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茵云
【摘 要】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科学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必须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它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倡导“亲身体验”。科学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实验探究,去认识科学、体验科学、享受科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有效性
科学探究实验是小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科学教学中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确保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参与分组实验就显得至关重要。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它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同时,能够多留心、多观察身边的有用资源,结合实际巧用事边资源,让我们的科学实验更成功,让我们的科学实验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而悬念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课《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二、明确实验目的,有的放失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到事上,才能深入细致去观察,因此明确实验目的是对上好实验课关键所在,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我在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实验结束后,我让学生归纳总结,有的学生谈得肤浅,有的学生却一脸茫然。这节课,虽然准备了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我还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快乐课堂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如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我在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在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学生说:“噫,这个水是怎么回事?”有的就说:“我想浮的一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这时,我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我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我又问:还有什么方法证明这盆水是盐水?学生思考之后说:做一杯盐水试试看。于是,分小组做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最后试验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像这样的过程充满了探索性,孩子们很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一堂课上下来也很顺利。
四、因地制宜,开辟第二课堂
黔江区城西中心小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转在农村,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在《岩石的组成》、《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等,可以引导学生到学校附近收集各种岩石,制作岩石标本。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活资源,学生玩起来十分有趣,教师都起来也十分轻松,确保了科学课教学的规范化。
总之,科学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面挺进的旅程,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让科学课插上“快乐”的翅膀,让每一个孩子在动手实验中体验童年的欢乐与幸福,享受快乐科学实验的乐趣。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最关键还在于我们的科学老师,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明天会更灿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