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一生的六大功绩

2015-10-21 01:05张德一
文史月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狄仁杰刺史武则天

张德一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太原市小店区狄村)人。他一生刚正严明,憎恨贪官污吏,极力维护人民利益,且忠于唐室,是封建社会中具有卓识远见、政绩显著的一位名臣。狄仁杰出身官僚世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幼得良母教育,少时勤奋读书,考取了明经(相当于进士)第一名。初入仕途任汴州参军时被人诬告,黜陟使(有升降官吏大权的钦差大臣)。阎立本受理审讯,认为事属冤屈,并发现狄仁杰才学出众,对他十分赏识,赞其为“沧海遗珠”,遂提拔他做了并州法曹参军;其后历任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豫州刺史、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直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他一生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掌管刑政 断案公正

唐高宗李治时,狄仁杰升任大理丞,在一年之中解决了许多积案,处理的结果非常公正,所涉及到的17000余人,皆无怨言,颇受朝野称赞。一次,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唐太宗陵柏树,高宗盛怒之下要将二人处以死罪,众大臣皆缩头闭口,唯狄仁杰据理力争:“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于是罪止弃市。陛下之法在象征,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终使这两位武官免判死刑。

破除迷信 为民所想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游汾阳宫(今山西宁武县管涔山),先到了晋阳,命狄仁杰任知顿使,负责行宫布置等有关事务。从晋阳到汾阳避暑宫须路经妒女祠,相传妒女为春秋介子推之妹,忌妒心极强,见有身着华丽服装的女人经过,必遣雷、风、电、雹袭击。并州长史李冲玄担心皇后圣驾过妒女祠受惊骇,准备用兵数万另修一条能绕过妒女祠的驰道。狄仁杰极力反对,不以为然地说:“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辟邪?”终于制止了一场劳军伤财的徭役。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奉命南下做江南道巡抚大使,其时吴、楚等地官民讲迷信,建有许多淫祠,所有花费均摊在老百姓头上,并有贪官污吏乘机渔利。“仁杰奏毁一千七百所,惟留夏禹、吴太伯、季扎、伍员四祠。”因为狄仁杰认为只有像他们这样的先贤才是历史上真正值得纪念的人物。

刚直不阿 造福一方

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后,豫州刺史、琅玡王李冲起兵讨伐武则天,因得不到人民支持,很短时间便鸟飞兽散了;博州刺史、越王李贞在博州响应,不久也兵败自杀。奉命讨伐的三军统帅张光辅残酷异常,借查李贞叛军之名,大肆抄家捕人、滥杀无辜,连坐者竟达六七百家,籍没者5000余口,其中2000余人被判死刑。其时,狄仁杰初任豫州刺史,不顾自身安危相谏道:“乱河南者一越王,公董士三十万以平乱,纵使暴横,使无辜之人咸坠涂炭,是一越王死,百越王生也。且王师之至,民归顺以万计,自缒而下,四面成蹊。奈何纵邀赏之人杀降以为功,冤痛彻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君颈,虽死不恨!”后来又上奏给朝廷,挽救了无辜百姓的性命。武则天改唐为周后,狄仁杰回朝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有一天“武后谓曰:‘卿在汝南有善政,然有谮卿者,欲知之乎?’谢曰:‘陛下以为过,臣当改之;以为无过,臣之幸也。谮者乃不愿知。’后叹其长者。”其时正值武则天剪除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势力之时,酷吏来俊臣罗织罪名,诬陷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等人与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谋反”,将几位老臣逮捕入狱。来俊臣让属官王德寿告诉狄仁杰,只要承认与宰相杨执柔一同谋反,便可免其死罪。“仁杰叹曰:‘皇天后土,使仁杰为此乎?’即以首触柱,血流沫面。”吓得王德寿连忙安慰。狄仁杰乘狱卒放松警戒之时要来笔墨,将冤情写在帛上,藏在棉衣里,然后让狱卒拿给家人拆洗。其子狄光远拿着冤状去找朝廷上告,武则天才赦免了几位老臣的死罪。

驰骋疆场 保境安民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李尽忠率兵犯境,震动河北,狄仁杰被起用为魏州刺史。前任怕贼人攻城,已调集大批农民修筑防御工事,当时正值农忙季节,百姓怨声载道。狄仁杰上任后,认为契尚在远方,况且也未必敢轻入魏州,如此兴师动众,未免小题大做,于是让众百姓回乡务农。之后,契丹未犯,百姓也未失农时。百姓们出于爱戴敬仰之心,为狄仁杰在魏州建了生祠。武则天表彰狄仁杰的安抚功劳,晋升他为幽州都督,赏赐紫袍龟带,亲手在袍上制了“敷政术,守清功,升显位,励相臣”12个金字。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又兵犯河北定州、赵州,武则天命皇子李哲和狄仁杰为正、副元帅,发兵30万前往讨伐。突厥闻狄仁杰之名而退兵,狄仁杰率兵10万追击,将失地收复。武后又委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他积极采取措施,一面调拨粮食,赈济贫苦,安抚人民恢复生产;一面遣送流民回籍安居,同时严令军队不许侵扰百姓。狄仁杰以身作则,吃粗粮淡饭,和百姓同甘苦共奋斗,使河北诸郡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并有所发展。为此,武则天加封他为内史(类似首相),并赐府第一座。

举贤荐能 知人善任

契丹入境侵扰兵败时,被捕军将很多,其中李楷固、骆务整是能征惯战的勇将,狄仁杰建议免除二人死罪。后来二人果然立下奇功,武则天在庆功宴上亲自给狄仁杰敬酒,称赞他知人善任,举贤荐能之功。一次,武则天让狄仁杰推荐人才,“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真宰相才也。且久不遇,若用之,必尽节于国家矣。’则天乃召拜洛州司马。他日,又求贤,仁杰曰‘臣前言张柬之,犹未用也。’则天曰:‘已迁之矣。’对曰:‘臣荐之为相,今为洛阳司马,非用之也。’又迁为秋官侍郎,后竟召为相。”后来张柬之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立下了恢复唐祚的大功。狄仁杰还举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泰州刺史敬挥等十数人,均得以重用。

狄仁杰是武则天最信任、最尊敬的一位大臣,每次朝堂,武则天都不让其按常规行君臣之礼,曾说:“……见公拜,朕也身痛”,对狄仁杰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国老”。狄仁杰数次请辞告老还乡,武则天总是挽留,并不让他与其他宰相一样到朝堂值宿,还吩咐其他大臣“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劝阻挥霍 归宗唐祚

武则天晚年,日趋奢侈,挥霍无度。一次命僧人合长生药,所费巨万,三年方成。圣历三年(700年)秋,她又想建造一座大佛像,并决定由天下僧民捐款完成。狄仁杰体恤民情,不欲增加百姓负担,便极力劝阻:“……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

武则天敬重狄仁杰,凡他提出有益于老百姓的建议,都能获得奏准,便打消了造大佛像的念头,并说:“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武则天有意让武氏子孙继承武周大统,其侄武承嗣、武三思图谋太子之位,千方百计取悦武则天。在继承皇位这一问题上,狄仁杰与李昭德、张柬之等力主归宗唐祚,竭力反对立武氏太子。有一次武则天想立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挺身而出,明确发表意见:“臣看天下人未厌唐德,前匈奴犯边,陛下派梁王(武三思)募兵,一月才招到千人,后来庐陵王招募,未经二旬就数盈五万。如今要立太子,非庐陵王不可。”后来又借为武则天圆梦的机会劝其立李氏:“……立子,万岁配食太庙,继承无穷;立侄,未闻侄为太子而附姑于庙……”武则天听此话心有所动,后来迫于形势,将庐陵王李显立为太子,复承唐祚大统。

圣历三年狄仁杰病故,享年70岁。武则天闻讯后非常悲伤,当即失声痛哭,长叹曰:“朝堂空矣!”接着传旨废朝三日,以示哀悼。此后,每逢朝中某件事不能决断时,武则天总不免喟然长叹:“天夺吾国老何太早耶!”

猜你喜欢
狄仁杰刺史武则天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
人小鬼大狄仁杰
公事公办,私事私办
悠悠千载无字碑
雕塑《武则天》的一点体会
关于武则天评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