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绘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合作者”,不仅要会“讲授”,更要学会“倾听”。
虽然教师们都能将课改的理念熟记于心,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无法真正实现课改的目标。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围绕学生做好“加法”。教学中,我努力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问的机会、感受的机会以及反思的机会,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变得越来越爱上数学课了。每天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分享,我感受到了做一名数学教师的快乐。
一、增加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以及反思的过程,获取丰富的过程性知识,最终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上,教师要努力创设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去实践与感受。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米的认识》时我就创设了两个数学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活动一:小纸条的妙用
我创设了一个用1厘米的长度单位去度量黑板长的数学活动,目的是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我把1厘米宽的小纸条作为工具,让学生依次到讲台上贴小纸条,边贴边数。当数到35的时候,才量出35厘米。此时我提出问题:“量到这儿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说:“我觉得太麻烦了,这得量多长时间呀!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了,黑板太长,用厘米量不合适。”此时,我追问:“那有什么度量的好办法?”学生提出可以拿米尺量。量后,我再问:“为什么用米这个单位量就快了呢?”学生自然联想到用米和厘米的进率进行分析,因为1米里有100个1厘米,用米尺量一次,就相当于我们贴了100个1厘米宽的小纸条。学生通过深入地思考,不仅了解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换算问题,也感受到了米和厘米的不同用法,在体验活动中加深了认识。
活动二:小小测量员
教师布置量一量的任务,要求:测量教室的长,测量一位同学的身高、腰围,测量灯管的长。
在量一量活动中,学生们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室太长,尺子太短怎么办?合作接力完成。尺子是直的,腰围是圆的怎么办?借助卷尺、线绳,化曲为直。灯管太高够不着怎么办?一位同学站在灯管下的这一端,另一位站在那一端,把量灯管长度的问题转化成量两个同学之间距离的问题。
“小纸条的妙用”“小小测量员”这样的教学活动,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了米和厘米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充分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到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度量意识。这样教学看似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实则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活动经验。
二、增加自主提问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分析
以往我们创设的教学活动往往会出现行为和思维脱节的问题,针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也做了一些尝试。
例如,教授二年级《认识直角》这一课时,我增加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地找直角。找到直角后,我问学生:“看到这么多直角,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会问:“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表面都有直角?”我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个问题不好正面回答,我们可以反着想。”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如果天花板上面没有角是圆,会怎么样?假设我们的桌子是三角形会怎么样?如果天花板是圆的,不是要漏很多大洞了吗?如果桌子是三角形,那我们写字的面就会变小了,也不方便。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自主提问,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好处。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体会到当一个问题正面不好回答时可以从反面回答,这不就是反证法的渗透吗?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行为与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又“长个儿了”,他们学会了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三、增加感受数学美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数学知识本身就很有魅力,一名热爱数学的教师,更要带领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神奇,努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数学的感情。学习对称图形,要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习平均数,要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的神奇;学习除法,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美。教师在备课中要挖掘知识的教育价值,及时捕捉教育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进行二年级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的学习时,在学生探究完如何用口诀求商之后,教师出了以下题目:
5×4=□ □×3=18 20÷4=□
15÷□=5 20÷5=□ 32÷□=8
学生回答完、填完空之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几道题题目不同,但思考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可以感悟到虽然方法不同,但是方框里的数都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出来。教师再问:你发现用乘法口诀可以求什么?学生可以认识到用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求商,还可以求乘法中的因数、积,甚至是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其实乘法口诀的作用还不止这些,以后你们学习竖式乘法、除法,都能用到呢!
通过此环节,学生们感受到乘除法口算十分有趣、一点也不枯燥,同时也了解了乘法口诀的作用,明白了乘法口诀是许多后续知识的基础,学好乘法口诀十分重要。
其实,教师的教学设计仅仅是增加了一个小问题—让学生谈谈感受,就让数学课堂更加富有活力,学生们也更加喜爱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这样在的引领下,每天对数学的喜爱增加一点点,再增加一点点,最终爱上数学的。所以,数学教师如何看待数学教育的价值,不仅会对其教育教学生涯产生深刻影响,也必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四、增加自主反思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过程,不但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学习过程也是课程目标。学生形成智慧不仅仅依靠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实践及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所以,当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是探究式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环节。
例如,关于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例4“剪一剪”部分的内容,教师在课尾可以提出一个反思性问题:回顾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是怎样解决这个复杂问题的呢?学生就可以通过回顾反思认识到,当我们遇到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时,可以化难为易,4个小人研究起来太难,我们就先研究1个小人,再剪2个小人,最后剪出4个小人。这样,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回顾的不再仅仅是那些知识,而是研究的过程,渗透着“化繁为简”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反思知识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反思学习方法、研究过程,从而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从多角度认识数学学习,这样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很有帮助。
教是为了学生更想学、更会学、学得更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更好,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所努力追求的。如果每一节课教师都能围绕学生做“加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学生们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一些实践的机会,多一些自主提问的机会,多一些发表学习感受的机会,多一些反思的机会,那么这种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一定会是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也会是教师和学生都会去享受的“生命的
课堂”。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