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锋(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4400)
联合用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评价
张 锋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4400)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疗效、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显著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一种[1]。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无规律性,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及病死率较高的特点,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多在动脉粥样硬化后,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再加上内皮功能异常,从而导致血栓的形成及粥样斑块的破裂,最终引发心前区绞榨性疼痛[2]。因此,临床上可联合用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最大限度的降低病死率。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并对其中5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旨在探讨联合用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阿司匹林过敏者;有凝血系统障碍者、近期有出血症状者;近6个月存在颅内出血或手术外伤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63.2±3.4)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64.2±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低分子肝素、硝酸盐、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阿司匹林,1次/d,起始剂量为150 mg,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逐渐降低剂量,最终维持在100 mg;氯吡格雷,1次/d,起始剂量为100 mg,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渐降低剂量,最终维持在75 mg。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并根据患者病情微调用药剂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的变化,并进行对比。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完全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心电图ST段有明显改善或T波转为直立[3-4];无效:治疗后,患者心绞痛次数减少低于50%,心电图无任何变化,患者病情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无效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均有明显减少(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比较(±s)
组别 n 心绞痛发作频度(次/周) 持续时间(m in/次)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0 5.7±1.1 1.3±0.5 6.9±1.2 1.7±1.0对照组 50 5.8±1.2 2.2±1.1 6.8±1.1 3.5±1.1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与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出血所致。临床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重在减少其心绞痛的发生次数,缩短每次发生的持续时间,缓解并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5-6]。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的抗炎药物,该药物能够阻止血小板的凝聚,达到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扩大的目的。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中。低分子肝素能够保护血管内皮、防止血小板粘附及降低血栓素活性等功效,能够保障患者在出血较少的状况下具有良好的抗血栓作用[7-8]。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机制有所不同,氯吡格雷是通过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膜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止血小板的激活,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在不同环节发挥有效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叠加效果,能够增强阿司匹林诱导血小板聚集从而更彻底的阻断血小板聚集。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均有明显减少(P<0.05)。由此可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能够有效地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证明联合用药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综上所述,联合用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能够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不同环节采用相对应的治疗措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明显的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频度,进一步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具有显著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1] 樊 冰.曲美他嗪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2):107-108.
[2] 刘晓芹,肖守忠.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6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8):194-195.
[3] 何汉康,石 磊,陈 剑.联合用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的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2012,34(10):1398-1399.
[4] 朱剑锋,李原玲,吴海林,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7):871-872.
[5] 许炯强,张 文,牛冬静,等.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1):29-30.
[6] 任玉红,李安琪.曲美他嗪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5,(7):154-156.
[7] 赖汝标,江权锋,钟飞雁.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04):48-49.
[8] 李 静.5种用药方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17):50-51.
本文编辑:张 钰
R541.4
B
ISSN.2095-6681.2015.026.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