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秋英 臧 格 徐甜甜 刘晓辉 史小艳 董永欣
1)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郑州 450014 2)郑州大学护理学院 郑州 450052 3)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郑州450002 4)黄淮学院 驻马店 463000
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肾功能衰竭患者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治疗,且依赖透析生存[1]。在透析过程中,患者将承受躯体的痛苦、无法摆脱的病人角色、饮食限制、“内瘘”给心脏增加的额外负担、透析本身的不良反应以及在透析时活动的限制等,加之多数患者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故在MHD 的早期患者情绪变化较大[2-3]。目前我国关于MHD 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性研究虽然较为广泛,但无统一规范的模式,严重影响了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压力源和影响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初步构建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并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评价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01—2014-10在某三甲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脏病患者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8~76岁,平均(48.9±7.6)岁。文化程度:小学15例,初中13例,高中19例,大学13例。工人12例,农民18例,干部15例,学生2例,无业13例。入选标准:年龄>18岁,透析疗程3个月以上,3次/周血液透析,能够配合,无智力和认知障碍,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患急性疾病,恶性肿瘤,既往精神病史者及主动退出者。
1.2 方法 以血液净化室安排的透析日一三五、二四六2组为基础,然后投币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即一三五为对照组,二四六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血液透析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进行干预:(1)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评估患者应激程度。(2)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发放宣教手册。(3)针对透析后反应进行心理宣教。(4)减少或控制透析并发症,减少负性刺激。(5)发挥家属、同事、朋友、病友的社会支持作用,促进他们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如延长家属朋友的陪伴;请成功返回社会的MHD 患者讲述自己战胜困难的经验等。(6)促进患者的心理宣泄,挖掘其潜能。鼓励其描述透析过程中及透析后的感受,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促使其关注自身的幸福与力量,保持积极的人格、情绪。(7)患者的应对方式指导。如意义应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等。(8)示范和引导患者的情绪管理。如倾听音乐缓解焦虑情绪,指导肌肉放松法减少肌肉紧张,或通过想象进行放松等。(9)再次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确定心理干预措施是否需要调整。(10)回顾心理干预过程,挖掘潜在的问题,商议解决办法,制定身心康复的长短期目标。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抑郁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在干预前及干预后1个月时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对本研究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 见表1。应用MHD 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进行MHD 患者早期临床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后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
表1 2组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1个月实验组30 58.12±3.25 43.02±3.22对照组30 58.32±3.11 56.27±5.54
2.2 2组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 见表2。应用MHD 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进行MHD 患者早期临床干预后,干预组在干预后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
表2 2组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1个月实验组30 56.12±4.25 43.02±3.22对照组30 55.32±3.11 53.27±3.54
2.3 2组干预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较 见表3。应用MHD 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进行MHD 患者早期临床干预后,干预组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其他方面(睡眠、饮食)等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为主观感觉上的不适症状,可能与血液透析多种并发症有关。
表3 干预后2组SCL-60各因子评分比较
表3 干预后2组SCL-60各因子评分比较
注:aP<0.01,b P<0.05
项目 对照组(n=30) 干预组(n=30)躯体化 2.24±0.42a 1.37±0.46强迫 1.87±0.43b 1.62±0.57人际关系 2.27±0.11a 1.67±0.48抑郁 2.26±0.09a 1.40±0.59焦虑 1.98±0.49a 1.37±0.50敌对 1.54±0.37 1.39±0.56恐怖 1.24±0.48 1.32±0.42偏执 1.41±0.49 1.43±0.53精神病性 1.24±0.30 1.29±0.54其他(睡眠及饮食) 1.75±0.51a 1.28±0.41
2.4 2组干预后SF-36评分比较 见表4。应用MHD 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进行MHD 患者早期临床干预后,干预组运动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在干预后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表4 2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组别 n 运功动能心功理能社功会能物生质活总评体分对照组 30 66.12±3.13 50.64±5.13 30.85±6.13 7.82±1.338.42±2.49干预组 30 67.11±3.51 55.21±2.11 32.61±3.31 8.81±0.51 9.13±0.56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1
3.1 早期心理干预模式的有效性 国内外研究发现血液透析患者存在主要的精神症状是焦虑、抑郁[4]。经血液透析患者早期护理干预模式进行系统的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下降。另外,患者症状自评得分、生活质量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在MHD 患者早期治疗时实行心理干预,消除不良心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治疗,能有效地减轻临床不良症状,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2 早期心理干预模式的优势 应用MHD 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进行MHD 患者早期临床干预,提高MHD 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和积极应对能力,提高适应水平、治疗依从性、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减少MHD 患者因透析后诱导期身心失衡所致心理问题给患者、家庭乃至社会造成的严重负担。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帮助缓解MHD 患者透析早期过度的心理反应,指导患者调动自身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自我调整身心状态,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顺利度过状态最差的阶段,从而间接降低后期透析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心理挑战,尽早重建自我,达到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的完好状态。间接节约医疗费用,符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效应。同时可提高护理人员在MHD 心理干预领域和科研中的作用和地位,为探索适合当今的医疗模式提供实践依据。
[1] 兰雷,汪鹏,刁秀竹,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变迁[J].中国血液净化,2012,11(5):280-283.
[2] 董丽萍,石元洪,董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杀风险及相关心理社会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32(1):25-27.
[3] 项安凤.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67-68.
[4] Pinkelstein FO,Finkelstein SH.Depression in ch.ronic dialysis patients:assessment and treatment[J].Nephrol Jial Transplant,2000,15(12):1 911-1 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