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再思考

2015-10-24 04:49黄德彬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7期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

黄德彬

【摘 要】数学教学需要创新,而创新思维的实质是对知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重组、加工和再发现,是针对整个思维活动而言的,是发展变化的,其“新颖”是相对的,要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由新变旧,再进一步地创新,如此反复,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问题和材料。为此,笔者做了一些探索。

一、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十一册中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在学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积与大豆面积的比为3:2后,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比,能联想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大豆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利用猜想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猜想让学生进行学习、探索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出示几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图形,先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再让学生测量并计算每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度数,最后让学生操作验证,看结论是否正确。这样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结果,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向题的意识以及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例如:在辅导学生解答后面一道题目时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教学:某人从一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的顶部到底下用了7.5分钟;他若以同样的速度从下往上走,则用1.5分钟可到达顶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多少时间?如果停电,他用多少时间可从底部走到顶部?学生初次接触这道题目时,觉得很难思考,一时感到束手无策。此时,学生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提醒学生:这题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哪一类题,有的学生觉得像行船问题,楼梯向上的运动像水在流动,人向下的运动好像是逆水行。有了这一启发,学生就跃跃欲试了,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到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把此人从上往下的运动类比成逆水行舟,并根据从上到下用7.5分钟,求出自动技扶梯与人的速度差为电梯长度的17.5;反之类比成顺水而行,求出速度和为11.5,再用和差问题的方法求出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的时间为:“分钟。”某人从底部走到顶部的时间:“分钟”。这种通过教学手段上的突破、创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的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展开想象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在一节练习课上,拿出一个大土豆,让学生凭借想象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想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说,把土豆煮熟后,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有的说,从大土豆中切出一个l立方厘米的小土豆,测出重量,根据大土豆和小土豆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求出大土豆的体积;有的说,把土豆放在长方体或正方体水槽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利用迁移教法,培养创新能力

迁移,是指人在一种情境下所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或解决新问题等活动中去。许多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共同因素,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关联性。教学时,教师可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类比、联想、迁移,以促进理解,激活思维。

(1)注重发散性提问。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的提问可以直接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发散性提问就是提出问题的结果不是唯一的,问题解决的手段和联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所提问题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在发散性提问的推动下,学生能展开多向的思维活动,以获取多方信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敢于突破常规大胆提出新颖的见解。教学中适当增加散发性提问,对培养发散思维,形成发散思维的习惯进而培养创新性思维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意义。

(2)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多向求解之所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是因为它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局限于单一角度,不受一种思路的束缚。为了问题的解决,要求寻找多样化的解决方式,谋求多种可能性,开拓学生求新的思路。

(3)一题多变激活发散思维。采用一题多变,引导学生思维,克服静止、孤立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向广处联想,向纵深发展,不断变换条件和结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层层深化,从一道题抓一类题,从特殊问题抓一般问题,达到有次及彼,触类旁通的目的,对学生发展发散思维将会发挥积极作用。

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动作形象性的特点,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重视在课堂中给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中揭示求知难点,深化认知过程。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参考文献】

[1]金梁成.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孙雅娟.《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与研究:教师版》.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创新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