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瑜 蒋 杰
(湘南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的效果分析
陈 瑜 蒋 杰
(湘南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论文在公共管理学的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方式,通过以教师适时指导贯穿学生讨论主题选择、分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分享、课堂效果评价以及知识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的设计,实现学生从学科基础课程向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方法迁移,力求增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技能,形成教法与学法相统一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组讨论;公共管理学;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最基本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直接决定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近些年来,受传统教学文化和高校扩招的影响,教学状况及教学质量问题日益突出,高校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有效性缺失的现象。目前教学研究的研究视角重教轻学,更多的是从教师“教”的视角关注有效教学,从学生“学”的这一角度研究仍需完善。如何实现以学论教,用有效性去考察教与学这两个层面的相关性,是每个高校教师必然要思考的问题。
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是以讨论主题为中心,经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教师适当引导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融合教法与学法,主要是依托涵括本学科重点难点和前沿动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形成小组报告,并在课堂成果展示中阐释小组的观点,经本组成员、其他同学以及教师的共同评价来最终完成课堂教学。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在大学二年级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公共管理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在于提升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公共管理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具有公共精神和公共素养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强的学科。
在公共管理学的教学中,必须结合课程特点来设计小组讨论的教学环节与程序,以确保小组讨论式教学法能够有效开展。下图描述了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的环节设计。
(一)讨论主题选择
主题是讨论的基础,也是准备工作的重点。在主题的设计上,教师须明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知识程度、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课程的特点设计好讨论内容,或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课程内容选择合适自己的主题讨论。
(二)分组讨论交流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先生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人际互动产生的。小组讨论中的互动恰恰能有效促进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相互交流、仿效和矫正,共同发展,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学习任务。一般而言,小组讨论式教学的小组人数以5人左右为宜。若人数太多,容易产生搭便车的几率;若人数过少,则不易形成问题探讨的气氛,或是成员之间分歧太大,难以统筹。
图1.小组讨论式教学的环节设计
(三)学习成果分享
公共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总论部分和专题部分,小组讨论的任务布置在总论部分学习时下达,完成专题部分学习后进行集中展示,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约为一个半月时间。学习小组在完成充分讨论后形成对问题解决的基本框架和构想,并以PPT和小组讨论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中呈现研究成果。
(四)课堂效果评价
为保证小组讨论式教学发挥其应有的功效,需要教师制定出明确考评制度。课堂的教学效果评价由教师和每个学生填报小组成绩测评表完成,包括学生个体的自评、各小组同学的互评以及教师对学习小组合作效果的整体评价。
(五)知识拓展延伸
从学生角度出发,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发展,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师生关系。囿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课堂中成果分享和评价可能还有未尽事宜,教师可以在最终审阅部分对每个小组内还存在分歧的部分进行反馈释疑,学生也能够运用评价信息来改进自己的学习。
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公共管理学课程中运用小组讨论式教学能否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讨论主题理解的准确度和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执行度。由于小组讨论式教学与传统讲授法存在着巨大差异,教师在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势必会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学生也会因为缺乏小组讨论式学习的经验和相应能力而遇到适应性的难题。为了真实反映小组讨论式教学的实效性,笔者在完成公共管理学课程全部教学后,对湘南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1级、2012级和2013级6个已接受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的班级展开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89份,并从3个年级中选择了12名学生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访谈。
通过对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以及课堂观察和学生访谈结果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学生对于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是欢迎的,77.53%的同学认为小组学习的效果比较好,希望多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与传统教学相比较的结果中,有85.39%的同学认为小组教学对课堂内容更易理解,提供的外延知识量更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13.48%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学习的知识更系统,利于做笔记,更有利于掌握基础知识。当然,作为高校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传统讲授法在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但对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二者的功能比对还需进一步考究。
(一)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的有效成果
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的目的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结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在学科基础课程中就开始引入类同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方法,从专业基础课程向专业的核心技能的学习方法迁移进阶,无疑具有不可抹灭的现实意义。
1.学生学习实现从被动性到主动性的转变。在访谈中我们得知,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更高,更能够调动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从主题选择到论题讨论、研究成果分享和课堂效果评价,全过程都需要学生的自主参与才能完成整个学习活动。不少学生认为“通过小组讨论与组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加了我们的团队凝聚力”;“能够自由的各抒己见,讨论交流处最合适的答案”;“通过小组讨论式的教学,能够明确老师所讲内容的侧重点,对于课堂的课程内容更加容易吸收”。同时,学生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更能带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非常需要独立思考和需要进行独立思考的比例占到97.75%。而且59.55%的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形成初步答案,6.74%的学生能形成全面答案的人,32.58%的学生思考交流深入但没形成完整的答案。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客观现状。见图2所示。
图2.学生独立思考的认知度与结果比较
2.知识传递实现从单向性到双向性的转变。在小组讨论式教学中,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实现知识信息的单向流动到双向互动交流的转变。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中,教师常常以灌输式的讲解单向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几乎没有亦或很少给老师学习效果的反馈,教师是单纯的讲述者,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在小组讨论式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学过程是通过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师生的合作探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跟进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给予细致全面的指导和评价,师生之间交流贯彻整个过程,真正实现了教学互动,教学相长。这在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中也得到了实证支持。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小组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要作用是首先应是扮演引导者(87.64%)和观察者(83.15%)的角色,而后才是扮演合作者(35.96%)、参与者(31.46%)、安排者(19.1%)的角色。与此同时,学生也认为小组工作在课堂中应用的最突出的优点也在于利于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间的交流,这一比例占到了83.15%。详见图3。
图3.教师指导讨论与小组问题解决的关系分析
3.人才培养实现从守成型向创新型的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工作的方式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是小组讨论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过程中。无论是课前的小组讨论还是课堂中的学习成果分享活动,课堂展示中的PPT讲解、答辩式问题互动实际上涵括了学生书面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分析与综合及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对信息技术和办公软件的操作处理能力。特别是对于大二学生而言,在进入专业基础课程时就学会利用图书馆和学术网站查阅资料的技能,初步掌握审阅文献和利用研究方法进行学习的技巧,这对于今后学生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及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特征是把知识置于问题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学生对学习负责,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在学生访谈中,能力的词频出现频率高达33.8%,学生认为小组讨论式课堂中最大收益是拓展了思维能力。“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学到了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有利于自身更好的改变和学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更好”;还有同学认为“最大的受益是获得了不同的新见解,开拓了思维”以及“有了更多不同认识和观念碰撞”,学会了求同存异和宽容忍让,“培养了大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组员的团结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小组讨论式教学法运用课堂存在的困境
从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反馈结果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小组讨论式教学运用于课堂教学既有现实的困境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主要在话题讨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以及课堂秩序维持等方面需要改进和提升。
1.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能力有待提升。由于传统讲授式历来在教学方式上占主导地位,学生的惰性思维短时期内一时无法消除,小组活动中学生“搭便车”行为也就在所难免。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有78.65%的同学认为小组搭便车的人稍微有一些,11.24%的同学认为非常少,还有10.11%的同学认为小组搭便车的情况非常严重。而以学生在小组讨论前是否有角色分工(分为有明确分工、分工比较模糊、完全没有分工及其他)与小组搭便车情况和小组学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变量分析发现,小组成员分工越明确合理,搭便车的人便会越少,小组的学习效果也就越好。见图5、图6所示。
图4.小组内是否有角色分工与小组搭便车的交叉分析图
图5.小组内角色分工情况对小组学习效果的影响情况分析图
2.小组讨论主题内容仍需贴合实际。无论是调查问卷还是个人访谈,学生对主题讨论都是极度关切的。不少学生认为讨论的内容枯燥,话题首先要贴近学生实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基础问题,适应小组成员的认知能力,富有学科价值,同学们的分工协作兴趣和个人重视度才会明显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在讨论内容中增加问题设计、答疑解惑和方向引导,增强讨论的趣味性和主题的认同感。
3.小组讨论活动形式存在固定单一。学生认为课堂中小组讨论式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活动形式方面和组员合作方面,分别占到了75.28%和67.42%,希望能增加更多的新形式。比如可以组织研讨式的讲座或者学术报告以及学生活动进行补充,不拘泥于以学生上台演讲为主的课堂分享。
4.小组讨论课堂教学秩序有待维护。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对于教师的知识体系和宏观驾驭能力是一种考验,具体体现在讨论程序的设计以及必要的课堂组织协调和监控等方面,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跟踪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在课堂分享中自主提问环节,学生对于不感兴趣的主题会产生消极不合作或是出现讨论偏离主题的现象,教师必须有随时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和应对能力以保障教学秩序的顺畅运行。
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还需注意到教学有效性的差别问题,比如同是讨论课堂,学生对主题的准备程度和积极参与程度对于课堂的影响力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为什么会产生同一教师在某一课堂可能教学效果很好,而在另一课堂基于学生的表现情况效果可能就不是很好。
课堂生活是社会的缩影,对于高校而言尤为如此。大学是学生跨入社会的中间站,如何获取和更新知识,掌握好高效学习方式,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是现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大学也不再是简单的课堂知识传授,而是更多地偏向去启发学生生命的潜能,陶冶学生社会生活的知能,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以及涵养学生的公民责任。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传统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教师理应成为教学的实践反思者,不断的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治权以及学习思维的建构,促使课内外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以“能力为导向”,以发展为目的的“指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只有将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富有效率的教育教学方式落实到高校课堂上和学校教育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提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1]黄崴等译.教育管理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王少非.论高质量的课堂评价:来自效度理论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4,(7).
[3]王姝.公共管理学教学中的案例选择与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2,(9).
[4]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2,(8).
[5]叶小耀.有效教学模式的分学科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4,(12).
(责任编校:张京华)
G420
A
1673-2219(2015)06-0141-05
2015—03—01
湘南学院2013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课堂中小组工作的应用及效果初探”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湘南学院校发[2013]157号)。
陈瑜(1984—),女,湖南郴州人,湘南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蒋杰,湘南学院2011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