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妤婕
鼓曲是集文学、音乐、声乐、表演、器乐演奏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归根到底,它是一门声腔艺术。直白地讲,欣赏鼓曲的观众,首先是被演员的演唱所吸引,然后才关注到了节目的内容、文词等等元素,这是欣赏舞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完成一段出色的鼓曲节目,除去演员应具备天赋上佳的嗓音条件和表演故事的技能这些重要因素之外,鼓曲唱腔设计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鼓曲是没有专职的词、曲作者的,仅以京津两地为代表的北方鼓曲来说,唱词大部分都是由文人们创作,或是移植、改编自清代子弟书,唱腔设计则由演员或是弦师完成。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地成立专业曲艺院团,才产生了曲艺词作者这一新行当,曲作者的产生还要更晚一些,往往大部分由一些技艺精湛、功底高深的演员和弦师兼任,这个情况直到今天仍然很普遍。
随着曲艺艺术的蓬勃发展和观众的欣赏水准、欣赏需求的不断提高,对曲艺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曲艺文本的重要性愈加彰显,曲艺文学创作在加强新时代全新气质的同时,保留了文字优美、用词考究、对仗工整、风格多样的传统精华,涌现出一大批全新的经典曲目。尽管如此,鼓曲作为声腔艺术的本质丝毫未改,所以在一段新作品中,唱腔依然是不可动摇的主要因素。因而,词曲作者的通力合作,则成为了一段新作品成功的第一道工序,词曲的完美合作是作品成功的重要保证。
由此,曲艺音乐创作的重要性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彰显出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天津市曲艺团的鼓曲创作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曲目,一时间津门曲坛新曲不断,佳作迭出。著名曲艺词作家朱学颖和著名曲艺音乐家韩宝利、赵学义夫妇的合作引人注目,他们的作品又以京韵大鼓为主。赵学义老师本人是著名白派京韵大鼓艺术家,她力邀朱学颖先生整理、改编、改写了数段白派京韵失传、濒临失传或久疏舞台的传统曲目,如《宝玉娶亲》《哭黛玉》《凤仪亭》《金定骂城》《绿衣女》等等,本着对传统曲目“整旧如旧”的宗旨,朱学颖先生整理、改编、改写过的唱词凝重华贵、气韵深沉、工整精美,赵学义老师重新设计的唱腔处处渗透着白派京韵的典型特色,又大量吸收了各种姐妹艺术的精华,唱来韵味纯正、气度高华、美不胜收。这些作品成为后来者学习的范本,被天津、北京两地的青年白派京韵大鼓演员传唱至今,与传统经典名段一起成为白派京韵的保留曲目。与此同时,韩宝利、赵学义二位还为朱学颖作词的刘派京韵大鼓《长江第一漂》、骆派京韵大鼓《总理家宴》、白派京韵大鼓《中山莲》、单弦《将军的情怀》等大量作品担任音乐创作,这些出色的唱段以词、曲、演员、伴奏的珠联璧合的协作,催生了新时期鼓曲艺术的经典作品。
我作为曲词作者也与曲艺音乐家们多有合作。比如我与赵学义老师合作过梅花大鼓《燕归来》,这是我获得第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创作奖的作品,这个作品内容上表现了老人与小燕子和谐相亲的美好情愫,我在句式上主要承袭了传统的写法,赵学义老师在设计唱腔时采用了大量梅花大鼓传统唱腔,同时又有新的创造,全新的内容加之传统的曲调,情趣盎然,清新明丽。
我更多的作品是与韩宝利老师合作的,合作的过程是我向他求教的过程,也是我学习、成长、不断成熟的过程。例如我们获得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的鼓曲联唱《鼓韵流芳》,描绘了一代曲艺大师骆玉笙继承传统、勇于创新,钟情艺业,不断进取的艺术历程,并穿插介绍了《剑阁闻铃》《伯牙摔琴》《丑末寅初》等经典作品以及以《重整河山待后生》为代表的新曲目,展现了骆玉笙大师及骆派京韵大鼓的传世风采。作品重点部分是介绍骆派京韵大鼓经典作品中具有特色和精华的部分,韩宝利老师和我共同认为应该采用观众最耳熟能详的“重整河山待后生”原句唱腔,以此把整段节目推向高潮,剧场演出时果然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效果与我们的设想是一致的。
词曲作者之间的成功合作,来自于长期默契的配合,来自于相互之间的欣赏肯定和理解共识,来自于共同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观点。
如果说唱词是一颗颗彩珠,那么音乐无疑就是一条串联起彩珠的金线,斑斓夺目的金线与圆润晶莹的彩珠交相辉映,才能成就一件完美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