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农业大县砀山GDP运行分析

2015-10-23 00:44郭德永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19期
关键词:分析与思考新常态

郭德永

摘 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方经济也顺应着国内国外大环境不断发展。该文通过探讨砀山县地区生产总值运行特点及结构分析,反应砀山县近年经济发展走势,并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充分发挥工业的支撑作用,继续保持服务业的增长势头,重视农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砀山GPD;分析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F8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9-13-02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的新常态阶段,无论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还是增长速度、增长动力,包括内外环境和发展方式等等,都发生着一系列重大变化。处于安徽最北端的农业大县砀山县,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全县上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改变以农为大的经济格局,决心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着力推进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步发展态势。

1 GDP运行主要特点

1.1 增速总体低开稳走 2014年全县GDP达到142.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44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63.89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36.33亿元,增长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5:44.4:25.1调整为29.7:44:8:25.5。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7.4%,上半年GDP增长8.5%。从总体看,全县经济运行“新常态”特征明显,经济增速呈个位数增长。

横向比较看,2014年GDP总量居全市5县区末位,增速低于全市0.5个百分点。同排名全市第一的埇桥区比,三次产业增幅分别低于埇桥区0.3、0.3和2.8个百分点。

纵向比较看,2014年GDP增幅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其中,一产提升1.3个百分点,二产回落3.9个百分点,三产回落1.4个百分点。

1.2 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全县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1.3%,拉动GDP增长5.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5%,贡献率居各行业之首,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仍是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3 服务业发展平稳,增速略有下降 第三产业增长9%,增幅回落1.4个百分点。从行业看,住宿餐饮业平稳增长,实现增加值1.25亿元,增长7.4%,增幅提高0.8个百分点;金融业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1.95亿元,增长15.3%,增幅回落0.3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运行平稳,实现增加值6.92亿元,增长14.3%,增幅回落1.6个百分点,是三产中下降比较大的行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99亿元,增长5%,增幅下降1.8个百分点,是三产中下降最明显的行业。

2 对GDP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看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2014年,全国GDP增长7.3%,低于同期0.4个百分点;全省GDP增长9.2%,低于同期1.2个百分点;全市GDP增长9.7%,低于同期0.8个百分点。砀山县与全国及省市经济走势基本一致,符合“新常态”下中低速增长的特征。

2.2 从相关经济指标支撑因素看 2014年22项GDP核算基础指标支撑作用不强劲,22项基础指标只有农业和住宿业增速同比是增长的,其它指标增速同比均有所下降,二产中对砀山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行业是工业,规上工业增速为12.9%,下降4.7个百分点,工业拉动GDP5.2个点,下降1.6个百分点。三产中占比较大的几个行业拉动GDP作用均呈下滑势头,交通运输业客货运周转量增速13%,下降4.5个百分点,拉动GDP0.3个点下降0.1个点;批发和零售业由于销售额增速的下降对GDP拉动也下降了0.1个点;非营利行业在非营利单位营业税、人员、工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速均下降的共同作用下对GDP的拉动下降了近0.2个点,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砀山经济发展走向新常态个位数增长也在情理之中。

2.3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 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5%,为砀山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1.3%,仍是砀山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3.7%,为砀山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3 砀山县GDP总量滞后原因分析

3.1 工业基础及区位方面的弱势 砀山县历来都是农业大县、水果大县,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砀山县处于安徽省的边缘地带,皖、苏、鲁、豫4省交界,远离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同时也远离本省经济中心。省级边界行政区域由于经济和行政体制造成的地区分割,阻碍了相邻各地的社会联系和经济联系,人为地为边界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发展制造了许多障碍。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积累主要通过自身的原始积累来完成,而受益于发达地区的辐射却相对较少。

3.2 政策性、体制性制约因素 如在财税体制改革中,部门权力强化,财力向上级集中,县级政权受条块分割体制制约,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再如在国家宏观调控导向和市场配置资源导向的双重作用下,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大中城市、大中企业集中。在具体的土地、户籍、金融等政策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同时,县域干部任期短、换届快,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短期行为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县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受发展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全县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发展硬环境的建设上,由于意识不强、财力不足、工作不力,出入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在发展软环境上,本位主义严重,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收费项目多,审批程序复杂,“四乱”行为屡禁不止,企业负担严重。同时信用环境、发展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知名度、美誉度不高。

3.4 思想解放不够,创新意识不强 虽然经过逾30a的改革开放,各级领导也经常强调解放思想,但大多停留在会议上,口头上,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工作上的很少。人们习惯于中央给政策,经济发展仍然停留在较多依靠国家支持阶段;小生产意识和产品经济意识残留过多,产品经济运行模式的惯性过大;领导“无过即是功”的思维习惯使他们不愿冒政治风险,缺乏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胆略。

3.5 发展战略不够清晰 砀山县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对县情缺乏准确的把握,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缺乏应有的预见,结果在贯彻上级政策时,往往是只“唯书”,只“唯上”,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制定的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左右摇摆,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全县至今还没有找到一条具有自主特色、完全适合本县发展的路子。

4 对策建议

4.1 充分发挥工业的支撑作用 从现有经济结构看,工业仍是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撑。在2014年工业经济总体下行的宏观形势下,全县规模工业虽保持了平稳增长,但增速较上年仍有所下滑,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在推进制造业做强做大、抓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态势的监测监控。加强大企业运行态势监测监控,做好预测、预警、预报,提出有效对策,协调解决好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发挥工业的支撑作用。

4.2 继续保持服务业的增长势头 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要抢抓机遇,积极发挥城市及农村市场的消费潜能,同时,重视行业管理,积极改善消费环境,营造秩续良好、诚信的市场环境,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消费平台和放心的消费环境,有效的刺激消费。另外,加大对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好政府规划指导功能,正确引导,帮助扩大宣传,提升整体效益及市场辐射力。

4.3 重视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继续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力度,强化科技、项目、品牌支撑,加快全县农业现代化进程。结合砀山是全国水果生产大县的特点,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有效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作用,提升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加大农村水利投入、灌区改造。强化耕地保护,为农业经济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持续发展的优质空间。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分析与思考新常态
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分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学校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微课资源在开放大学基层教学点英语课外学习中应用的思考
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分析与思考
基于暴露和纠正学生认知偏差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