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躍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应用探讨
高躍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高等职业院校中动漫专业的校企合作是动漫专业发展建设的突破之路。依据教学管理实践与校企合作的经验,文章列举了常见的几种校企合作模式进行说明、探讨。高等院校动漫专业的校企合作,应当建立完善的机制,根据国内外行业发展情况;院校所在城市、周边行业发展情况;院校自身发展定位;专业定位;动漫企业实际等情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校企合作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动漫专业;校企合作;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又是近年来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高等教育的类型。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要彻底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
中国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动画人才的奇缺,同时也给教育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在高职院校这些问题尤其突出。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与校企合作经验提出几种合作模式以供探讨。
校企合作首先应当形成制度和规范,院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院系应当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成立相应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成立领导小组。二级院系首先应当根据自己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要对全国范围内的相关企业,尤其是学校所处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动漫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动画游戏企业进行调研。列出详实的合作需求,制定校企合作建设方案。并且有专门人员负责协商、协调校企合作事宜;同时由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由员组成专门的负责人,负责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和专业发展的研究;最后是加强与动漫企业的联系,请企业参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介绍行业、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状况,介绍企业用工需求和要求,使学生掌握用工信息,提高就业质量。
校企双方的初步合作一般比较慎重,也比较简单,这是一个互相建立信任的时期。双方就利害关系不大的项目进行合作。这种模式主要由动漫企业提供相关专业教学资源,以专业置换和专业教学改革的形式进行,动漫企业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系统、实用的课程内容,对现行专业结构、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和调整,提供完善的教学资料、教学指导等。校企双方共同组成教学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制订教学规划、教学实施方案、课程设置、实训标准。
校方也可以从师资方面入手,将企业导演或者资深制作人邀请到学校定期给学生做一些行业的、专业的讲座。或者将这些技术人员直接聘请为校方的兼任教师,学校安排少量课程聘请来自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来进行教学,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教学。企业的技术人员有了一份额外的收入和从教的经验,校方也能够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与动漫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合作关系是双方更深层次的合作。从目前院校和动漫企业合作的主要模式来看,实习实训也是院校最迫切的需求,主要方式便是将学生送至企业进行数月的项目式训练或实习。这种实训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校内所学的课程进行综合性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项目。学校希望学生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为即将到来的就业提供信息。从另一方面来讲,基地不仅可成为高校师生接触行业、了解动漫企业的重要阵地,而且院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满足动漫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企业向学校订单培养”模式,学校的学生就是动漫企业的准员工。学校与动漫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动漫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公司需求的员工。这一模式动漫企业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将使高校与用人单位挂钩,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和解决动漫企业的用人需求。“订单教育”能有效地保障学生就业,使学生进校后就有归宿感,也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实现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的格局。这种深度合作是目前校企双方合作的最佳模式,它解决了学校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就业。
总的来说,无论是来自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还是各个高职院校动漫专业自身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动漫专业与动漫企业的合作是一条必然之路。至于如何建立适合自身的合作机制,又如何利用动漫企业资源促进自身的教学改革,便是各个高职院校自身需要考虑的问题。结合产业发展环境、地域环境、校情、专业定位、企业资源等基本条件,各个高校应当可以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合作模式。
[1]雷正光.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职教改革发展的借鉴意义[J].职教通信,2000(12).
[2]何萍.高职动漫专业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05).
[3]谭玲,殷俊.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G712
A
1005-5312(2015)11-02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