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小组”引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2015-10-31 04:04谢安平
师道(人文)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学点导师学科

谢安平

“导师小组”引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谢安平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自我自觉意识,也需要交流、示范、督促、展示等外部因素相对持久的影响。近十余年,随着生源巨幅缩减,乡村小学数量呈几何级数减少,仅存的乡村小学也基本锐变成只有十几名学生,一二名教师留守任教的教学点。这些教学点在方便乡村孩子就近入学的同时,也存在各种问题。其中,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项重大问题。

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自2014年春季正式启动了乡村教学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对全市乡村教学点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全员提升培训(培养)。其中的一项措施是综合组合学科,组建导师小组,分组对教学点的教师进行为期三年的“结对培养”。经过一年多实践,导师小组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优势逐渐显现。

一、形成向“导”效应

“课例引领的指导是最好的专业成长指导。”

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其专业发展的方式首选“有课例的专业引领”。选择经验丰富的导师,担任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者,有利于导师结合日常的教学,通过具体课例对受训者进行教学的示范、剖析、反思与总结,帮助受训教师有效积淀教学经验,锻炼教学技能,快速提升教学能力。

我们选择了省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设区市骨干教师及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副高级教师等50余人组成“名师导师团”,整合为19个导师小组,对全市30余个乡村教学点,总数120名教学点教师进行为期三年的“结对培养”。市教育局制订了明确的《导师职责》,师徒双方根据具体需求签订了《师徒培养协议》,明确了指导的方式、途径和培养的预期目标。

这些导师理论与实践双修,来源于一线,在本地具有较高知名度,是教师身边专业成长的榜样。他们的成长过程及专业引领效应对教学点教师,尤其中青年教师具有极强的导引力。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向师性”特征,在教师群体中也同样显效。

例:第G组导师小组由三名导师组成,结对培养最偏远乡村的六名教学点教师。其中组长吴老师是设区市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负责语文与思品学科指导;而负责数学、科学学科指导的徐老师与负责英语、信息技术指导的林老师均为省学科带头人、副高级教师。在每学期两次的下教学点指导中,三位导师除了精心上好示范课之外,同时认真与教学点老师交流教学心得,细致地指导修改教案,耐心帮助分析日常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即时现场示范、尝试及验证。他们用大量自身的课例和经验为六位老师解决了众多教学困惑,具体而实在,针对性极强,效果好,从专业及情感各方面赢得老师们的高度信赖。

二、重建专业自信

“内心的强大是一切自强的本源。”

教学点老师的专业成长除了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外,核心因素在于专业自信的不足。由于长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承担多学科教学,缺乏必要的教学信息沟通、有效的专业引领和合作研修,这些留守型教师在专业成长陷于停滞,甚至退化的同时,还伴随着专业成长信心的日益衰落。而带着明确培养目标的导师小组支持行动,使得受培教师的专业成长自信得以重新唤醒。

首先,导师小组实行培养目标责任制。市教育局根据培养工程总体目标制订了具体的《导师职责》,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技能、教学反思、教学总结等方面制订了具体的量化管理细则。

其次,导师根据受培教师具体的成长需求,双方签订具有明确培养目标的《师徒协议》,针对性极强的培训目标及指导方式,使得受训的教学点教师重新燃起专业成长的希望之火,重塑成长信心。

再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导师小组成员都是本市、本乡成长起来的名师,许多导师就是从乡村学校成长起来的,不少导师原本就是受训教师既往的同事、同学,更有甚者还有的是这些受训老师的学生。导训双方曾经相互伴随着一同成长,现在一方以导师身份到教学点共同研究课堂教学,对曾经的同事(同学、老师)进行指导,一同备课、听课、评课、反思改进,对另一方是一种强烈的专业唤醒和成长促进。

例:第Q组导师小组,由2名导师组成,负责某教学点的指导。负责数学和科学学科指导的省特级教师许老师曾在这个教学点(当年为村完小)从教多年,教学点中的四名教师中有两名是曾经的同事。另一名导师江老师曾两次获得省小学语文现场教学比赛特等奖,参加过全国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也是一个从乡村教学点走出来的青年名老师。两位导师结合自身在教学点执教的经历及专业成长的经验,针对该教学点实际情况,分别为四位老师量身订制专业发展三年规划,获得老师们的高度认同和积极配合。老师们的专业成长自信得以有效提升,更加注重教学思考与反思,其中一名年轻老师在今年六月的设区市语文优质课现场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成为第一个以教学点教师身份参赛并获得好成绩的选手。

三、成长行动持续

“成功的唯一办法就是持续做,并做好一件事。”

培育教师的专业自觉,才能有效地保持教师专业成长的持久动力。“导师小组”常年跟进的指导方式,较为有效地保证了受训教师在专业成长全过程中保持专业的自觉行动。

由于教学点散居深山老林之中,信息“刺激”贫乏。常年缺乏外来专业“刺激”的教师,其专业成长自信唤醒之后,如果未适时予以一定频度的刺激,往往很快再次陷入“专业沉睡”之中。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各导师小组分别采取各种方式持续刺激,以保持受训教师专业成长的持续行动过程。

例:由两名导师组成的第F组导师小组,负责指导一个教学点的五位教师。组长范老师是设区市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副高级教师,与省学科带头人黄老师均擅长课题研究。他们通过剖析教学点五位教师的教学实际,从指导课题研究入手提升老师。该小组一个学期三次下到教学点,分别从课堂教学诊断存在的问题,引导发现问题产生的实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等方面指导教学点老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经过多轮次整合,帮助该教学点形成了《数字化资源背景下农村教学点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实践》课题报告,并于今年五月成功通过市级审核,被立项为市级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是农村教学点首次成功立项的市级研究课题。

目前,该小组主要以该课题为抓手,围绕课题研究进程开展课堂效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撰写教学经验等一系列专业指导。

四、导师飞速成长

“人是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成长、成熟起来的。”

我们组建教学点教师专业成长“导师小组”,是根据教学点学科多、教师少及小学教育需要多学科综合实施的实际出发的。选择导师以本土名师为本,遵循“分工协同、学科互补、技能互补、经验互享”的原则组合,力求各小组都能开展全方位的学科指导。

这些导师在单项学科领域具有较好的教学建树,同时又有多学科教学的经验。“导师小组制”将多位导师的教学特长有机组合,导师之间的学术观点,教学技能,教学经验得到较好的互补,既有利于整体提升受训教师,同时也促进导师们梳理自己的教学实践,将零散的教学经验系统化,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种共同职责指向下的名优教师之间对教学实际问题的展示、交流、切磋,使得小组内的导师更容易得到提升。

例:第N组导师小组,由郑老师、杨老师(女)、杨老师(男)三位老师组成,分别对语文与思品,体育与数学,音乐与美术六个学科进行指导。其中培训项目首席导师之一的郑老师是国家级骨干教师、省学科带头人,两位杨老师均为设区市骨干教师。三位导师下教学点指导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在共同指导备课、授课、听课、评课及经验总结的过程中,相互汲取同伴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与受训对象一起成长,取得较好效果。郑老师于2014年9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杨老师(女)也于同月晋升副高级教师职称。

农村教学点教师无疑是当今中国教育最底层、最薄弱、最弱势的教师群体,这个群体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最缺乏的是专业光明的照耀,最需要的是专业培训及成长支持。组建“导师小组”开展责任制下的教育教学指导,使得他们能够在优质课例的引领下,在名优导师长期行为的指导跟进中,与名师同备课,同研讨,同反思,同实践,同成长,无疑能够最好地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福建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教学点导师学科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V eraW an g
导师榜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