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曼路 孙昌梅 孟 明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 齐齐哈尔 150001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和后遗症,足下垂是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也是造成脑卒中患者并发行走功能障碍常见原因[1]。临床往往应用电刺激机体足背伸肌用以矫正肢体功能,也就是发挥电刺激的即时效应,帮助恢复脑卒中患者的行走功能[2]。本文选取2012-03—2014-01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合并足下垂患者52例,分析助力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对于脑卒中合并足下垂患者的治疗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03—2014-01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合并足下垂患者52例,男3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6.13±5.92)岁(46~77岁),平均病程(7.61±1.39)周(1~26周),其中脑出血19例,脑梗死33例。入组的52例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均经头颅CT 或MRI确诊,可在他人协助状态下步行10m 以上(包括10m),下肢的肌张力<2级,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精神障碍,严重认知障碍,存在骨关节疾病影响功能锻炼,感觉障碍及临床资料不全者。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助力电刺激组(26例)和常规功能锻炼组(26例),其中助力电刺激组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65.17±5.32)岁,平均病程(7.93±1.26)周,脑出血9例,脑梗死17例;常规功能锻炼组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02±6.15)岁,平均病程(7.33±1.21)周,脑出血10例,脑梗死16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和脑卒中种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锻炼组:接受常规功能锻炼。包括常规的脑血管药物,抗痉挛药物,每日进行仰卧锻炼,足背伸锻炼和步行锻炼,2次/d,每次持续40min,持续2个月。助力电刺激组:接受电刺激联合常规功能锻炼,首先参照常规锻炼组进行常规功能锻炼,患者在行走时需佩戴助力电刺激仪器,助力电刺激仪主机型号为GD-602,子机型号为GD-601,所选参数为脉冲宽度50μs,频率调制为20 Hz,首先在主机的辅助下记录患者足背伸肌的刺激强度以及相关电信号,刺激强度区间是指可以产生患者动作的最小阈值到患者所能接受最大刺激强度之间的刺激,患者在行走时接受的刺激必须限定在该强度之内。之后主机再将患者具体的电刺激信号及相关数据传输至子机当中。患者在携带子机的状态下以最适速度在运动平板上行走1min,之后渐渐调高运动平板的速度,维持该速度1min,之后再将运动平板的速度调整至患者的最适速度,维持1min,该过程循环10min,然后将佩戴的子机摘除,以最适速度在运动平板上行走3min,临床工作者在此过程中纠正错误的足背伸动作,1次/d,每次持续时间约40min,连续进行2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助力电刺激组和常规锻炼组足跖屈群肌张力治疗效果、胫前肌肌力治疗效果、FMA 评分。足跖屈群肌张力治疗效果[4]:采用Ashworth评定,其中显效为患者的肌肉张力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或者降低2个级别以上;有效:经过治疗之后,其肌肉张力下降1个级别;无效:经过治疗之后肌肉张力无改变。胫前肌肌力治疗效果[5]:采用lovett肌力测评法测定,显效:患者的肌肉张力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或者降低2个级别以上;有效:经过治疗之后,其肌肉张力下降1 个级别;无效:经过治疗之后肌肉张力无改变。FMA 功能测定:参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6]进行测评。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足跖屈群肌张力治疗效果的比较 助力电刺激组足跖屈群肌张力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功能锻炼组(P<0.05),见表1。
表1 2组足跖屈群肌张力治疗效果的比较
2.2 2组胫前肌肌力治疗效果的比较 助力电刺激组的胫前肌肌力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功能锻炼组(P<0.05)。见表2。
表2 2组胫前肌肌力治疗效果的比较
2.3 2组下肢FMA 评分比较 助力电刺激组治疗前FMA评分(16.52±5.12)分,治疗后(31.46±6.77)分;常规功能锻炼组治疗前FMA 评分(17.15±4.78)分,治疗后(20.81±5.96)分。治疗后助力电刺激组的FMA 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功能锻炼组(P<0.05)。
脑卒中可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尤其是损害患者的肢体功能,据相关研究显示,足下垂功能损害以及患者踝背伸无力是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占所有脑卒中肢体功能损害的1/5[7]。目前临床针对脑卒中合并足下垂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方式主要为电刺激患者的腓骨肌或胫骨前肌,以此改善患者的行走功能。但是该种疗法单纯刺激相关肌肉产生被动反射,反射中枢只停留在脊髓水平,高级反射中枢-大脑并未参与相关反射活动[8]。
助力电刺激是一种主动反射辅助手段,当患者自身产生的运动信号强度越大时,则助力电刺激仪检测到的信号强度俞强,随之产生的电刺激强度也愈大,因此患者可以在功能电刺激仪器的辅助下完成自身所需要的动作。当患者主观不需要进行动作时,则助力电刺激仪无法检测到相关信号,也无法产生相关的电刺激,该系列反射也可立即停止。研究显示,靶向性足背伸动作强化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肌张力,并且在此基础上改善随意肌的协调性及骨密度[9]。且相关研究显示,靶向性足背伸动作强化手段还可以帮助调整患者的摆动及廓清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足下垂患者的行走姿态[10]。本研究让脑卒中合并足下垂患者佩戴助力电刺激仪子机,且在运动平板上做强化靶向性足背伸动作取得较好疗效,我们在研究中还让患者于运动平板上以最大速度行走,可以促使患者最大程度进行足背伸动作,增强患者的锻炼效果。而且患者在快速行走时,胫前肌会发出强烈且密集的电信号,助力电刺激仪反馈的电刺激也会得到增强,当一侧肢体受到较强的电刺激之后,会引起屈肌反射,促使该侧下肢髋、膝以及踝关节屈曲,而另一侧肢体伸展,该过程能够帮助患者行走。本组研究显示,助力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足跖屈群肌张力及胫前肌肌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而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与脑卒中患者脑部功能的改善密切相关,本组研究在助力电刺激治疗中让患者摘除子机进行行走锻炼,该措施的目的旨在锻炼患者的大脑,研究显示,外界施加的强化刺激与相应的靶反应多次重复进行之后,能够强化该反射,形成条件反射,之后所需要施加的外界刺激强度越来越低[11]。本研究让患者摘除子机进行行走训练正是基于此理论,患者佩戴一定时间的子机训练后,在摘除子机状态下能够凭借记忆进行相关条件反射从而达到自主完成训练的目的,且基于大脑可塑性理论[12],该项反射由患者大脑自主控制,增强大脑功能,促使大脑控制运动更为精细,同时促使受损病灶周围的神经组织功能代偿,进一步恢复功能。
综上所述,助力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能够显著地改善脑卒中合并足下垂功能障碍患者的肌张力,同时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1] 张国平,屈晓霞,薛萍,等.老年脑卒中住院患者1200例治疗模式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0,29(9):721-724.
[2] 孙爱萍,赵海红,张学敏,等.神经训导虚模实际训练技术康复偏瘫足下垂的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3):1 288-1 290.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S].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01-318.
[4] 王斌,吕宏学,付珂妍,等.运动终板带处射频热凝术治疗脑卒中患者踝跖屈肌群痉挛13例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5):2 253-2 254.
[5] 朱文宗,金永喜,陈曦,等.芍药甘草汤结合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及表面肌电图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6):488-491.
[6] 凌琳,黄国志.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2):169-172.
[7] 刘翠华,张盘德,容小川,等.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2):1 136-1 139.
[8] 吕政,李春磊,张宁,等.运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改善脑梗死后足下垂的临床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45(4):373-379.
[9] 高润,孙丰,叶强,等.踝足矫形器早期应用对卒中患者足踝控制能力的sEMG 研究[J].中国康复,2011,26(1):13-15.
[10] 秦晓勇.康复器械在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48):9 088-9 092.
[11] 王秀汝.早期介入传统中医康复的现代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8):87-90.
[12] 杨达,曾宪容.卒中后大脑可塑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8(4):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