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健 赵梦杨 张卉田
河南郸城县人民医院内科 郸城 47715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急性血管源性神经功能障碍,并在短时间内表现出受累脑区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是目前全球人口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1-2]。我国每年约有超过150 万人病发AIS,表现出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存活率低的特点[3]。因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成为临床治疗AIS的主要目标[4]。近年来我院运用中医综合疗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AIS,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01—2014-06收治的1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5];(2)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风病的诊断标准[6];(3)经CT 和MRI检查确诊,并伴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的定位体征;(4)发病时间≤48h;(5)首次发病,或既往有心脑血管病史但无后遗症;(6)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完成规定治疗,依从性好,期间无其他禁止药物服用史。排除标准:(1)非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出血性梗死;(2)合并有心、肺、肝、肾等脏腑功能不全、造血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患者及伴意识障碍者;(3)入院前1个月内有外伤史或有炎症药物、免疫抑制剂以及激素类药物治疗史;(4)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98 例。常规治疗组患者年龄44~78岁,平均(62.09±7.34)岁,男59例,女39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45例,颞叶12例,顶叶17例,额叶24例;并发症:高血压52例,糖尿病35例,冠心病17例,合并两项以上患者6例。联合治疗组患者年龄43~75 岁,平均(64.16±7.65)岁,男56例,女42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47例,颞叶13例,顶叶15例,额叶23例;并发症:高血压56例,糖尿病34例,冠心病15例,合并两项以上患者7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及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2 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拜阿司匹林,0.1 g/d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g口服。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中医综合疗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中风方(内服),方药组成:水蛭15g,穿山甲12g,僵蚕12g,地龙10g,羚羊角9g,蜈蚣5g,三七10g,钩藤10g,生牡蛎10g,藏红花10g,胆南星12g,女贞子12g,天麻15g,枸杞子20g,珍珠母15g,以水煎煮,每日一剂,分三次温服,150mL/次;直肠滴注中风方(灌注),方药组成:大黄10g,桃仁15g,枳实10g,黄芩15g,黄连10g,郁金12g,石菖蒲12g,代赭石10 g,白芍12g,厚朴12g,以水煎煮,每日一剂,早晚两次,250 mL/次;静滴银杏叶注射液,10mL/次,注入250mL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1次/d。2组均连续治疗2周。
1.2.2 观察指标: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SHSS)、改良Rankin量表(MR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I)评定,并对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其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制定,基本痊愈:NISHSS评分减少≥90%,MRS评分0分,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症候积分相比治疗前减少≥95%;显效:NISHSS评分减少46%~89%,MRS评分1~3分,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相比治疗前减少≥70%;有效:NISHSS评分减少18%~45%,MRS评分4分,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症候积分相比治疗前减少≥30%;无效:NISHSS评分减少或增加≤18%,MRS评分5分,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并无明显改善,症候积分相比治疗前减少<3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上述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则采用正态分布检验,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χ2检验,对呈非正态分布数据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将2组治疗前后的NISHSS、MRS及BI评定结果进行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2组治疗前其各项量表评定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NISHSS评分及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且联合治疗组BI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表1 2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
组别n 治疗前N I SHSS(分)治 疗 后 治疗前M RS(分)治 疗 后 治疗前BI/%治疗后常规治疗组 98 20.45±1.97 5.61±1.18* 4.18±0.71 2.13±0.85* 10.86±7.23 85.92±8.53*联合治疗组 98 21.16±1.99 3.98±1.24* 4.21±0.76 1.84±0.82* 11.92±6.84 91.17±7.25*t值 - 1.234 2.108 1.171 2.204 1.098 2.157 P 值 - 0.086 0.039 0.095 0.035 0.109 0.037
2.2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评定结果比较 2组治疗后其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组间比较显示联合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评定结果比较 (¯x±s,分)
2.3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疗效比较 [n(%)]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我国目前是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其中脑卒中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位居世界首位,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7]。相关研究表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吸烟、饮酒等均为影响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8-9],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尚无可以根治的方法,临床治疗主要以抗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及神经保护治疗为主,虽然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害以及提高其预后生活能力方面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点。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中医传统医学中属于“中风”的范畴,当机体气血亏虚,受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影响即可发病,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致脑麦痹阻为中风发病的主要病机,其中瘀阻脑络为该病的根本。因此中医治疗则应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主。我院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和实践,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自拟口服中风方,方中以水蛭、穿山甲、僵蚕、地龙、蜈蚣化瘀通络,三七、藏红花活血化瘀,女贞子、枸杞子、生牡蛎补益肝肾,羚羊角、钩藤、天麻、胆南星、珍珠母息风、定惊、安神,诸药合用,标本兼治。中药灌肠疗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手段之一,现代研究结果表明[10-11],该方法简单易行,且具有促进药物吸收及起效快的特点,同时还可以避免因某些药物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白慧梅等[11]研究表明,运用中药灌肠法“开鬼门,洁净府”的理论基础,可通过通腑泄热达到醒脑开窍的作用,在治疗AIS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鉴于此,我院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拟定灌肠中风汤,方中以大黄、黄芩、黄连泄热通下,枳实、厚朴、郁金行气导滞,桃仁活血化瘀,石菖蒲醒脑开窍,代赭石、白芍平肝养肝,诸药合用可起到导热下行,醒脑开窍的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中医综合疗法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的缺损,降低致残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患者预后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而起到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的作用。
[1] Jiang Z,Sun J,Liang Q,et al.A metabonomic approach applied to predict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J].Talanta,2011,84(2):298-304.
[2] 江云东,江玉,王明杰,等.祛风化瘀通络方早期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2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3):282-285.
[3] 韩辉,崔然,杨文明,等.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11):745-751.
[4]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7):2 097-2 101.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6]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杜,2002:92.
[7] 严刚莉,章嵘,左文娟,等.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3):3 634-3 635.
[8] 陈靖,殷宇慧,王劭恒,等.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4,(19):2 420-2422;2 425.
[9] 张军,陈建华,王永炎,等.1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危险因素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6):417-420;425.
[10] 周经霞,代鸣明,苏庆杰,等.神经保护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80例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 729-3 730.
[11] 白慧梅,张连城,何剑炜,等.中药灌肠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昏迷43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 135-1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