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琴 黄 波(通讯作者)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重庆 401520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2-07—2014-05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其中男58例,女31例,年龄46~77岁,平均(60.7±13.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10年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的相关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MRI或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证实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且均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估量表(NHSS)进行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为中度。除外:近期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病史,心源性栓塞性疾病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良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性疾病。将上述所有患者根据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组,探讨各组间颅内外动脉迂曲情况的差异。
1.2 方法
1.2.1 动脉狭窄程度判断:颅外动脉采用Philips HD1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10 MHz探头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扫查。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对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横断面及纵切面的扫查,了解血管狭窄程度。若存在多处狭窄,则以狭窄最严重处为准进行计算。
1.2.2 颅内动脉:采用德国DWL公司提供的MDR-0769型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 MHz及4 MHz。患者取仰卧位,自然放松,平静呼吸,分别检查患者大脑中动脉(探头平置于颞窗,指向对侧,稍加压,于40~65mm 深度检测到朝向探头的血流方向即为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A1段(于大脑中动脉位置深度达55~70mm 时,出现的与大脑中动脉方向相反的血流信号)、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检查完毕,探头角度向后上倾斜,55~70mm 深度可检测到大脑后动脉)。狭窄程度(%)=(1-最小残余腔直径/颈内动脉最大狭窄处估计最初直径)×100%。狭窄程度<30%为轻度,30%~69%为中度,≥70%为重度[2]。
1.2.3 动脉迂曲状况判断:所有患者均行DSA 检查,使用美国GE 公司生产的AdvantxLCA+/LCV+/LC+血管造影机,电压设为80kV,电流设为500 mA,F1 设为75kV。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置管,使用300mgI/mL 的碘海醇作为造影剂,高压注射器推注。行双侧颈动脉颅外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造影。动脉迂曲判断标准:动脉延长或同时伴有成角、波状走行、过度延长呈圈样改变。
1.3 观察项目 通过颈动脉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颅内外各条动脉狭窄程度,并根据狭窄程度进行分组,分别计算不同分组患者颅内外动脉迂曲发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分析,动脉迂曲发生率与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 经上述颈动脉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轻度狭窄26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8例;大脑前动脉轻度狭窄5例,中度狭窄12例,重度狭窄19例;大脑中动脉轻度狭窄14例,中度狭窄25例,重度狭窄50例;大脑后动脉轻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16例。
2.2 不同狭窄程度各条动脉迂曲发生率比较 经上述检查及对比分析,颈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轻度狭窄患者中均未见动脉迂曲出现;而在中度、重度狭窄患者中则不同程度出现动脉迂曲。其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动脉迂曲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度(P<0.05),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动脉迂曲发生率显著高于轻、中度患者(P<0.05),大脑中动脉中度狭窄患者动脉迂曲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度(P<0.05),重度狭窄动脉迂曲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度(P<0.05),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动脉迂曲发生率显著高于轻、中度(P<0.05)。见表1。
表1 不同狭窄程度各条动脉迂曲发生率比较
2.3 动脉迂曲发生率与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经相关性分析,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以及大脑后动脉迂曲发生率与相应动脉狭窄程度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724,0.654,0.877,P<0.05)。
缺血性脑卒中(CIS)是由于脑组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缺血缺氧,进而造成局部脑组织软化甚至坏死,引起的一系列神经功能改变。近年来,高脂高糖饮食造成的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等均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我国卫生部于2007年进行的一项统计研究表明,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脑血管疾病均已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的导致国人死亡的第二大病因[3]。根据发病机制,脑梗死可分为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所致脑梗死、脑栓塞及腔隙性梗死三种类型。而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现阶段更为常见,故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血栓形成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也最为常见,可占到脑梗死的60%以上[4]。
关于脑动脉形态的研究表明,各种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均已动脉的狭窄及迂曲为主要病理生理基础,这也是颅内外动脉最为常见的病理性血管形态异常[5-6]。近年来国内研究将颅内外动脉迂曲进行了分型,主要分为S型、C 型及O 型三个类型[7]。但国内关于颅内外动脉迂曲方面的研究仍相对较少,颅内外动脉迂曲是否与动脉狭窄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更少。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4组动脉中,轻度狭窄组患者均未见动脉迂曲出现;而在中度、重度狭窄患者中则出现不同程度动脉迂曲。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动脉迂曲发生率逐渐增高,本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等颅内动脉的迂曲发生率与相应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24,0.654,0.877,P<0.05)。笔者认为可能与迂曲的动脉血流速度较慢,更容易导致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及局部血栓形成,从而使得动脉的有效管腔变细有关[8]。颅外动脉并未见显著相关性,可能与所选取动脉为颈总动脉,内径相对较粗有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颅内外动脉迂曲的发生原因目前尚无定论,但与年龄、性别、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等均可能有关。通过本次研究了解到,颅内动脉迂曲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颅内动脉迂曲将导致局部血流速度缓慢,使得血栓形成可能性增加,进而导致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2] 韩锟,贾宁,闵连秋.脑梗死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20(6):561-563.
[3] 胡建平,王黎君,杨功焕.中国城市居民死因统计资料准确性评价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7,24(2):124-128.
[4] 张斯萌,王文,黄丹,等.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测定及临床意义[J].微循环学杂志,2012,22(4):42-43.
[5] Murray CJ,Vos T,Lozano R,et al.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for 291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21regions,1990-2010: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Lancet,2012,380(9 859):2 197-2 223.
[6] Donnan GA,Fisher M,Macleod M,et al.Stroke[J].Lancet,2008,371(9 624):1 612-1 623.
[7] 贾晓军,陈东万,杨珩,等.颅内外动脉纡曲狭窄特点与临床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 国卒中杂志,2010,5(1):47-53.
[8] 周华东.颅内外动脉迂曲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J].重庆医学,2014,43(27):3 553-3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