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亚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08-0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却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要把字音读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准确,调值要“到位”,没有语音缺陷和方音),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不拖尾韵),词的轻重格式正确。
一、培养学生朗读中的要素
有关“调值”,参加过普通话培训测试的老师都知道,哈尔滨人说话的调值是偏低的,在一年级开始读生字时就要注意,不要仅仅注意让学生大声读,还要把“调值”读够。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正确处理重音、停连、语速、节奏、语气等,能用声音生动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做到以情感人。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朗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教学中,不应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要求。
二、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与理解的关系。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朗读与讲解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朗读与默读的关系。一般来说,低年级朗读训练的比重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就课堂教学的训练程序而言,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给学生提供了体会、学习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机会;先默读,再朗读,既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具体的感受,又能检查学生对课文掌握的程度。
三、朗读指导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手段
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初读课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学习课文,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各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的朗读,要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指导要有所不同。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出现读错字音、读破词语等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教师应帮助他们理解这些字词,朗读的要求应首先着眼于正确、流利。有些学生虽能比较正确、流利地朗读,但却读不出感情。这些学生或者是因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不深,不甚了解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是因为虽已体会到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只是不知道究竟该怎样读。对于前一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形象、意境,使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相互作用,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视觉表象,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对于后一种情况,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读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读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大有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的功效。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教师指导要切实中肯,在学生朗读前,根据课文特点,具体给予指导,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及时指正。除了教师的范读外,也可适当利用电化教学,让学生倾听录音和模仿进行朗读。范读确实能起到画龙点睛,以一当十的奇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接受情感的濡染。
总之,课文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就是基调,朗读基调是由感情决定的,要朗读好一篇课文首先必须把握好基调。这里,学生的“情”因教师的“引”而被激发,又因教师的“引”而掌握了朗读的方法,深化了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而才能获取切身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