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映春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ICU,辽宁 辽阳 11100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疗效观察
高映春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ICU,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 分析ICU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流行病学特征,评价救治效果,分析死亡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ICU内ARDS患者病历资料,对比存活者与死亡者资料,分析死亡原因。结果 死亡28例(51.85%),直接死因感染性休克14例、呼吸衰竭9例、心力衰竭3例、中枢神经衰竭2例;死亡患者肺部疾病发生率35.71%、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诊断标准符合数≥4项目比重64.29%、器官衰竭个数≥3个比重67.86%,高于存活者19.23%、38.46%、15.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DS病死率极高,死亡与SIRS、MODS、肺内疾病密切相关,合并SIRS项目越多、器官衰竭个数越多,死亡风险越高;应在治疗原发病、祛除诱因基础上,给予ARDS患者抗感染、抗休克、支持治疗,做好实验室指标监测,必要时安排连续血液净化、肺泡复张等专项治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监护室;疗效观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最常见危重症之一,是致ICU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1]。ARDS病因复杂,以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与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要病理表现,后期常并发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直至患者死亡。ARDS救治一直是重症医学研究热点,但ARDS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医院常据患者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对症治疗。本次研究就ARDS疗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救治经验。
1.1一般资料:2010年2月至2014年5月,某院ICU共发生ARDS54例,其中男50例、女4例,年龄5~79岁,平均(45±20)岁。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4~28分,平均(19.7±7.2)分,PaO2/FiO2(124 ±44)mm Hg。ARDS发生距原发病发生时间(62.1±39.5)h。原发病:肺部疾病15例,其中肺炎10例、肺挫伤1例、肺栓塞4例;肺外疾病39例,其中脓毒症13例、多发性创伤13例、大手术2例、重症胰腺炎3例、烧伤5例、心肺复苏后3例。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发生ARDS;②ICU停留时间≥1 h。ARDS参照美ARDS联合会议推荐标准诊断:①急性发病;②氧合指数<26.7 kPa(1 kPa=7.5 mm Hg);③X线片显示双肺斑片状阴影;④肺动脉嵌顿压<2.4 kPa或无左房压升高证据[1]。
1.2方法
1.2.1救治方法:安排急诊急救,去除原发病、诱因,基础治疗方法包括清创、纠正休克、抗感染治疗、骨折复位、降压等,采取必要的ARDS预防措施,对于高危患者做好实验室指标监测,选择性应用专项治疗。
专项治疗:①机械通气,纠正缺氧,常用呼气末正压通气,必要时联合其他通气模式,部分患者给予无创机械通气(NIV)、肺泡复张手法,期间监测PaO2/FiO2、呼吸频率等指标;②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主要处理浓度血症、烧伤、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一般采用Humdinger改良法穿刺股静脉双通道,配置专用、针对性置换液,间隔8~12 h置换1次,100~250 mL/min,设置净超滤量,联合必要的抗凝治疗,期间进行滤液分析,定时监测BUN、Cr等指标水平;③特殊药物治疗,如肾上腺素等。
及时鉴别、发现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给予针对性的强化治疗。
1.2.2研究方法:调取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3统计学处理: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死亡28例,病死率51.85%。死亡原因:感染性休克14例,呼吸衰竭9例,心力衰竭3例,中枢神经衰竭2例。
死亡者肺部疾病比重、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目数≥4项、器官衰竭个数≥3个比重高于存活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死亡与存活患者病况对比[n(%)]
ICU内ARDS发生率约为3%~9%,ARDS发生率与ICU收治标准、地区流行病学特点有关。ARDS病死率极高,本组患者病死率高达51.85%,病死率已超半数。ICU发生ARDS患者病死率近年来仍无明显下降趋势。有报道称,因危重医学技术的进步,感染控制、肠道营养、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推广应用,ARDS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较上世纪90年代下降约30%,本组患者时间跨度较小,救治措施无革命性变化,年病死率较稳定,急危重症且并发ARDS患者病死率仍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已陷入瓶颈。
感染性休克是ARDS患者最常见直接死因,与多数学者研究结果基本相同,感染性休克也是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性休克并非不可预防、治疗,一定程度上为ARDS治疗提供了可行途径。感染可分为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ARDS患者发生感染风险较高,多见继发性感染,后者与清创不彻底、器官衰竭坏死、医源性感染密切相关。创伤性疾病、并发MODS、ICU介入操作都可能增加感染发生风险,使病情更加复杂,一旦感染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发生感染性休克风险成倍增加[2]。
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枢神经衰竭也是至AR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三者与呼吸、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低氧血症、全身性炎性反应、器官衰竭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枢神经衰竭发生的三大病理表现,应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抑制三大病理发生、进展,做好指标监测工作。
ARDS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该院防治ARDS步骤主要包括:①去除原发病、诱因,对高危患者加强监测;②提高机械通气、感染控制、肺泡复张、CBP等专项治疗应用水平;③做好SIRS、MODS监测,给予有效的抗感染、全身脏器功能支持治疗。但应注意的是不同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以上策略可能在许多医院并不适用,如肿瘤坏死因子α、循环内皮细胞(CECs)监测,是评估ARDS病情的重要指标,敏感度高[3],但在绝大多数医院,均缺乏监测条件。目前常用的ARDS预测指标包括动脉血pH值、急性生理学评分等,医院应在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治疗早期预测指标监测,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策略[4]。近年来,关于抢救ARDS的药物、技术研究较多,部分确有效果,医院应积极关注研究新进展,择优施用。
综上所述,ICU救治ARDS疗效尚有待提高,高危患者病死率仍均高不下,医院应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在保障通气基础上,控制感染、炎症,做好治疗早期监测,选择更积极的治疗策略,关注最新强效ARDS治疗药物、技术。
[1] 中华医学会危重病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12):706-710.
[2] 白春学.急性肺损伤/呼吸窘迫综合征进展[J].上海医学,2007, 30(9):645-648.
[3] 宋振举,白春雪.我国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0,5(6):496-499.
[4] 籍文强,王泽惠,侯云生.成功抢救呼吸窘迫综合征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1):1048.
R56
B
1671-8194(2015)35-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