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中国》:当代中国话本生动的一页

2015-10-28 21:22李朝全
创作评谭 2015年5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景德镇瓷器

李朝全

胡平是报告文学大家,因为他写过《情报日本》《战争状态》《历史在这里沉思》《世界大串联》《中国的眸子》等一批分量很重、影响很大的作品。他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是一部关于千年瓷都景德镇发展历程的简要记录,更是对瓷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审视和开掘的大书。这本书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思辨的特长,行文富于知识性、饶有趣味性,在带给读者阅读愉悦的同时,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启迪。

报告文学需要提供给读者丰富而新鲜的信息和内容。《瓷上中国》一书为读者揭示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众所周知,“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与“瓷器”同名。通常认为,外国人之所以称呼中国为China,是因为精美绝伦的、曾经倾倒整个欧美大陆及西方世界的中国瓷器。而胡平却对此却作了自己独到的发掘和可信的考证。他提出,事实上存在着两个“china”:一个当然是我们众所周知的瓷器之china,另一个则是鲜为人知的景德镇的旧称“昌南”,并且大胆地推测,china真正的来源可能不是瓷器,而是昌南的音译。由此我们可以获知,“China与两个china”实际上便是“中国与瓷器以及昌南(景德镇)”。换言之,作者要探询的是中国与瓷器及景德镇的关联,也就是要在中国的大历史、大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上来描写瓷器史和景德镇的历史、文化及发展;或者,他要通过对景德镇瓷器业上千年兴衰历程的书写与考察,烛照与洞察中国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兴衰、脉象以及未来的趋向。因此,这是一部解剖麻雀式的以小见大的重要作品,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热点题材。

报告文学作家一生可以写的书十分有限。景德镇位于江西,胡平生于兹长于兹,后又工作于此,在兹念之,心心念念皆在于本土文化与人文。此次应邀创作本土题材的报告文学,他更觉义不容辞。这位有着敏锐触角和尖锐思想的报告文学作家,犹如猎人发现狮子或是狮子发现奔鹿一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好题材,几个月驻地采访,实可谓不惜心血与功力,倾尽才华和智慧,写出了这样一部“带着体温”、情感热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品,体现了一位有远大抱负的作家自觉的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

作为瓷都的景德镇是永远书写不尽的。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器物,瓷器的往事与今生亦难以磬书。胡平从这个看似不大的地方和器物切入,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开阔而豁亮的艺术空间和思想空间。在《瓷上中国》中,我们读到了中国一个并非核心区域或发达地区的发展,而景德镇的历史也正映照出中国的历史。从这个层面上说,这个被英国人李约瑟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这座旧称与中国同名的景德镇,它的命运就是中国命运,它的身影就是中国身影,它的精气神与魂魄就是中国的精气神与魂魄。“昌南”(china)—景德镇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中国,一个缩小了的中国。公元1004年,当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国索要大量瓷器之时,北宋真宗将年号赐予这个江南小镇,景德镇迎来了第一个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一跃成为宋代四大名镇之首。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要“为六亿人造饭碗”,从区区小镇升级为省辖地级市,从而迎来了第二次重大发展机遇的黄金期。曾几何时,景德镇辉煌腾达、名满天下。然而,历史的风水轮流转,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的发展落后了,昔日的十大瓷厂风光不再,尤其是迈进市场经济时代以后,景德镇显然更加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工厂倒闭,工人下岗,景德镇沦为了江西省底子薄、落后欠发达地区。到了2009年,景德镇又被列为全国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瓷都面临着变为“废都”的威胁。但是,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景德镇人,这些世世代代与瓷器打交道的匠人和艺人没有低头趴下,而是昂起了头、挺直了胸。他们埋头苦干、精益求精,尝试半饥饿营销、限量销售,不断向文化靠拢,不断探索创新,努力趟出一条以改革促发展的新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存在着私营作坊遍地开花的乱象,也会出现市场的无序、恶性竞争,但是,千年瓷都的经济命脉尤其是文化命脉却借此得以赓续与绵延,弘扬与光大。因此,在《瓷上中国》里,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博杂的斑斓的现代都市,它在艰难地浴火涅槃、重生新生,如蛾化蝶,如蝉蜕壳,它要从旧体制机制和桎梏中挣脱出来,探寻出一条变革创新发展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景德镇的当代史就是缩微了的中国当代发展史,是当代中国话本生动的一页,景德镇故事便是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不但要讲述中国的人与事,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更要展示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表现中国精神与魂魄。后者或许具有更为沉甸甸的分量。作家胡平显然深入思考了如何书写与讲述中国故事的创作课题,并且发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要害与关键,那就是要在创新创造中发展,要在“创造性的破坏”中发展。在新的全球化的时代环境下,固步自封或者随着潮流亦步亦趋的瓷器业已经丧失了生机与活力。作者通过深入的调查,凭借翔实的资料进一步提出,要以古典对抗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有可能更容易使文化丧失个性与品格,使之趋同或统一化,而作为传统文化精粹与灵魂的古典风格、古典文化,或许可能穿越千年时空,重新构筑起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景德镇的陶瓷工艺专家和行家向元华、李胜、王锡良、张松茂、刘远长、罗国新、李见深、郑祎、王志刚、苏元阳、谢卫锋、陈雨前、刘威、藤町等本地人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景漂”们,开始积极探索陶瓷艺术,竭力突破“容器的束缚”,不断传承创新,从落后中突围,创造出新的生产和经营业态,亦即生发起庞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并逐步向形成生产链拓进。他们发明了新工艺、新技术、新艺术,譬如由水滴受到启发,发明出“滴画”;创造出新型的陶瓷绘画颜料“泥中彩”,以及儿童陶瓷、瓷上画等。这些文化创意与创新,是面向全球化的对传统瓷文化的一种新创造,体现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宏阔背景下,中国江南一隅对本土文化的苦苦坚守与弘扬。这,或许正是作者希望“说给全球听的中国故事”。胡平用自己的心血化成的文字,勇敢地担当起了为文化发展与变革、坚守与创新鼓与呼的重担。

胡平是激情内敛、富于思想的报告文学作家。在《瓷上中国》中,处处都能窥见作者思想的光芒。这是一种冷静而深邃的思考。作者犹如一位忧心忡忡的学者,面对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在文化上的日益削弱或走低而深感不安。作品的字里行间都能读到他的这种深切忧思,这部书因此也可谓是一部中国文化忧思录。在作者看来,发展有快慢,但是真正扎实强劲的发展一定要有强悍的文化力量作为支撑,软实力的发展丝毫不能懈怠、不能放松,要将文化软实力同经济硬实力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从景德镇和瓷文化这个窗口,我们已足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发展的艰巨性。中国如此浩大、如此古老,作为东方大国,中国不能自毁长城,断了自己的文化这一精血气脉,恰恰相反,崛起了的中国应该更有能力保护和发展自己的优秀文化。景德镇虽然还不发达,步伐还比较慢,但是,它的文化发展理念是先进的、可取的,应该描述出来,成为一面镜鉴。这,正是作家胡平所要做的事情。

《瓷上中国》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密不可分。作者的艺术感觉相当敏锐、到位。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瓷器制作的工艺、流程,陶瓷行业的各种行规、掌故、往事与历史,也能走进当下古瓷器仿制行业,了解其中种种的隐秘和内情,譬如作者写到的鸡缸杯、斗笠碗、留人茶、火石红、鸡爪纹、照子、开红、黑禁、“砍草鞋”“放排”“吃蒸菜”等。作者同时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财富故事,点石成金的人物及其传奇。但是,作为报告文学作家,胡平始终保有着自己鲜明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在描述这些生动的财富传奇时,在讲述仿古做旧、雅贿、评定工艺大师等各种掌故时,他始终没有放弃审视的眼光,对当下社会不断膨胀的博金欲望流、扭曲的金钱观、义利观等都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作品行文风趣、形象。他引用雨果和陈丹燕的文字,描述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抢一个烧;宝瓷流落海外,“最好不要想起它们是怎样离开自己的家乡的”。又如:听结巴的人讲话,如同自己在公交车上扒人钱包,紧张得不行;领导变脸比翻书还快;真古董怎么看都是金枝玉叶的大姑娘,不可能是拉了脸皮、缩了肚皮的半老徐娘;两个乡下人像割韭菜一样,割去了权威不可一世的自信;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各种譬喻;等等。

胡平描写的是瓷文化。这部作品同样充满了馥郁的文化气息。大量的古诗词、历史典故的引用,洗练的文字,浓厚的思辨氛围,都让人感到文化的气息扑面而至。作者从事的是打捞失落的东方文明的工作,他以宏大的抱负,几经“窑火”的煅烧淬炼,终于为读者捧出了一部精美的文字艺术作品。《瓷上中国》堪称2014年度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我的家乡景德镇
中国的名牌瓷器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高傲的瓷器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