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海
一个平凡、普通的人,要干出点事情,做出一番事业,取得一点成绩,必备的一样品格就是:顽强。这,在现为天富水利电力公司机电分公司副经理的杨建立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毕业于技工学校的杨建立,人生的起点并不高,但在他46年的人生履历上,却有着一串串耀眼的光芒:1991年5月,在辽宁大连举行的全国第二届焊接大赛上,获得“全国优秀焊工”称号;2000年,被自治区评为劳动模范;200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对于像杨建立这样一个技校生来说,每一项荣誉都可以称之为“仰之弥高”。然而,他为何能摘取这些桂冠?这和他的顽强,和他的付出,和他的拼命进取须臾不可分。在他的身上,至今还留有“拼”的痕迹,这就是:他的颈项两边,被弧光烧伤留下的疤痕依然清晰可见。
1985年,18岁的杨建立从石河子技工学校毕业后,作为第一批合同制工人,进入新疆天富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热电厂,成为一名焊接工人。
常年穿着工作服,泡在车间里,这让青春飞扬、胸怀远大志向的杨建立,多少感到有些失落。自己的一生是否就要这样平平淡淡地在焊工这个岗位上度过?
杨建立内心有些纠结。可是,从技校毕业,不当技术工人,又干什么呢?抬头,看看车间里那些铁铸的各种设备,杨建立立下志向:从脚下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名优秀焊工。
为实现理想,杨建立不虚度一寸光阴。他虚心拜师求教,系统地阅读《焊工手册》《检修电工指南》《焊接设备》等专业书籍,做了近10万字的笔记,积累了丰富的焊接知识。同时,他苦练基本功,每年被焊花烧坏的工作服就有三四套,被汗水浸坏的工作鞋有四五双。
汗水铸就精湛技艺。1989年到2002年间,在国家能源部、西北5省(区)及新疆组织的10多次焊接大比武中,他的成绩总是位居前三名。1999年10月,在全国“天津焊接活动周”中,杨建立作为西北地区惟一经过三轮评审通过的选手,以手工电弧焊小管项目的精湛技能折服了专家裁判组,获得“优秀选手奖”。这是国家该焊接项目的最高奖项。
杨建立如愿以偿,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他深知,只有将所学的技术用于工作实际,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才能让这些荣誉名至实归。
褪去光环,他一头扎进了工作中。
1986年6月,关系着石河子垦区数十万居民冬季取暖、照明及工农业用电的新疆天富热电安装工程拉开了帷幕。杨建立承担了价值几千万元的3台130吨锅炉的主体部件将近一半的焊接任务。
炎热的夏季,室外高空焊接,头顶似火骄阳,面受烟熏火烤,在40摄氏度的环境下,每天12个小时以上的连续工作,汗水浸透衣背,顺着腿流到鞋子里,汗水沤烂了脚趾,工作服也结了一层银白色的盐渍。
苦不苦?累不累?不用他说,此情此景让每个局外人都不忍心看下去,但他却像不知肌肤疼痛的铁人,一门心思地扑在工作上,蹲、仰、卧、跪,全套本领悉数拿出。工作告一段落,检验员大声地告诉他,他所焊接的5000多道焊口,合格率达100%,创造了千道以上焊口一次检验合格率100%的奇迹时,他如释重负,脸上流露出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1995年9月,他应邀帮助科林番茄酱厂完成薄壁不锈钢管接头焊接任务。他以精湛的技艺折服了意大利专家福兰克,为科林番茄酱厂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2002年11月,天富建材厂一台进口机组主轴断裂,砖厂的生产线因此停工,每天损失上万元。砖厂自己的焊工与请来的焊工焊接了两次,使用不到一天又发生断裂。十万火急,砖厂领导请来杨建立施焊。杨建立根据主轴材质特殊、所受扭矩力大的特点,改变常规60°坡口为90°坡口。焊接完成后的主轴,使用数年都未曾断裂。
这,就是他,一个焊工的价值!
一个人即使再能干,也不可能承担完所有的工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就要把精湛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
1994年就取得自治区劳动厅颁发的“锅炉压力容器电焊工培训指导教师”证书的杨建立,在几十年的焊接工作中,创造了一套独特的焊接教学方法,他毫无保留地将之传授给其他焊接工人。迄今为止,他已担任7期焊工培训教师,培训锅炉压力容器合格焊工600多人,上岗焊工500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现都已成为自治区各行业的焊接骨干,有很多人已担任技术指导和管理干部。
原一五一团职工应有民师从杨建立学成焊接技艺后,自荐到克拉玛依油田建设公司工作。2001年至2002年,应有民所焊接的上千道焊口合格率达100%,受到克拉玛依油田建设公司的重奖。2013年,国家批准以“杨建立”名字命名,建立国家级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杨建立一步步地超越着平凡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