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研究
文/张朋飞段胜楠
段胜楠(1987-),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卫生事业管理。
摘要:近些年来,“通识教育”一词备受青睐,我国许多高校的有关本科生综合课程改革的相关实验大都冠以通识教育之名。通识教育的实践在我国开展的相对较晚,在实践的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问题。本文试从已开展的通识教育的实践,思考其中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实践;问题
作者简介:张朋飞(1987-),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211-01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学者开始关注通识教育,开始用于解决我国长期形成的相对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之后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理念被多所大学所接受,并付诸于实践中。目前我国通识教育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数重点大学都制定的相对的改革措施,促进通识教育的开展,但作为探索阶段的实践,其中也夹杂着一定的问题。
一、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
1999年教育部在32所大学中引入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规定了必修的学分。引入的课程在各个学校叫法各有差异,如文化素质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等。尽管各地的叫法各有不同,但其实质上已是一种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的内容方面,包括公共的必修课程以及一系列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修养等领域的课程。在一些著名的重点大学中,通识课程所占学分的比重已和美国著名大学相当。
在通识教育的组织形式上,一些重点高校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成立本科生学院,负责本科生低年级的教学和日常管理。在本科生学院,新生入学后不分专业,按照大类分班,实行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两年后再分专业,实施专业教育。这种方法主要是借鉴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培养模式,是通识教育在中国的新的探索。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制等,他们都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状况进行通识教育的探索。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明确
现在开展的通识教育仍带有素质教育的色彩。虽然二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通识教育更多的要体现在知识的融合,仅凭一些人文素质类课程是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的。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上,仅有一些国家的重点院校积极探索推行改革,大部分的普通院校则采取了一种比较缓和的态度,改革的力度和步伐较慢,大大影响了通识教育的实施速度和质量。
2、管理上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在管理上,我国只有少数重点院校成立了相应的本科生学院,专门管理通识教育的开展,而其他多数院校则还是依靠原来的教务和学生管理部门开展,具体体现在开设通识类的课程。这样就大大减弱了通识教育开展的力度,额外工作任务的增加,势必会影响原有工作部门的工作任务,影响其工作的效率。同时在具体的实施层面,普遍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通识教育的开展比较凌乱和松散。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生的咨询缺乏相应的机制。
3、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质量保证
在各个高校开设的公共课中,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政治课、军事理论以及外语等,而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数量有限,很多学校采取了抽签等方式,间接限制了学生的选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采用大班讲授的方式,这可以扩大选课的人数,但师生缺乏沟通和交流,没有相应的讨论,学生只是听课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已。
三、对策思考
(一)明确通识教育的地位,深化通识教育的理解
在实际的实践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的理念,在课程的设计中要体现通识性,正确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改变其附属地位。同时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相应的实施机构。这个机构中要包括日常事务的管理,课堂的开发及管理,以及通识教育的考评。在该机构中,还应包括相应的咨询机构,负责对学生选课上课的指导,解释各类的课程设置。
(二)开发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的开设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在课程的性质上,应区分核心课程、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核心课程,更突出内容的基础性,为学生呈现全面的学科知识。选修课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丰富学生的课外视野。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应注重融合性,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
(三)建立一支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
通识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成功推进通识教育的保障。在我国高校,教师对待通识课程的认真态度,远低于专业课,课前往往备课不足,作业要求较低。因此,在实施通识教育中要严格要求教师的质量,引导教师对通识课程的重视。在教师的选拔上,鼓励教授开设通识课程,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注重教师的专业分布。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张寿松,徐辉.通识教育的八个基本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5(04).
贾永堂.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难以深化的根本因素分析.现代大学教育.2005(02).
张寿松,徐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课程.教材.教法.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