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骅等
[摘要] 通过阐述胜任力与临床教师胜任力的基本概念,分析我国中医药院校临床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培训现状,论述构建中医临床教师胜任力模型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探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中医临床教师培训体系的具体程序设计、培训内容及评估方法,为我国的中医临床教师培训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胜任力;中医临床教师;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10(a)-0139-04
Discussion of TCM clinical teacher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etence
MA Hua WANG Changqing SHEN Junlong CHEN Li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etence and the competence of clinical teacher,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raining status of clinical teach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expound the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ompetency mode of TCM clinical teacher, discuss the specific program design, training cont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TCM clinical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competence mode. 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form of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teacher training.
[Key words] Competence; TCM clinical teacher; Training mode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扶持,中医类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日益细化,课程设置更趋合理化,诸多有利措施为中医药的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迈向21世纪,医学边界逐步被延伸,基础与临床知识量呈爆发式增长,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状。此外,群众对于中医药类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逐步提高ax,这就要求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要紧密符合当代发展需要。要培养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中医药人才,就必须有雄厚的、与时俱进的师资队伍。如何通过培养优秀的中医临床医学教师,以达到切实提高中医药院校的临床教学水平的目的,这不仅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同时也影响着中医药院校发展的持续后劲和竞争力。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多种角色的定位使得中医临床教师的培训工作较其他专业高校教师培训更加复杂,难度也更大,而中医临床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实践,为其培训体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思维方式和运作机制。
1 胜任力与临床教师胜任力
胜任力(compotency)这一理念源于拉丁语competere。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vid Mcclelland首次提出“胜任力”这一概念,其定义为在某一工作中能将表现优异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涵盖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意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清晰区分优异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这五大部分共同构成了胜任力的基本结构,进一步又可分为基准性胜任力(threshold competency)和鉴别性胜任力(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y),习惯采取“冰山模型”加以示意。具体而言,位于“冰山”的水面上的是基准性胜任力,这一部分知识与技能显而易见,也较容易提高,通过学校的不断学习或相关职业培训便可获得,通常以学历或证书的方式来加以证明;而位于“冰面”以下的部分称之为鉴别性胜任力,这部分是隐藏在深层不易观察到的,多指自我概念、特质、动机,此部分即便通过训练使之加以改变也相对较困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基准性胜任力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以及区分绩效优异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此外,运用胜任力这一方法来评价工作能力,就必须首先建立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它是某一职位所应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组合[2],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收集、分析、处理数据,辨别一般者与优秀者在在我概念、特质、动机、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
我国开展教师教学质量的系统评估起步较西方国家晚,直到2009年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指南中才将教师胜任力研究纳入其中。临床医学教师,身兼教师与临床医师的双重身份,无论对我国医学事业还是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临床医学教师的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目前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胜任力特性及相关胜任力模型还没有标准化定义,这一问题亟待解决。预测准确、选拔有效、易于应用等特点是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优势。目前,普遍认为医学院校教师的胜任力特性是基于特定的医疗环境与背景,教师的医学基础知识、临床诊疗技能、人生价值观、工作态度与热情和动机均应涵盖在内。而现阶段大多数临床医学教师同时肩负着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三者之间的平衡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质量以及医疗工作水平。而中医临床教师又因其与西医临床教师的差异性,对中医院校临床医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解决,这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论基础与现有实践基础之上总结提出的。结合中医类学科的专业背景知识,通过中医临床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对某些特定的、绩优的中医临床教师的素质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和遴选,科学客观的评估绩优与绩平者的个体差异,从而制订针对性较强的的培训方案并付诸实施,以此来提高中医临床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比重与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医人才。
2 构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中医临床教师培训体系
2.1 中医院校临床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2.1.1 教师与医师角色的差异 中医临床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医学院校或与之专业相关的综合类学校,通常由于个人或者工作需要同时扮演着教师与临床医师的双重身份。临床教师大都具备扎实的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但相比于一般专门接受过专业培训的高校教师,结合中医药类课程的特点,临床教师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时间分配相对不合理、讲课缺乏感染力、语言组织与交流欠佳、授课方法选择不恰当、课件设计缺陷、教学活动组织松散、课堂调控能力差、中医理论不能够很好地形象表达等问题。究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缺乏专门的教学训练,尤其是专业化的师范技能培训及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培训[3],由此导致了中医临床教师在教学能力与水平较有教育背景的高校教师相比存在先天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是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队伍直接由临床医师“过渡”而来,这样的群体培养单纯依靠“师带徒”传承模式,其教学效果欠佳;此外,一些院校的教学医院的兼职带教老师,虽然也承担了一定的教学任务,但实际上“教学”对医院而言就是一个附带的任务,其教学意识淡化[4]。随着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延伸,加之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古籍书目众多,这就要求中医临床教师要不停地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由于此类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更加凸显了中医临床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1.2 中医临床教师培训体制不够完善 教学医院的师资培训,特别是中医临床教师的培训,普遍存在临时性、短期性和片面性。这类培训大多数没有科学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缺乏长远的培养规划,更缺乏有效培训与评估的机制保证。另外,其培训的内容、形式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及时更新,模式相对陈旧单一,内容相对老套,形式偏于僵化。具体而言,其培训多作为一种突击行为,其内容多是对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方面的简单指导,其形式多为集中式面授。此外,由于中医临床工作能带来相对更多的经济收益,在缺乏硬性条件保证的情况下,中医临床教师更乐于把精力投入于临床工作中。种种因素导致当前条件下中医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很难真正切实提升、教学热情难以被激发。
2.1.3 中医临床教师评价体系欠完善 当前国内各高校中医临床教师绩效的考核、评价相对简单,现有评价体系无法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教师的实际教学质量。具体到中医临床医学教师中,所开展的评价主要集中于课堂授课的形式、内容和效果,而对于课堂外的其他时间,精力投入却很少或没有开展评价。如中医实践课程中,教师在课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准备,而这部分教学在评价时通常易被忽略;另外,临床教师通常隶属于医学院某部门或学科组,其个人成果与团队业绩的划分归属较模糊,现有评价体系很难细分。其他方面,如中医临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几乎等同于理工科院校,忽视了中医学科的专业性、异质性和特殊性,所以现有的整体评价标准用于评价中医临床教学时,其可信度不足、缺乏专业性。另外,即便通过现有评估后发现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也很少开展评估后的针对性培训,对医学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有限。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医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与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诸多问题,胜任力模型正是很好的解决途径[5],其不仅可以明晰岗位对个人能力的具体要求,还可为人员岗位培训提供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医学教师的师资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了有益的探索空间[6]。
2.2 构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中医临床教师培训体系的意义
胜任力模型可以全方位对教师工作绩效进行测评,包含了个人生存动机、个性价值观、自我形象及教学态度等内容。有学者从教学意识特征(动机)、教学认知特征(特质)、教学影响特征(自我概念)、教学互动特征(社会角色)、教学策略特征(技能)、教学逻辑特征(知识)等方面诠释了临床教师胜任力模型区别于其他教师模型的独特之处,认为这种模型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7]和工作角色定位[8]。曲海英等[9]通过对临床教师胜任特征平均分数的比较发现,专业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工作兴趣、责任感、稳定的情绪是优秀临床教师五大特征。由此可见,通过对临床教师优秀特征的分析,可为中医院校教师的全面系统培训指出方向,是培训开发需求、开发内容与进行培训开发评估的有效工具[10]。
结合中医临床专业知识背景,构建中医临床医学教师的胜任力模型,探索符合我国中医临床教育的胜任力崭新的思路与方法,探讨其在中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优秀临床医学教师选拔中的应用,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临床教学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如何兼顾注重培养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西医理论相结合的扎实理论基础,建立临床中医思维与西医思维相融合的思维方式,弘扬中医人文关怀精神、传播中医药文化,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认识医学、热爱医学、立志投身中医事业,达到中医教育的目的,是一直困扰中医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当前要达到以上的教学要求,培养新形势下满足临床工作中所迫切需要的中医人才,只有以胜任力为导向建立中医临床教师培训体系,结合岗位基本要求与人力资源条件,制订可操作性强、符合实际条件的培训计划,针对自身的不足加以弥补,尤其是教育学方面的不足;在具体实施中要能够突出每一项培训的重点,提高培训效率,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只有注重对中医临床医学教师的潜力开发,中医临床医学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医学生[11]。
3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中医临床教师培训体系设计
3.1 确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目标
对于不同层次、学科、专业的中医临床教师,应细化、量化其培训目标,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进行与之关联度较高的培训规划,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拒绝“千人一面”等定位不够明确的培训。通过建立胜任力模型,岗位表现优异与普通的区别项目便一目了然,因此所需进行的培训项目便简洁明了。不同人群、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所进行的培训项目应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对于学科带头人及临床科主任这一层次的中医临床教师更多的是管理能力方面的相关培训,这有利于加强他们对学科人才的重视与培养,有利于促进科室或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整个学科的发展起到推动与引导的作用;对于青年教师除了注重教学方法的培训外,医学理论、专业知识技能、科研创新的培训也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师德、医德的培养;对于刚毕业参加临床教学工作的教师,应按要求逐步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使其尽快成长为具备丰富临床技能、扎实理论知识和较高职业素质的中医临床教师。不可否认,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要求与素质也有所不同,如中医内科医师偏于强调分析判断能力,而外科医师偏于果敢、仔细、自信的动手能力。因此,要注重个体与群体的差异性,在培训中需要分别构建不同人群的胜任力模型,尽量做到“各取所需”、“按需施教”,真正做到培训目标的针对性和效果的实用性。
3.2 确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中医临床教师因角色与专业特殊性,其主要培训涵盖教育素质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教育素质可分为理论素质、能力与技巧等。针对中医临床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层次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与特点不同这一特征,在培训中要尽力做到分层次、有序进行。应对拟任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方针和教育理论的培训,要求掌握教育工作的基本原理、要求、方法和手段,并掌握教育法规和政策,使青年教师具备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在经济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教育也在迅速发展,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不断出现,临床教师胜任力的培训内容必须包含适应新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培训。作为临床教师,除具备教育素质外,还需要有丰富的临床阅历与较强工作能力,所以临床教师还必须是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临床医师。而目前主要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三基”训练来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
结合胜任力的重要性与可塑性的高低标准,中医临床教师胜任力的培训内容可分为四类,即重要性低、可塑性低的内容可以通过自我培训;重要性高、可塑性低的内容,难以通过培训提高但又非常重要,可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察点;重要性低、可塑性高的内容,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下,适当开展小规模的组织培训;重要性高、可塑性高的内容,作为重点培养能力,选取最好的师资和课程,进行集中培训[12]。总之,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中医临床教师培训体系要更加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3.3 确定培训方式
目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有学术沙龙研讨、PBL教学法、病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另外,举办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开展境外培训或选派中医临床教师参加此类培训班,这是接受本专业领域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的有效途径。中医临床教师培训方式多种多样,但在实际操作中,培训设计要尽可能是顺其自然的,趋于结构化、有计划,尽量收到全面、事半功倍的效果[13-15]。
3.4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培训评估
实施培训评估,就必须建立一套层次清晰、关系合理、结构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这是培训效果评估能够科学、合理、有序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有效管理回路的重要方法。中医临床教师培训评估也应围绕胜任力的提高这一基本前提来设计,大体可分为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两部分。具体而言,过程评估可参考美国斯塔夫比姆的CIPP评估模型,它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背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成果评估,从不同方面提供评估决策信息;对于结果评估可借鉴美国柯克帕特里克的效果评估模式[16],它由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等四层评估组成。借鉴前人经验,取长补短,结合中医临床教师的实际,制订一套切合符合我国现状的评估体系。
3.4.1对中医临床教师反馈的评估 通过选取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及座谈走访等方式,综合考评临床教师对院校设置的培训项目是否感兴趣、满意,另外也可以通过他们收集培训内容、方法、授课教师水平、培训管理等方面的反馈评价与建议。
3.4.2 对中医临床教师培训成果的评估 通过对培训的内容的考评,对比知识结构、临床技能和工作态度等在培训前后的变化,也可通过临床教学情景模拟、笔试、问卷、论文、课题等方法评估是否达到培训目标。
3.4.3 对中医临床教师的行为变化及其效果的评估 对临床教学工作水平提高程度进行评估,对教学水平工作态度等方面是否发生了变化,往往采用诸如观察法或者一些定量的指标,然后由医学院校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同事、学生及教师本人来进行评估。
3.4.4培训前与培训过程中评估 虽然中医临床教师培训后的评估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培训前准备与培训过程中的评估。在培训前应评估培训对象是否存在培训需求、制订个性化的培训目标以及培训的配套资源设施等可行性因素;过程评估是CIPP模型的重点内容,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来收集对培训内容、组织、师资、环境等的评价信息。结合这一评价结果,可对培训过程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改进后续培训项目,从而不断完善与丰富培训工作。
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实力的师资,只有优秀的中医临床教师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新形势下,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中医临床教师培训体系为中医院校的临床教师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参考文献]
[1] David M. 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 [J]. Am Psychol,1973(28):1-14.
[2] Barry S,Elizabeth M. Competence models and the maintenance problem [J]. Comput Intell,2001,17(2):235-249.
[3] 吴云.论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3):270-271.
[4] 王宏,李红.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45-46.
[5] 赵永乐,王慧.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建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1):52-55.
[6] 孙宁霞,章青,李文.基于胜任力的临床医学教师评价体系的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14,35(4):319-321.
[7] 靳彤.学科教学胜任模型的理论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12,24(5):202-206.
[8] 韩世梅,刘美凤.ASTD胜任力模型的角色研究评述[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1):42-49.
[9] 曲海英,丁国锋,冯学斌,等.临床教师胜任特征结构模型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2008,(6):99-101.
[10] 任滨海.参考浅析中医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6):135-136.
[11] 梁茜,张万红.构建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意义[J].医学教育探索,2010,9(7):986-988.
[12] 杨虹,杨怀珍.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7):106-108.
[13] 陶祁,冯明.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设计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4):18-21.
[14] 赵跃华,张银萍.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141-142.
[15] 李勇进,徐晶钰.论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目的[J].中国医药科学,2013,3(4):143-144.
[16] 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如何做好培训评估[M].奚卫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15-04-10 本文编辑:程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