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会计专业在有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合理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改革现有教学方法与技术,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打造合理的双师结构队伍,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52-02
一、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部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没有充分考虑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往往和社会脱节,很难甚至无法获得社会认可。
(二)课程设置不能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会计专业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部分高职院校甚至盲目地照搬普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设计极为不合理,并没有突显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
(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现代教学技术未得以充分运用
从教学方法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课堂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严重,理论教学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部分学生由于受高职教育层次和时间的限制,理论知识也难以教得透彻。这种只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教学手段上看,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紧张,教师教学仍然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虽然有些高校也在大力度推广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然而多媒体课件也只是简单的将书本上的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放映出来,缺乏生动的案例和情景教学,会计教学的真实感难以体现,其结果导致其教学效果可能比不上传统的教学手段。
(四)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只会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没有达到会计专业实习实训的目标。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多数企业也都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见习和顶岗实习,学生即使实习,也只能接触表面的东西,企业不能将更重要的工作分配给这些学生,学生也只能做一些最基本的工作,校企合作普遍流于形式。
(五)缺乏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高职院校仅仅强调的是证书,认为只要有“双证”,就是“双师型”教师。其实,“双证”仅仅是“双师型”教师的最低要求。因为即使取得再多的证书,考的也不是实际操作能力,而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事实上,各种资格考试与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多少联系,不代表实际操作能力很强。
(六)企业在工学结合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但企业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因此在校企合作上,首先要考虑是否能赚取利润,而不愿意去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实践成本高、人身安全存在隐患等,企业更是有所顾虑,而国家又没有太多的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政策,所以企业参与的愿望并不强。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合理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应用型、技能培养为主要特征,高等职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会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会计操作技能,既能采用手工方式、也能采用计算机方式处理日常会计核算,能胜任各种单位的财务会计岗位(群)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具体把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归结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侧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能力;第二个层次侧重培养学生的专项职业能力;第三个层次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应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与职业能力的分解,根据职业能力安排课程必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设置为:第一层能力层次为基础能力,主要能力项目为出纳业务操作、凭证识别填制与审核、语言表达和自主学习等。第二层能力层次为专项能力,主要能力为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分析、会计核算等。第三层能力层次为综合能力,主要能力为财务分析与判断、审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等。
(三)改革现有教学方法与技术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真实案例教学法,通过DV实地拍摄企业会计岗位真实业务操作及流程,再运用多媒体在课堂(或校内实训基地)演示,使学生熟悉企业组织结构、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外部机构的经济业务与工作流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仿真式的实际训练,如某项交易业务单据的填制、盖章、审核及传递等。其次,在教学手段上,可采用组织学生到企业会计岗位参观考察,通过摄像、多媒体课件等电教手段演示企业会计工作,结合在校内实训基地创设高度仿真实验情景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真实案例教学、真实工作演示与创设真实工作场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可以起到直观明了、加深印象、感受工作氛围、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缩短学生上岗距离与加快学生职业角色转换的作用。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四)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
按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课程体系,具有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特点的按照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企业真实业务做为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基本业务处理能力;将课程内容按会计工作过程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设计与理论课程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块,在每一模块课后安排学生实际操作、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在主要岗位能力培养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设置模拟企业真实业务环境的仿真实训项目,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岗位能力培养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毕业前通过校内会计师事务所综合顶岗实训以及校外实训基地或用人单位顶岗习,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五)打造合理的双师结构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精通会计理论知识,又要掌握会计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如何将会计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学校要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建立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会计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师教育经费的投入,鼓励会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考取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资格证书,或到高等院校进修,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奖励措施和激励政策,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会计教师到企业实习和挂职锻炼,与企业的相关专业人才交流拓展教师的知识面,使其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再次,高薪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会计师、财务总监到校兼职授课、举行专题讲座。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学校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还能起到信息员的作用,实践中有新制度、新方法的实施,通过他们可迅速地反映到教学中。
(六)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重点是进行校企合作。为了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行,改进或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第一,应建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有效开展校企合作。明确双方的职责和角色,各负其责。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追求的往往是校企合作带来利润或广告效应,以及为企业带来的技术和人力帮助;而学校看中主要的是技能人才的培养,其次才是可能带来的效益。第二,应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对于校企合作可能带来的收益和利润,要事先确定好分配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双方不会因为利润分配不均产生矛盾,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第三,应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考评机制,客观评价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及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内在要求,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战略性转变。作为应用性操作性特点明显的高职会计专业做好工作结合这篇文章,实质性地与企业开展针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这是高职学院会计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23).
[2]阳葵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会计,2014(05).
[3]刘晓红.基于“校中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
责任编辑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