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传东
【摘要】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虽然走出教室但尚未真正走进企业和学生心里。“产、学、研、教”四位一体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评价标准,增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认同感。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实践课程 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受重庆师范大学教改项目(201428)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0-01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的背景
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行业能力和较丰富的行业知识与经验。以景区、酒店、旅行社等行业为对象的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学生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多年来,国内高校对实习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往往是有计划无实作,有实践无标准。重庆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始于1996年,目前已形成了较为稳定涵盖本科四年,由计划、动员、考察、调研,到总结报告的完整课程操作模式。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和新常态下的旅游人才培养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也应当做出创新和调整。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候鸟化
尽管已经开辟了川西线和川滇黔线的专业考察黄金线路,但学校与旅游目的地的联系也是暂时的、单向的,始终未能形成与景区、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行业等用人单位实习基地的长期合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难免会发生信息不畅的问题,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二)实践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化
目前的实习课程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单凭实习考勤和调研报告来测评学生实习效果显然是片面的,并且考核与激励脱节,使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缺少动力源泉。
(三)实践课程角色定位模糊化
操作中发现,存在学生实习主体游客化和教师教学管理保姆化的问题。实习指导教师的导游和领队身份过于显著,“导师”定位失准,指导内容缺乏实战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综上所述,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尚存在有历史无积累、有实践无理论、有指导无规范、有考核无反馈、有总结无评价、有制度无衔接等问题。为保持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课程的特色和生命力,该教学环节急需总结、创新和再实践,从而在规范、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监控下持续健康发展。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标准体系
贯彻学校本科专业实习标准体系,同时突出学院的培养特色。不仅制订学生的实习规范标准,而且制订专业指导教师评价标准与实施办法;不仅考虑教学活动的规范标准,也制定实习计划和效果评价标准;不仅体现教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约束性规定,也要通过工作量或奖励的形式对劳动和学习给予肯定。
(二)实现实习实践教学的多样化与系统化
将旅游野外实习、行业实习、自主实习过程模块化。充分发挥向导式实习与自导式实习各自的优势,结合智慧旅游,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学习、角色扮演、实地调研、问题启发、案例分析、项目研究与策划等多种形式,丰富考察内容,培养学生认识旅游现象、分析旅游特征、总结旅游规律、解决旅游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创立“产、学、研、教”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平衡景区、酒店、旅行社、学校管理部门、学校教学单位、专业教师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与诉求,突出学科优势,以服务地方和企业为宗旨,以成就学生为目标,将产、学、研、教有机结合,建立多元化、多层次、教学研互补的实习实作基地系统。
(四)逐步形成实践课程评价多元化考评体系
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社会组织与协调能力,科研的团队工作能力,户外及独立生活能力,以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学生参与实习线路和内容的设计与评价。既有微观的旅游企业本身的调查内容考评,也有中观的行业发展认识评价,以及宏观的社会与生态环境认知考评。
(五)实现专业实习内容数据化和实习成果案例化
以川滇黔线景区考察实习为例,将重庆—宜宾—昭通—昆明—大理—丽江—昆明—贵阳—遵义—重庆沿线景区调研数据连续化和数据库化,将沿线经典旅游产品作为案例进行总结和跟踪调研,使历届学生都参与到该案例的开发和维护中去。相应的数据库与案例也就成了《旅游资源学》、《中国旅游地理》、《旅游规划学》、《旅游项目策划》、《旅游企业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李岫, 王平, 陈丽英.关于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 2006, (12): 120-123.
[2]吴素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为例[J]. 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2(中旬刊): 228-229.
[3]白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 1(上旬刊): 26-27.
[4]马美爱. 旅游系专业实习带队教师的角色塑造[J]. 教育与职业, 2004, 28: 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