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 心之所往

2015-10-28 05:42撰文李钰
中国新时代 2015年11期
关键词:造园苏州园林园林

撰文>>>李钰

园林 心之所往

撰文>>>李钰

一园林,一世界。

古往今来,每个人的心中都在打造着一处园林,因为园林代表了与天地自然和谐的好生活。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明人计成在《园冶图说》一书中对造园艺术的精妙总结,也是中国园林最主要的特征。

若自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我国的园林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千年间形成了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被统称为中国传统园林。

世界上的园林被分为3个系统——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和中国园林。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中国园林,则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 ,其造园手法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甚至在西方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无论是徜徉于气势恢宏、富丽堂皇的颐和园、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还是漫步在小巧玲珑、淡雅素净的拙政园、网师园等私家园林,甚至是游览远在异乡落户的中国园林,山、池、房屋、假山、廊亭……每个元素的设置排布,无一不承载着园林之主返璞归真、悠然自得、随意自在的栖居哲学。以至于现代著名建筑师童隽在《苏州园林》中这样评价,“中国园林实际上是一座诳人的花园,是一处真实的梦幻佳境,一个小的假想世界。”

一园林,一世界。

古往今来,每个人的心中都在打造着一处园林,因为园林代表了与天地自然和谐的好生活。

诗意的栖居在园林

提起园林,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苏州园林。

“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对苏州古典园林的评价。“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

其实,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宫苑,还是江南的私家花园,都展现了高超的园林建筑艺术。每一座园林中,造园者极尽发掘自然之美,顺乎自然又不乏艺术加工,自然美与人工美在园林建造上体现了完美的统一和谐。只不过,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以其精巧典雅、玲珑剔透,更加深受世人的瞩目和赞赏。

翻阅历史,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吴王阖闾时期,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有19处。

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是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其占地面积小,但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景致。

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匾一窗,无不抒写着造园人和园主的文人雅趣。

一代园林艺术宗师陈从周就指出:“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迟幅;山间古树三五,幽草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如画’。”

正因如此,苏州园林也被外界称为“文人写意山水园”。

叶圣陶先生曾在《拙政诸园寄深眷》一文中对苏州园林如此评价: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是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游览者来到园中,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事出有因。

苏州园林这份特有的文化内涵归因于它们的主人。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大部分为政治上落魄后的归隐官员或文人所建,意在追求物我两忘的生活和隐逸江湖的心境。

退思园的主人任兰生曾是清光绪年间(1885年)安徽兵备道,光绪11年因盘踞利津、营私肥己被弹劾后落职回乡,花10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借《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而取名“退思园”。

一座座园林,不仅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们的日常生活居所,更是他们心灵休憩的家园,是他们怡情悦性、标榜风雅、超世独立的心理活动空间。他们在园林中悠闲地感受着宇宙,感受着人生,园林成为他们的“诗意的栖居地”。

英国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也曾在《中国园林之意义》一文中敏锐地指出:中国园林作为一种线性序列而被体验的、使人仿佛进入幻境的画卷,趣味无穷……内部的边界做成不确定和模糊,使时间凝固,而空间变成无限。显而易见,它远非是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美学花招,而是取代仕宦生活,有其特殊意义的令人喜爱的天地——它是一个神秘自在、隐匿绝俗的场所。

海外人的中国园林结

《牡丹亭》的戏文里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如诗如画般的中国园林,以顺乎自然、高于自然的建造形式,代表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园林生活模式。虽然它与主张改进、重造或者改变自然景观的造园理念,讲究规则式园林布局的西方园林截然相反,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园林在西方的传播。

18世纪,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使当时的英国一度出现了“自然热”。 随着人们对中国园林艺术的逐步了解,英国造园家开始对规则式园林布局原则感到单调无变化。从而,东方园林艺术的设计手法随之发展。如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即今天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其设计意境除模仿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大量采用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等园林建筑的艺术形式。

20世纪70年代,享誉世界的中国园林真正开始了漂洋过海异乡落户的旅程。

1979年,应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之约,明轩成为我国出口海外的第一例园林项目。明轩以苏州网师园内“殿春”为蓝本移植建造,移步换景、厅堂、半堂、曲廊、峰石、水泉布局等代表苏州园林精髓的元素,均囊括在400多平方米中,倾倒了不少外国友人,被誉为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永恒展品。

我四岁时,爸妈离婚了。爸爸回了老家,再也没有出现过,也没给过一分钱抚养费。尽管如此,妈妈在我面前,却从不说爸爸任何不是。她总是开朗的、健康的、无坚不摧的,什么问题她都能解决的样子。

之后,先后有40多座苏州园林出口海外,落户30多个国家及地区。如,在瑞士被人们称作“中国花园”的瑞苏园;号称海外面积最大的拙政园“仿品”——美国亨廷顿图书馆的流芳园;在美国波特兰的兰苏园;在法国凡尔赛宫附近的怡黎园……

2015年8月,地中海岛国马耳他的桑塔露琪亚市长向中国发来感谢信,表示当地一座由水景、中心庭院和曲径林荫构成的中式园林静园,“已经成为当地最有影响的旅游景点和标志建筑,架起了一座中马两国友谊和文化交流的金色桥梁”。

当然,在海外落户的中国园林,并非全部借力于政府文化外交的力量,其中也有不少是当地的中国园林爱好者的所为。

在比利时埃诺省的布吕热莱特市的Pairi Daiza动物园中,有一个占地5万平方米的中国园,蜿蜒迂回的走廊,安静闲适的中式凉亭,造型不一的盆景、山石等,中国园林的元素尽囊其中。

这是Pairi Daiza动物园投资超800万欧元(约6.5亿元人民币)修建的。已经50多岁的园长顿姆说中国园是他的最爱,并称其为“仙城”。“我从小就对中国文化着迷,我想在园里展示一些代表中国之美的象征物。我的目的就是想让游客们在中国园中感受到祥和宁静。”

真正让顿姆下定决心建造这座中国园林风格的中国园,是因为他先前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植物园旅行时被其中美丽的蒙特利尔中式花园所吸引。为了保证中国园的原汁原味,顿姆专门到中国聘请了修建园林的工匠到他的中国园工作,造园所需的凉亭、佛像等中国元素也是从中国国内生产厂家专门订购。园中使用了不少中国传统工艺品,如书法、雕刻和音乐作品等,顿姆还计划在园内建造一家中国式旅社。

“当你进入园区,你会说这就是中国。这是真正的中国,这里蕴含着中国的DNA。”在接受采访时,顿姆说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游客,他想在欧洲找到一个舒适自在,又带有一丝中国味道的地方,等他走不动没法去旅游的时候,他要在中国园里长久生活。

造一个园子过日子

时光如梭,中国园林的魅力依旧不减。

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等享誉世界的古典园林成为中国珍贵的建筑文化财富,只不过,它们不再是园主们修身养性、品诗论世的静谧时空,而是变成了一座座旅游胜地,亿万游客在假山湖水、亭台楼阁、翠柏松竹中,领略着园林的审美情趣和中国博大精深的美学人文价值。

遗憾的是,车水马龙、短暂停留式的游客造访,不仅打破了园林原本宁静的世界,也逐渐偏离了园林建造之初的目的——寻一种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于是,走进生活的造园行动开始了。各类模仿古典园林而建的园林式公园纷纷在城市落户,虽然不乏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但总是缺少中国古典园林的那份雅韵,难以称得上一处放松心灵的理想家园。

园林文化专家叶放认为,园林是一个生活空间,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世界观,是人们对自然世界的一种态度。“大空间大园子,小空间小园子。更多的不是要很大的空间,(而是要)从小细节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说起叶放,让他在中国园林建筑圈里出名的并非这几句言论,而是他的“南石皮记”。

叶放,本是一名画家,以水墨画出名。这位苏州人,出生在自家的“毕园”里,生长在环秀山庄、畅园、拙政园等古典园林中,工作在庭园式的苏州国画院,因此对于中国园林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照他的话就是:“我这辈子都没离开园林”。

2001年,他说服别墅区相连的几位朋友把隔墙打掉,几家院子连在一起打造私家园林。这些追求风雅、向往园林生活的邻居们把建造园林一事全权委托给了叶放。叶放自己设计,精心挑选石头、古树古木。3年后,一座占地500多平方米,包含着水榭、半亭、假山、石室、半栏桥、荷花池、美人靠、活水源等各种古典园林建筑元素的私家园林建成了,取名“南石皮记”。

叶放说,“我之前画水墨,是纸上的灵泉,现在建造园林是地上的灵泉,它跟一件作品是一样的,只是意识形态上的转变。”在南石皮记落成后的札记上,叶放提笔写了一句“造一个园子过日子”。他说:“这是我的真实想法,园林是一个生活的地方,不是标本,也不是符号,它是实现让艺术回归生活的地方。”

南石皮记这座园林并非完全照搬中国古典园林,其中摒弃了不少古典元素,如飞檐翘角、雕梁画窗等,以简洁婉约为之,并运用许多文字的符号,以各式各样分布在四面八方来表现,如在桥面屋檐上、山崖洞壁上以及门窗灯笼上等等。

叶放说,现代园林建造中,对于古典园林的传承应该是精神,即与自然、文化的和谐。古典园林固然精彩,但属于特定的时代,宜借鉴学习,而不宜模仿拷贝,除了那些古园修复和旧俗再现的场所。园林是活生生的艺术作品,艺术宗旨应该随时代而改变,因此现代私家园林的设计建造应该从实用方面考虑。

每逢闲暇或者礼俗佳节之日,叶放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南石皮记里举办“雅集”,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

对于现代园林生活的追求,并非只有叶放这样的文化艺术家之流。在扬州,64岁的刘昌林刚刚完成了私家微园林的改造。55平方米的院子经他设计和改造,融合了假山、照壁、休闲亭、鱼塘等多功能。而老人及女儿之所以花20多万元打造这样的休闲院子,为的就是能够足不出户享受园林生活。

古代造园时有句话说:不出城郭,能获灵泉之隐。山水花木和亭台,构造出城市里的自然世界——诗情画意的林泉天地。门外是车水马龙,门内是桃花源,不用驱车到郊野,在家中就能感受青山绿水的自然之乐,邂逅花鸟鱼虫的生命之友,喝一壶清茶,品几篇美文,在喧嚣的浮生偷得半日闲。

此番园林生活,亦是我心之所往。

猜你喜欢
造园苏州园林园林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清代园林初探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苏州园林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清漪园赅春园造园艺术及园林审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