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助人行为对个体社会化和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探讨可应用于助人行为研究的具体实验范式。目前,研究者较多引用任务实验和情景实验的方法对助人行为进行研究。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者也开始探讨能够引起个体助人行为发生的脑机制。
关键词:助人行为;研究;实验范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08502
1 任务实验范式
任务实验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慈善捐助任务和实验求助任务。Cacia等认为虚拟或真实的慈善捐助任务是考察人们助人表现的重要手段。因此他们设计了如下的假设内容要求被试回答:“想象你已经从大学毕业很长时间了,在你每年的税后收入中,你愿意将收入的多大百分比捐献给慈善事业?”其中,被试能够选择下面的百分范围是:1%或更少,2%-3%,4%-5%,6%-10%,15%,16%-20%,20%-25%,25%以上。被试的选择不同,则标志其助人水平的差异。而实验求助任务则是Cacia等的另外一个实验设计,他表明了助人行为意愿的调查。在实验中,被试阅读如以下的内容:
“在这个调查之外,我们正在另一个房间进行一个简短的实验。你愿意花费多长时间在这个实验中?”被试选择下面所列出的时间段:0分钟,2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25分钟,30分钟。
在问卷收集之后,如果那些志愿来到另外一个房间想参加实验时,则标志其愿意助人。同时,在那里,研究者会对想参与实验的人解释研究的真正目的(迟毓凯, 2005)。
Oswald的实验范式和Cacia类似,他首先呈现给被试需要救助的任务,然后询问被试是否愿意帮助对方。该范式在测量被试的助人意愿的前提下,通常以小时为基本时间计量单位测量被试的助人时间投入。相比Cacia的研究范式,在我国初中生助人行为的相关研究中,Oswald范式应用较为广泛。同时,一些考察群体身份对助人行为影响的研究也倾向使用该范式。
2 情景实验法
在情景实验中,具有代表性的情景模式分别是冒烟事件情景和互联网助人情景。这两个情景实验分别模拟了紧急情景下的助人行为和间接环境下的助人行为。其中,冒险事件情景是由Latane和Darley设计,他们首先布置可以由外部注入烟的房间,并邀请心理学系的大学生到这个房间中来参加有关城市大学生活的研讨会。在实验中,主试首先要求被试填写一份预备问卷。随后,会有烟进入房间。此时,主试计时,看被试会过多长时间才把冒烟的情况报告给主试。为了观察是否会出现“责任分散”的效果,研究者设置了不同的条件。一些被试单独在房间内做实验,而另外一些被试与另外两人一同做实验。结果发现:在单独组有更好的助人行为表现。而在互联网助人情景则在间接情景下验证了这一事件。实验表明,聊天室的人数决定了被试是否愿意帮助对方。
在群体身份对助人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中,Schaller和Park等人的研究证明,在处于相对危险的情景时,人类更加倾向于认为外群成员有更多危险性。Park Schaller在实验中要求加拿大的大学生分别对内群成员(加拿大人)和外群成员(土耳其人)在四个性格特征上打分。其中两个特征是与危险相关的(敌对的,值得信任的)另外两个则是和危险无关的(无知的,豁达的)。实验分别在黑暗和明亮的房间内同时进行。结果表明,在黑暗实验室中,被试倾向将外群体成员标注成危险分子,内群偏私出现的几率也更大。后续研究也进一步验证,黑暗实验室中被试标注外群成员的方式是同其头脑中危险原型相关联的。
此外,Schaller执行的群体人数对助人行为的实验也证明当被试认定自己所属的内群成员数目小于外群成员数目时,他们更易对外群成员表现出敌意。在斯里兰卡进行的这项实验中,Schaller和Abeysinghe 让僧伽罗的学生首先完成一项地图识别任务。其中,斯里兰卡地图中斯里兰卡僧伽罗人(Sinhalese)的数量超过了泰米尔人(Tamils)。而在南亚地图中,泰米尔人的数量却远远超过了卡僧伽罗人。任务中被试被要求突出标记出南亚地图或者是斯里兰卡地图。随后,对被试进行一系列和冲突相关的态度测试。结果表明,当被试聚焦在更加广泛的地理疆域的时候,他们更倾向将泰米尔人视为有敌意的。
3 认知神经研究方法
和助人行为有关的脑神经研究中,更多集中在对移情反应的研究上。由于移情是能够诱发助人行为发生的一种重要的情绪成分,所以它日渐成为社会神经科学的焦点之一。社会神经科学研究人员认为移情作为一种情绪状态,可通过对他人情感状态的观察和想象引起。同时,这种移情的发生被试是可以感知到的。利用FMRI技术,研究者发现移情所激活的脑区在前脑岛和扣带回区域。此外,社会神经科学家还总结出了诸如情绪的内在特征、共情者与共情对象的关系、共情者的特征、情绪刺激的显著性与强度,情境因素等大脑共情反应的调节因素。尽管社会神经科学对共情的研究取得到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影响大脑共情反应的因素,在调节大脑共情反应时是否会发生复杂的交互作用?助人倾向的个别差异源自何处,这些个体差异是否可以预测同情和怜悯等包含助人動机的情感?连接共情和助人行为的机制究竟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澄清。
参考文献
[1]陈阳.群体身份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371376.
[2]陈阳.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特点及促进:基于群体身份认同视角[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