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雪梅 孔维赟
《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列为小学语文教学五大目标之一。但是,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要把地方课程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尤其是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还存在非常大的困难。因此,要开发利用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程资源,就得把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性原理与农村小学的实际教育现状相结合,在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的前提下,探讨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农村小学为例谈一谈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程资源的特点及优势
1.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
贵州铜仁地区许多农村自然风光迤逦秀美,如梵净山的鸽子花、茶园山的十景、松桃乌罗的溶洞、思南的石林等。既有深厚悠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绚丽多姿的现代发展色彩,还充满了独特的乡土气息。如果能熟练地把这些自然资源引进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不仅可以调节学生情绪,还能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
2.独具特色的民俗资源
贵州省铜仁市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等,把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带进口语交际课堂,既能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又可以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3.丰富的地方饮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受地域的影响,铜仁地区汇聚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小吃,如“社饭”“ 棉菜粑”“马打滚”等各种民间美食都是农村学生常接触的,加之孩子的天性,一说到“吃”,学生定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吃”无疑是孩子最好的语言素材。
4.醇厚的乡土历史文化
铜仁农村地区还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虽风雨沧桑,却保存完好,如:滑石新营垴屯墙及复兴桥、文笔洞、岩董遗址、罗忠义烈士墓等。这些遗迹又往往伴有很多历史传说,经过代代相传,当地孩子都能说出一二。而语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理应把这些宝贵的乡土文化传达给学生。
二、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教材因素——城市化现象浓重
一线教师由于长期受主观教育经验的影响,认为所谓的课程资源就是教参、教材,仅仅定位于书本知识,致使农村学生虽然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但从他们走进教室的那刻起,便被无情地“禁闭”起来,然后日复一日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经典”知识。殊不知,课本中的很多口语交际教学内容距离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很多东西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即。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76项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分析发现,在介绍类、独白类、交往类、表情类、讨论类,图画类、情境类、话题类等诸多内容中,都有部分内容离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不适合农村孩子学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教育价值取向城市化。现在的教育偏向城市的需要,“以城市的发展规格为标准,以城市的需求来制定教育相关的政策和制度”[1],导致了我国的农村教育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无论是教育经费投入还是教育师资投入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使农村教育“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第二,课程文化取向精英化。很多人认为农村文化是一种“贫穷”“愚昧”的文化。而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又是编者对文化价值的判断过程。由于长期的教育政策的左右,编者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化内容必然是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城市精英文化,这样教材内容城市化现象浓重就成为必然。
2.学校因素——成绩决定绩效
当下,部分农村小学,教育主管部门的几个领导掌握全镇上百名教师的绩效工资分配权,年终考核时按学生的成绩给教师分配绩效工资。学生的成绩高,教师就能多享受一部分绩效工资。有的年轻教师虽然教学较有特色,也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很多有意义的活动,但是由于学生成绩稍微靠后,绩效工资就被无情砍掉一截。学校的这种决策,严重地背离了新课改精神,极大地打击了年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比如,我们在对铜仁市松桃县太平乡中心小学运用地方资源教学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6%的口语交际课堂运用了地方资源,这无疑也是农村学校的一个缩影。
3.教师因素——教学墨守成规
在西部的村小,很大一部分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后继续任教的,他们虽然实际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很多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课程教育,自身知识结构单一、老化。传统的教学观、课程观和师生观已经在他们心中打下深刻了烙印,“师道尊严”的思想无法改变,这些观念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完全背离。加上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的限制,导致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长期坚持墨守成规的教学思路。他们不会在已有的教育基础上动脑筋、想办法,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他们的带领下,学生虽能轻车熟路地钻进课本,却难以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严重地阻碍了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
4.家长因素
农村学生的家长认为孩子只有学到更多的书本知识,才能考出好成绩,才能升大学,才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所以他们反对学校实施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活动,反对学生参与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的实践,其原因就是害怕这些课程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认为这些都是与考试“无关”的课程。家长的这种态度必然影响学生的选择,以至学生处在学校和家长的夹缝中无法选择,当然也影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5.投向因素——资源分配不均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往往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程资源开发氛围,组成一支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开发队伍。在对铜仁市实验小学和铜仁市松桃县太平乡小学的调查中发现:铜仁市实验小学全体教师中,有两名省级特级教师,其余大部分是小学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只有一名二级教师。而太平乡小学的二级教师却占了全校教师的56%。这样的城乡师资差距不但阻碍了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
三、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1.突出本土化,重点建设乡土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的外延是生活。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农村课程资源先天不足。但是在新课改精神的倡导下,农村丰富多彩的民间课程资源以崭新的身份无可抵挡地出现在教育领域。
(1)立足乡土,转变课程资源结构。所谓立足乡土,就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把具有农村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作为首选,使所选取的课程资源具有本土化特征。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现代文明成果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集中在城市,往往让农村学生可望而不可即。且这些文明成果对他们的发展必不可少,农村小学在一定程度上引进这些课程资源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农村小学可以立足乡土,学习借鉴城市学校对现代文明成果的开发方式。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贴近学生生活,还很好地转变了农村课程资源结构。
(2)立足乡土,充分开发地方资源。农村地区的很多课程资源是自然天成的,并不需要怎么加工就可以拿来为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服务。以铜仁市的九龙洞为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很多问题:九龙洞是怎样形成的?在进洞时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进洞后看到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九龙洞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好处?等等。学生可根据这些问题进行交际训练。虽然有些问题学生回答的不一定正确,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而又主题明确的话题能够让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得到很好的训练。
(3)立足乡土,利用生产劳动资源。农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他们可以随时看到城市学生所看不到的农具、农副产品,这也是农村特有的优秀课程资源。将农村生产劳动课程资源运用于口语交际教学的时候,要将先进的农业技术、科学的农业管理方式等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对学生讲解,努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致力于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深入农村农业生产劳动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最后再让学生把实践中学得的经验知识拿到口语交际课堂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增长了农村学生的见识,增加了劳动交际素材,还提高了交际水平。
2.提升软实力,充分开发教师课程资源
农村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是整个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活动的领导者。要想改变当下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首先要培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有效的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是在短时间内提升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提高他们课程资源开发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就要舍得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去组织落实。培训过程中必须通过硬性指标或后期考核的方式,保证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能够提高意识,认真地去学习。教师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是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充满灵性智慧的重要资源,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基本形式。
(2)积极吸收新鲜血液。要想彻底扭转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低下的现状,光靠培训是不够的,必须把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农村教育领域。比如现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在招收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再将其分配到农村基层教育领域。一个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程资源开发氛围。这样一批有一定课程理论的年轻教师,必将给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生机。
(3)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城乡学校要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定期把城市学校较为优秀的教师,特别是课程理论专家选派到农村学校,对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辅导,也可以派农村小学较有潜力的教师到城市学校去交流学习。这样既增加了城市学校教师对农村的了解,也扩展了农村教师的课程视野,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新课程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注重创生性,开发利用学生课程资源
教师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而学生却是最根本的课程资源。要在农村小学上好口语交际课,就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及家庭背景认真了解,在熟练掌握这种差异化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尝试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在对当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口语交际书面化严重,不敢直接发言,或发言之前都事先经过书写,没有信息直接交际。最突出的问题是普通话差,方言太浓,缺乏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所以,要使农村小学生敢于表达,首要任务是增强普通话标准训练,提高普通话水平,消除学生怕说话的心理障碍,培养敢说话的勇气。因此,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设上限要求和下限要求,让不同交际水平的学生都能以自己的实际水平为立足点,找到能够表达的东西。
(2)鼓励学生乐于表达。具体的交际情境是学生语言的“活水源头”,没有具体的语言情境,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就很难进行。因此在口语交际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交际情境,不管是虚拟的情境还是真实的情境,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调动学生的交际欲望。首先,借助小动物“说”。小动物是鼓励学生开口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各种活泼可爱的小动物能唤起学生养动物、陪动物玩耍的美好回忆,激起他们说话的欲望。其次,借助故事“说”。小孩子是最喜欢听故事的,在农村有很多丰富有趣的民间故事。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可以示范性地给学生讲述民间故事。以九龙洞的“小龙女与董岩”的故事为例,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在组内编故事,再在小组与小组间比赛,然后教师可进行激励性的引导、评价。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善于表达。农村小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经常出现词语搭配不当、语序混乱、表达啰嗦和想说又难于组织语言的状况。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规范性。在平时的交际中,教师要对学生言语中的语病给予及时的纠正,教给学生基本的表达技巧,学会倾听、相互尊重、相互团结,使他们的口语交际水平跨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丽群.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深层困境:乡村文化边缘化.中国教育导刊,2009(7).
[2]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中)[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3]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4] 蔡伟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6] 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