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本质特征 努力传承创新

2015-10-28 14:17向胜
曲艺 2015年7期
关键词:清音曲艺四川

向胜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曲艺中具有鲜明个性的曲种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曲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演唱形式多样,多由女演员一人表演,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乐器为演唱者伴奏。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独具特色的伴奏乐器,表演时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

四川清音的曲目相当丰富,传统的有《尼姑下山》《秋江》《黛玉焚稿》《放风筝》等,现代的诸如《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赶花会》等。众多的经典曲目,众彩纷呈,无一不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许多年来,由于前辈大师的辛勤耕耘,四川清音不但深受人民群众的喜欢,而且走出国门,成为了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使者。早在1957年,清音大师李月秋代表新中国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合唱联欢节,她演唱的四川清音《小放风筝》获得了金质奖章;清音名家程永玲,先后多次到奥地利、加拿大、美国、南斯拉夫等国家访问演出;2013年,重庆四川清音青年表演艺术家刘靓靓又带着《布谷鸟儿咕咕叫》随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了俄罗斯。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四川清音是中华曲艺的瑰宝。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时代和社会呼唤四川清音的创新发展。笔者身为一名基层曲艺工作者,多年来致力于四川清音的创作,在几十年的学习和创作实践中,经历了失败,也收获了成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些许感悟。下面以两个原创作品为例,就如何把握曲艺本质特征创新发展,谈谈个人浅见。

首先我谈一谈少儿清音《开学第一天》这个作品。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让四川人民受灾惨重。但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抗震救灾和一场史无前例的灾后重建,赢得了全世界的称赞,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面对大灾大难,面对大情大爱,作为灾区的一员,笔者总想用文艺作品表现这种抗震救灾精神、表达灾区人民对党和全国人民的由衷感恩之情。当时,各类形式的艺术作品应运而生,铺天盖地。为了另辟蹊径,我与词作家秦渊先生决定用四川清音来演绎,而且由少年儿童来表演,以童话的形式来折射现实生活。

很快,秦渊先生写出了《开学第一天》的唱词。全词共分为四个段落:上学路上(快板)、灾难来临(数板)、灾后重建(慢板)、感恩之心(快板)。根据词的结构,我思索着音乐的主题、结构和个性表达,特别注重把握四川清音的本质特征,大胆借鉴西洋曲式中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并与中国民族调式有机结合,兼顾少儿的嗓音特色、演唱音域等特性,有意识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旋律的发展和创新。

“上学路上”我采用了四川清音中的〔鲜花调〕元素,并对其调式稍微加工,将其传统的曲牌稍加改编,使其更加欢快明亮容易演唱;同时我还在句式中加入了适当的“哈哈腔”,以增加趣味,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地展现出少年儿童活泼向上的特点,使得音乐形象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灾难来临”我定位为一段激烈的情绪。在描写山崩地裂、天摇地动的地震情节时,我在清音传统旋法的基础上,借鉴并大量的使用了极富戏剧情节的“摇板”,情绪是紧张地、急促地。这一点,我格外注意到了与之前欢快的主题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摇板”中我安排了一段戏剧式的讲白,主要是为了表达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人们紧张有序地疏散互救、逃离危险的情景。在四川清音中对四川方言的运用上,我坚持不简单机械,不随心大意,而是根据整个作品情绪变化,努力做到“无痕迹”变化,以把握住作品整体情绪和基调,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声腔的调整。

“灾后重建”我定位为慢板段落,目的是为了让那浓浓的、厚厚的、深深的人间大爱,能够充分有效地展现出来。为此,我特意安排了清音曲牌〔夺子〕来表达学生们对老师无限的哀思之情。由于音乐情绪发展的需要,在创作中,为了衬托接下来主题再现时的欢乐,我有意识地在这一段的旋法上进行了稍微抑制,正所谓“若欲扬之,必先抑之”。同时,在作曲时,我适当地使用了现代音乐作曲技法中“变化重复”如“换头合尾”等技巧,层层蓄积能量,为主题再现做好准备。

“感恩之心”无疑是整个作品的主题表达段落。在作曲处理上,我在上一段落铺陈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情感释放”,即本段落的前半部分,我安排了富有曲艺音乐特点的“数板”,让人们在听觉上感到“如释重负”。音乐上已经完成“蹲下”,现在该“起跳”了。“起跳”的音乐依然是〔鲜花调〕,使这一音乐主题高潮再现,借此来呼应主题,使整个作品浑然一体。虽然同样是〔鲜花调〕曲牌,但是在新的词句平仄中,切不可简单机械地套用。这是与一般歌曲创作中旋法安排有着明显区别的,也是曲艺音乐特别讲究的本质特点,尤其四川清音这样有着特殊格调的曲种就更要注意。这样才不至于“词不搭调”,才不至于让词曲各行其是。

另外,在本首作品中,我刻意地缩写了传统清音中习惯性的大幅度行腔、拖腔、转腔等演唱技巧,主要是考虑到少年儿童演唱此类技巧难度太大,故而根据情况适当地作了简化。

如果说《开学第一天》是以叙事为主的清音作品,那么我与秦渊先生创作的另一个作品《中华医药》则主要是借物抒情,该作品主要是歌颂我国悠久的中医中药文化,歌颂伟大的中华文明。

借物抒情同样是四川清音所擅长的。但《中华医药》较《开学第一天》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是演唱者的不同,《中华医药》这个作品是由清音名家程永玲的弟子、巴中籍知名的清音演唱家施敏女士来演绎的,是一首成年人演唱的作品;其次是该作品不叙事,不叙事的作品,对作曲家的要求更高,能否在音乐上打动人心,是作曲家必须面对的考验。

这个作品在词意的表达上既大气磅礴又入微入细。如开头第一句:“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是一碗飘香的中药。”这是一句用极大的意象和极小的意象相结合的比喻句,这种“极大”与“极小”所形成的大距离的联系,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意境,使人闻之心潮涌动。为写好第一句,我用了大跳进的音型和大跨度的旋律来配合词意,力求先声夺人、扣人心弦,使人一听就不得不心生同样的澎湃之情,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的段落是对中医中药文明历史的娓娓道来。虽不“叙事”,但在作曲中,我将它处理为“叙述”。这种叙述,也是为后面主题递进的表达做铺陈。根据词意,作品共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中华医药能治病、中华医药能治心、中华医药能治国。我在音乐的谱写中,紧紧抓住清音行腔的细节变化,从“治病、治心、治国”三个相递进,同时又紧密相连的三层立意上着手,音乐也是逐步发展到高潮。其中,我采用了如民族调式当中的“角调式”和“宫调式”,同时借鉴了西洋作曲技法中的变化模进、离调等手法对作品加以规整,使得其更具章法。

我在这首作品中用了大段的“哈哈腔”和“舌尖弹音”以及“数板”,这些都为了彰显出四川清音的特色和别具一格的音乐格调。但同时为了更好地展现出四川清音的艺术魅力,我又对传统的技巧加以修饰和提升,如:作品后部分的“舌尖弹音”,为了使其更具技巧性,就使用了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模进音型,且一气呵成,从而令作品更具魅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华医药》中,我与词作者还借鉴了相声表演艺术中的特殊技巧——贯口,这一突破性的创新,又使得该作品锦上添花,更加惹人喜爱。

整体上讲,《开学第一天》和《中华医药》用传统的清音曲牌为基调,再用现代音乐写作技法加以规整和修饰。既保留了传统的味道,又赋予了时代的新韵;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适当的创新发展。这两个作品算是成功了,都获得国家级大奖,既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也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总之,我在进行四川清音的音乐创作中,真切地感受到,曲艺创作既要把握曲艺的本质特征,又要有适当的创新发展,完全墨守成规,就会与社会和时代脱节;完全“西洋技法”,就会失去曲艺本真。只有两者相结合,在传承上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曲艺才有出路。一只手拽住“传统,一只手伸向“未来”,出发点就是“今天”。

猜你喜欢
清音曲艺四川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南风清音——南方风景青年油画五周年作品展作品选登
梅魂
《曲艺泉城》
寒溪
雨后山中漫步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四川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
对四川新高考中的不等式问题的一点思考オ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