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伶莉
[摘 要]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整体趋利和传统文化缺失的背景下,探索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渗透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 渗透 弘扬 文化担当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意识或多或少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学生视读书为投资,或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而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承往往是呈现出碎片化、扭曲化的趋势,更有甚者对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不屑一顾和自我否定态度。无独有偶,在当前升学任务的压力下,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不知不觉走上了片面追求“立竿见影”教学效果的歧路。这样的追求与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教师就缺乏一定的文化担当。
一、困惑中的思考与启示
笔者深深体会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国学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我们为什么不能静心地引导学生去享受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呢?为什么不能带领学生真正潜沉到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去体悟国学文章的精髓呢?为什么不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呢?
我们不辞辛劳的教学活动错在何方?错在我们只注重表面上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会了演绎和证明的“技巧”却忽视学生的无思、无情和无我;错在我们缺乏深入挖掘国学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缺乏在教学中探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做法和路径。
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研究
(一)在阅读教学中体味语文之美、感受传统文化之魅力,在书香中浸润心灵
宋代古文家周敦颐在《统属·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文辞,艺也;道德,实也。”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传统文化中优秀篇章不仅仅靠文辞优美吸引读者,更重要的是通过阐述道理教化众生,以提升个人修养与魅力,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为目的。教师要力图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书香浸润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悟。
苏子曰: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自古至今朗读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可行方法之一。每每讲到屈原、文天祥、杜甫、陆游等这些爱国文人的篇章,笔者都要求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字背后承载的思想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抓住课堂生成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探究,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升学生挖掘文本、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又可使他们在激烈争论中受到润物无声的传统文化洗礼。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学生生成问题:佚之狐是个狡猾的人。为此笔者即时组织学生短暂的讨论,呈现讨论结果:从推荐烛之武来说,佚之狐确实是“慧眼识英雄的”的伯乐;然而一句“师必退”足见他早已知晓烛之武才能,可为什么方其老矣才想起推荐烛之武。从这一点来看佚之狐是个狡猾、心胸狭窄之人。相比临危受命、深明大义的烛之武,佚之狐不够光明磊落。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自然而然有了是非善恶之分,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明白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方显志士风范的道理,心灵自然也得到浸染和升华。
(二)在活动中感受和弘扬传统文化之精髓,塑造品格
学习国学文章,诵读古诗词和文言文,了解礼仪常识,的确是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但是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将知行合一,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例如,笔者曾组织学生观看说文解字、参与汉字听写大赛、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师还可以抓住生活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浸染与渗透。例如,在每个传统节日的到来,学校都会以国旗下讲话、宣传栏和相关比赛活动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笔者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节日的诗篇或诗句并加以诵读进行语言积累训练。最近,学校组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步行50华里聆听道德模范张广之老人讲话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路艰辛地走下来,除了让学生亲近大自然、领略美景、陶冶情操之外,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坚韧、毅力与吃苦耐劳。不平凡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竭尽所能坚持为村民做好事,积攒血汗钱修路建桥的事迹,引导学生懂得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担当与奉献。
(三)在作文教学中践行和凸显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升华生命价值
以写作实践为主线,以心灵塑造为宗旨,通俗易懂地诠释和阐发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促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加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也才能使之外延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1.把“真善美”作为写作的衡量标准
至真至善至美是中华文明的最高境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真即知识与理性,善就是道德高尚,美则是更高的层次。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例如,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继承传统文化中对真善美的追求,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告诫学 生文章的美不完全在于语言形式的华美、材料的丰富、演绎手法的完美,而更在于文章是基于生活之上的观察体验、思考评点和作者自由的思想、价值判断和独立人格的彰显,即文章中体现了真性情、真精神的生命本质和本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就有“与人为善”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训诫。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善与恶的基本态度和判断。例如,结合当下面对跌倒老人“扶还是不扶”的争论和成都女司机开车“任性”被男司机暴打和后续人肉搜索发酵事件,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与人为善”和“网络暴力”进行自由议论和评判,在争论和写作中自然而然地渗入了传统文化“善”的精髓,涤荡了学生的心灵,批判了社会戾气。
“成人之美”,“志美行厉”和“尽善尽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真的未必美,善的不一定尽显出美,但是当真与善结合起来后就一定能渲染出美。例如,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结合“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等这些鲜活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话最美之事,做最美之人”,培养学生率真的情怀,与人为善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发现美、描绘美、创造美的能力。
2. 在作文教学中贯穿和渗透传统文化中“勇于担当,做有责任感的人”这一传统元素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这种自强不息和承载担当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然而当今很多独生子女却因娇生惯养而将一味对父母索取视为应当,致使他们缺少感恩意识、责任担当意识、珍重生命意识。矫正他们情感缺失问题、呼唤责任担当意识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刻不容缓!笔者曾利用语文写作课放映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15年不离不弃地照顾瘫痪养母的短片,当学生沉浸在催人泪下、朴实无华的画面中时,笔者适时向学生补充:中华民族向来以“孝”为先,缅怀先贤、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也是你们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感恩就从现在开始。心理学家赫布曾说:“当情绪唤醒到最佳水平时,操作效率也最高。”笔者适时地以“我们该如何感恩”为话题组织学生交流。受此情境感染,学生主动要求向爸爸妈妈说出“我爱你”,要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在此笔者还要求学生周末回家给父母亲洗脚并记录洗脚过程,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写篇记叙文。当学生家长打电话对此感恩教育深表赞同时,我认为这种在作文教学中贯穿和渗透感恩教育和责任担当教育的尝试是成功的。
自然在演进,社会在发展,文化在传承,教育在调整,人格在完善,教师应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和教学改革中不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确立文化担当的意识,践行文化传承者的诺言,追求和升华生命之价值。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