,更是功在未来。

李虹霞:一片土地,如果不种庄稼,一定会长荒草的。种下美好的种子,一定会收获美好的果实。经过四年的经典课程学习,我们在第五年开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我仅仅提出个“话题”,就能收获新的高度。以《话说君子》为例。学生们先是利用思维图展开头脑风暴,进行自我追问;接下来他们明白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高度,他们开始到《论语》中去寻找孔子论君子的经典语句,也借鉴众多原典中历代先贤对君子的论述;为了降低难度,学生们利用对比思维图来比较小人和君子的行为,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在有了自己的基本理解后,他们又自编了《话说君子》的课本剧,对圣人论说进行演绎;最终,学生们进行自我定位,他们要做坦荡荡的君子,追求有担当、有胸怀、有能力、有骨气的君子风骨。通过自主探究再合作的经典学习,学生的能力和修养得到了很大提升。

陶继新:四年的经典课程学习,孩子们的收获太大了!我虽然没有目睹你们的学生《话说君子》的课本剧,却完全可以想象到学生演出时那种活灵活现的情景,以及由此在他们心里生成的要做君子的追求。小时候有了圣贤思想的熏染,就会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持续不断地“择其善者而从之”,就会生成仁爱之心,为走向未来打下基础。

这样的教育,是语文教学,更是语文教育,而且是超越一般语文教学的大语文教育。非有担当与学识,不可如此而为也。孩子们只有一个童年,您让他们的童年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游学课程:成为孩子们终生幸福的铭记

李虹霞: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唯有走出教室,才能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游学课程由此开设。为分担风险,我们成立“幸福教室家委会”,选出两名会长,参与我们的活动策划。我们成立了“幸福银行”,竞选了行长。“幸福银行”正式开张,开始了“幸福之旅”的筹资活动。看一本书、背一首诗词、做一次家务、承担一份“幸福教室”的经典学习“导学”工作,都可以积分筹款;利用家长会,举办了向爸爸妈妈预支压岁钱的借款协议签字仪式;我们分工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分享;撰写出发前的承诺书、游学规则;回程后的游学见闻在博客发表……大量的语文实践自然地展开,学生得到的不再是课堂上的死知识,而是绽放了生命活力的文化。

我们把教室搬到了北京玉泉小学,向玉泉小学的全体师生进行了素养展示。舞台上,我们“幸福教室”的孩子们吟诵《诗经》,吹奏《神话》《我和你》,朗诵《春江花月夜》《少年中国说》,合唱《小船》《虫儿飞》,再朗诵《一路走来》……这种手拉手课程,令孩子们难忘,成为永久的美好回忆。我们走进北大、清华,孩子们有了一份期许,也有了一份动力;走进博物馆、科技馆,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当然,我们不忘去青少年阅读体验中心,美美地读了一上午书。

几年来,上海、南京、杭州、香港、台湾,都留下了我们游学的足迹,相信这些记忆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陶继新:开设游学课程,让孩子们开启了陌生而又神奇的学习天地,这不仅会让孩子们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不只是开阔了视野与增长了见识,而且还会让这种美好的游学经历成为终生的铭记,并积淀成一笔“幸福的存款”,在未来的生命行程中产生“利息”。同时,还会让孩子们在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乃至工作中不时地回味,想起这段美好的行程。人们常说为学生打点幸福人生,可是,如果没有足以让孩子们感到幸福不已的经历,幸福又从何而来呢?endprint

游学古已有之,不少大文豪小时候都有游学的经历,可惜这种良好的风气到了今天渐行渐衰了。当年孔子带领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就是最好的游学。由此,成就了一大批可以称得上贤者的学生,也成就了孔子这个大教育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游学不只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对于教师的发展,同样起着极大的作用。

写字课程:让学生带着敬意体味书写汉字的美好

李虹霞:一个启蒙老师,应该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这是韩愈对我们的忠告。我们能不能让孩子们的童年,从容一点,再从容一点呢?我做了一些尝试。首先在心怀敬意的慢书写上下工夫。例如课程“写好第一笔”,把软笔书法引进语文课内,和硬笔书写同步进行,带着敬意体味书写汉字的美好;慢慢的,学生在大方格内,一笔一画地练习,开始了规矩的学习。他们从容观察,慢慢落笔。调整写字教学顺序,把笔画练习时间拉长,把教材同步生字书写有意滞后,犹如射箭之前先练好眼力,磨刀不误砍柴工。

再如课程“长好第二张脸”,先让学生扔掉橡皮,不急不躁,看准再写,慢慢体味直线的耿直、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圆的包容。接下来,用毛笔专门练习自己的名字,渐渐地学习“不可抖”的慎重、“不可歪”的端正,拥有自己作为自己的“不可取代”的自信……这样的课程,让学生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真正做到了提笔即练字。只要有汉字,就要心怀敬意地去书写,就要把书写变成喜悦的流泻。我愿意自己的学生能用一辈子,体味书写的敬意与喜悦。

陶继新:古人说:“文如其人。”其实,写字也可以照见一个人的品质或性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您是在让学生练习写字,也是在让他们学会做人。

端端正正写字,也是端端正正做人。不急躁,不速成,才能将字写好,也才能有宁静致远的心境。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现在的教育,有些是太过急功近利,所以,也就很难成就大的事业。让孩子们“写好第一笔”,也是让他们从小做好人。在您的引领下,学生在一笔一画地写字,也是在磨砺沉得住气的心性,也是在培养专注的品质。

美读:在趣读中提速与“统合”课程

李虹霞:我深信朗读的力量,我们的语文学习从热爱朗读开始,语文由此变得简单而优雅。抓朗读,按照“跟我读”的办法去做——我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母语是可亲的,触摸她最好的办法就是读。通过美读这样一个诗意的途径,充分感受并传达母语的温暖,把学生带进母语温暖的怀抱。美读又是走进文本的桥梁,是走向情感深处的绿色通道,美读让我“和分析再见”,帮助学生用美读内化语言、丰富情感和激发想象。

我们的教室里,美读是“趣”读,学生来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美读是“点”读,点出恍然大悟;美读是“润”读,润泽我们师生的生命。美读那些意蕴灵秀的句子,徜徉于童趣盎然的经典名著,何其幸福。

一首首儿歌童谣,一篇篇课文,一个个故事,一篇篇散文小说,我们的朗读变成了仪式,这仪式纯洁和圣化了我们的心灵,唤醒学生内心亲近文学的渴望,带给学生走向优秀的震撼和冲动。于是,朗读把学生从声音世界渡进了文学、文字的世界。我从不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也从不布置摘抄,只要学生悠闲、舒适地读书,慢慢的,学生就有了浸润其中的欢笑和泪水……

陶继新:特别欣赏您的“美读”。有的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朗读?因为读得不美,读得无趣。学生如果在朗读的时候读出美来,读出趣来,朗读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成了乐在其中的幸福之事。读书与其他学习一样,如果读得不愉快,所读内容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如果读得很美很快乐,不但可以较好地读懂文中的意思,甚至还可以比较多地记下所读的内容,且会长久地烙在心里,并会在未来的生命行程中生成特殊的能量。

李虹霞:美读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兴趣的激发,也让我和学生变得更加亲近。我们一再强调,在孩子的什么年龄阶段,完成什么样的教学,对于孩子的幸福人生具有重大的价值。在解决了学生的兴趣和习惯问题后,我开始提速,实施“统合”课程。改变一课一课“教”的策略,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大量有价值的相关文学性课程资源走进课堂,给学生无限的阅读自由和空间。这样,一年级识2000个汉字是不成问题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初期阅读量。

陶继新:一年级识2000个汉字,远远超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字数,这在一般小学语文教师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可是,它却成了现实,而且也符合小学生识字的规律。其实,孩子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只不过有的教师漠视了这种潜力,而且在有意无意间压抑甚至扼杀了这种潜力。您依据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与特点,让他们不但识了这么多的字,还读了这么多的书,孩子们苦吗?不苦,乐着呢!因为苦学与乐学的效果有着天壤之别。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看来,没有比乐学再好的了。而且,您还教会了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的学习进入到善学的境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啊!这让我不由得感慨:小学生如果遇到了一个优秀的教师,该是何等的幸福啊!

“我工作我负责”课程:把“被动完成作业”变成“主动工作”

李虹霞: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亲身经历了大作业量批改的痛苦。跳出“学校规定”“教师职责”和“学生守则”,在“统合”的视域下看待学生作业问题,我开始怀疑埋头苦批的效度,也动摇了多年来兢兢业业批改学生作业的习惯,我追问自己:曾经认真批改的作业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在这上面耗费大量时间到底值不值?

为此,我开设了慢课程“我工作我负责”,利用任教的两个班级进行了试验。我变换角度,把“被动完成作业”变成“主动工作”,尝试把作业批改变成成果展示。事实证明,学生们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常常让我叫绝。

每次的成果展示,孩子们都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一点不亚于我这个老师。我们常常不相信孩子,看低他们,着急替代他们的眼睛和嘴巴。其实,给孩子慢慢成长的机会,让孩子有慢慢说话的权利,他们将还我们无数的惊喜。

当我们发现并培育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成长的种子,做他们的老师是多么幸福呀!

陶继新:把“被动完成作业”变成“主动工作”,太有创意了!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在某些方面有了成果的时候,都希望通过展示让更多的人知道。在这方面,小孩子尤甚。了解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把作业批改变成成果展示,孩子们就有了“不令而行”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当学生想展示自己的时候,写作业也就自然而然地认真了,他们在为展示自己而努力、而工作,且有成就感。积极而又高效,快乐而又成长!同时,老师可以从繁重的批改作业中解放出来,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完)

(责任编辑:黄常棋)endprint

猜你喜欢
游学语文孩子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