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纤
教材简介: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黄山天都峰,“我”与一位爬山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终于登上“高”而“险”的天都峰的事。课文通过“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对话内涵丰富,仔细体会,意蕴无穷。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终于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课文中以对话框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懂得在困难面前要有战争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课文“天都峰”中的动词“爬”,显现出了“天都峰”的形态,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天都峰“高”“险”的感性认识,并在课堂上“读”的过程中积累和内化语言,设身处地地感受老爷爷给“我”的鼓励与体会攀爬的艰难和奋力,同时放飞想象,发散思维,陶冶情操,从而真正理解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揭示课题
1.师:你们在书海中遨游,读到过哪些描写山的文章和诗词呢?
2.揭题:从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山的形态多变。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黄山奇石》的课文,从课文中领略到了黄山的美丽。今天我们要随着一位小朋友去爬黄山的天都峰,了解这位小朋友爬黄山的天都峰的经历。(板书:爬天都峰)
3.紧扣课题质疑。课题《爬天都峰》为什么是用“爬”,而不是用“登”呢?
4.师生交流查找的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到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设计意图:以写山的文章、诗词导入教学,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交流资料,可以增强学生对天都峰“高”“险”的感性认识。读题质疑,由疑而思,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由思追问,探究就有了方向。于是阅读伴着思维,思维伴着探究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陡 攀 辫 决 勇
(2)检查词语。
峰顶 似乎 忽然 白发苍苍 咱们 奋力 终于 辫子 决心 居然 力量 仰起
(3)读通重点句。理解“笔陡”与“发颤”的意思。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4)指导书写,提示字形难点。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5)描写11页字帖。
(6)学生交流记字方法,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识字教学的任务,在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识记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
三、梳理字词,感知内容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犹豫:拿不定主意。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课是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汲取:吸取。石级:石头台阶。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发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循序渐进。通过对词语的认读、梳理加强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四、赏析字词,理解文意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爬山前。(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来。(2)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3)为了能让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播放有关天都峰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力量啊。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爬山时。(1)自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2)出示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学生分组讨论,集体汇报。)(3)小结: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他们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4)“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语。(5)理解“奋力”“终于”的意思。(“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6)读文思考: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7)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8)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爬山后。(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都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2)你从爸爸的话中你体会出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赏析字词理解课文中蕴涵的道理,并通过出示画面让学生增强形象感知,通过品读课文再现情景。这样,学生就能读出画面感,读出自己的感觉与理解,读起来更有味,角色朗读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来自对方的鼓励,设身设身处地地感受“我”和老爷爷的内心情感,在品读的过程中积累和内化语言,在放飞想象中再现“我”和老爷爷攀爬时的各种动作形态,体会攀爬的艰难和奋力,加深对课文阐述道理的理解。
五、布置练习,升华拓展
1.归纳总结:学习课文后,我们懂得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争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道理,相信同学们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去战胜困难,去夺取胜利。
2.小练笔。根据课文中“我奋力向山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的描写,展开想象,用上“一会儿……一会儿……”写一写“我”或老爷爷攀爬时的样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处理感悟与训练的关系,发挥感悟与训练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想象与感悟中训练,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习作能力,让感悟和训练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