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王秀兰
摘要 高中文理合科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明智之举,是高中教育的一场改革,其操作需要符合高中教育规律,需要高考科目与内容改革做保障,需要课程设置做基础。
关键词 文理合科 高中考试 课程设置
关于高中文理分合之争,可以说旷日持久,文理分合不在于“分派”与“合派”的声音多少,而在于其存在的条件因素是否合乎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决策者要高瞻远瞩地把握这一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地改变教育行为,以更好适应社会,不至于将来处于被动地位。可以说,教育行为应是超前的,目前社会发展强烈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其离不开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要靠基础教育阶段的文理成分积淀与渗透,可见,高中文理合科是作为基础教育的高中教育课程的应然状态,为了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有必要进行高中文理合科操作。
高中文理合科实质就是课程设置问题,课程设置在于目标定位和评价导向。目标定位是合乎科学理性的,具有前瞻性特征;而评价导向是合乎价值利益的,具有暂时性特征。当二者一致时,高中教育良性发展,否则恶性循环。但现行高中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受到的评价导向是不一致的,目标定位是素质教育取向的,而评价导向是应试教育取向的。课程设置中的文理分科是受高校选拔考试导向作用的结果,适合社会发展程度不高情况下快出专业人才的需求,但如今,社会发展进入全球化信息时代,同时人类面临许多关乎自身生存的严峻问题,迫切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社会的人才质量观在转变,迎合其转变的高校办学评估理念已迁移到高中评价导向上来,表现为高中接受的评价导向逐步回归到目标定位上。课程设置更多受评价导向的制约,所以,高中文理合科应首先改革评价科目,即高中考试科目,以评价科目与内容的变革来导向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只能在目标定位与评价导向中求得平衡,同时要以高中教育规律来观照其操作,解决高中文理合科实际问题。
一、高中文理合科分析
1.文理合科理念
我国高中教育,其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的公民。因而高中阶段所设置的各门课程,是依照国家的教育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它要求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系统学习,掌握各门学科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升学和就业的需要。基于这个目标,学校应遵照国家教委指示,按规定的课程开足课时,保证学生在高中阶段能系统地学完国家所规定的各门必修课程。高中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要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相处,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新型公民奠定基础,其实,“学会做事”就是科技知识的实践,“学会做人”就是人文知识的修养,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文理素质必须是兼备的。随着科技由分化到综合发展,科技研究和应用越发离不开人文的关怀;同样人文的复兴,离不开科学思维和科技手段,正因为如此,高中生进入高等学校后,理科专业要补充文科知识,文科专业要补充理科知识,目的是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实践证明,补充是不自然的行为,达不到潜移默化的渗透熏陶效果,因为,错过了时机的补充,等于生长中缺肥少料的庄稼到成熟时的再补给,其果实是不会饱满的。文理是素养,需要人成熟前的教育过程的养成,所以,文理合科提到高中阶段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有道理的。
2.文理合科问题
文理分科已多年,形成了一套课程与教学、考试与招生等的模式,而这种模式仍在起着调配各种关系和利益的作用。但模式是中性的,其理论观念是有价值取向的,文理合科只是改变这种模式的内涵,使其真正成为整体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高中教育。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文理合科的渐变应该借助文理分科下的模式行文理合科之实质,才能确保文理合科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下去,那种疾风暴雨式的一刀切做法势必招致失败。尽管如此,文理合科仍存在问题,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所以,要以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为出发点,以减轻学生负担为落脚点,否则,就体现不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考的压力,使得学生学习纯然为了升学,知识的深度难度无限制地挖下去,以片面成绩换取全面发展,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快乐,身心受到摧残,学生负担可想而知。学生负担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心理负担,来自家庭社会关于高考的压力,这是目前不可能消除的,但随社会发展和就业渠道多元化形成,这种压力相对在减弱;二是学业负担,来自学校教师的压力,教师把学生作为创造成绩的工具,所有高考科目的复习都想方设法加大加深,学生学一些可能终身用不上的知识,要付出超负荷的时间和精力。心理负担受学业负担影响比较大,当一个各门科目都优秀的学生,学业学习对他不成问题时,高考就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其心理压力相对小些;相反,学业负担比较大的学生,感到高考前途不够乐观,其心理负担肯定比较大,除非高考不报希望。学业负担是人为设置的,可以少些,可以单设文科3门,可以单设理科3门,为什么不可以设文理中各一门呢?只要考试科目数量做到减少后,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给那些走向社会的学生一个发展平台,也给那些升入大学的学生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这完全可以。目前只要高考科目与内容发生调整,高中文理合科采取合适操作,就可以健全学生的素质,而健全的素质更有利于学生的文理各科的学业学习,从而减轻学生的固有心理负担。因为心理负担是客观的,我们只能用减轻学业负担来减轻心理负担,文理合科的合理操作是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的。
可见,文理合科是在保证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的文理课程设置,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操作过程需要高中考试保驾护航。
二、高中文理合科求解
1.考试科目调整
高考是连接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兼有对基础教育办学水平的评价功能和为高等教育的选拔功能。高考的形式是社会公平公正的象征,尤其在中国这样发展资源不平衡,人们对社会需求日益高涨的社会,必将长期存在。但高考科目与内容可以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变化,高考科目与内容的变化,会引起许多震荡,但是人才素质关乎一个民族的发展,必须借助高考指挥棒来构建我们未来公民的素质。改革高考科目与内容的举措现在不少,但是这些改革都是文理分科下的操作,虽然举的是素质教育之名,其实还是行应试教育之实,或加重学生负担,或选拔功能体现不好。文理合科的高考科目改革,要有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还素质教育之实,也要合乎高校的人才选拔要求。
调整考试科目就会影响高中教育的课程设置,只有考试科目按文理合科操作来改革,高中的文理合科才能存在下去。作为高中教育指挥棒的高考,应以全面发展观来改革其科目与内容。首先,以“发展”为中心,体现整体素质的考查,如学生的文理知识和能力,以及修养内涵,高校需要的宽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基础素质;其次,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如学生的人文知识体验思考,理科知识的实践应用能选拔具有特长的优等生,另外还得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即学生的学业负担。文理合科,科目增多,6门变成9门,如此考下去,学生还能受得了吗?但是我们为什么不从文理中各选一门来参考,其他科目虽不参考,但在背后影响着参考科目,即学的科目不一定考,但是考的科目需要没参考的科目来支撑。比如,在理、化、生中选一门参考,其他各科或多或少影响着参考科目;同样,在史、地、政中选一门参考,其他各科也或多或少影响着参考科目,这样安排,学生参考的科目少了,压力减少了,但是文理其他科目的学习不会因此丢掉,素质能上去,负担也减下来了,这是文理合科下的最好选择和保障,也是统筹兼顾的结果。
考试科目与内容变为文理合科取向后,其模式为3+X+Y(X=Y=1),3是数学(即数学1或数学2,150分)、语文(即语文1或语文2,150分)、英语(100分)必考科目,X是物理(150分)、化学(140分)、生物(130分)中之一,Y是历史(150分)、地理(140分)、政治(130分)中之一。对于“3”而言,准备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必选数学1+语文2+英语,准备报考文科专业的考生必选数学2+语文1+英语。理科和文科科目按难易程度赋不同分值,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取考试科目,体现劳有所得,专有所奖。考试科目由6门变成5门,英语分值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减轻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及个人特长都可以考查到,发挥了高考对高中教育的评价功能和为高等教育的选拔功能。其公平性与有效性可以这样说明,比如A考生文理科皆优秀,“3”是个共同平台,他可选理科中的分值最大的物理,像北大、清华、浙大、中科大等重点大学招生时就选考物理的考生,选文科中的分值最大的历史;B考生文好理不好,与C考生理好文不好,所选的文理科目总分值应是相近的,他们整体素质处于上中等或中等;D考生文理都不好,可能选择文理中相对容易且分值最少的科目。考试科目及分值变化后的方案能反映出文理整体素质提升基础上的特长参选的人才分布。
这样的考试改革后,高中学校不会分文理班,也不会盲目地过早分学科班,学生都想通过基础学习过程来了解并发展自己的长项,高二前不敢轻易地死守一科目,都想在高考的科目博弈中占先,某种程度上,扰乱了某些高中学校的“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投机行为。本方案是以文理考科各自内部损失换取学生文理的融合,其长远意义是巨大的。学生受到两种思维训练是主要的,至于选择文理考科中哪一科,只是为以后进入大学选择专业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某理科学生选择了理科中的化学,他可能将来到大学选择化工化学专业,他对化学就会深入钻研,但他也需要联系物理与生物的学习,只不过投入不像文理分科时多了,可以把这种投入的二分之一会选择文科感兴趣的科目中,活跃其学习心情,培养其素养。其实,学生喜欢理科,也多是喜欢理科中的某一科,并非理化生三科都样样喜欢钻研。文科考生情形也是一样,选择了历史,也需要学习与历史相关联的地理和政治,还需把剩余精力放到理科上去。有许多文科学生还是特别喜欢化学与生物的,多数是因为数学和物理的缘故,才放到文科班,剥夺了化学与生物的爱好。而选择化学与生物后,强化了思维能力,更有助于所选文科科目的学习拓展。值得注意的是,学生选的文理两科,为将来到大学的专业选择增加了空间,如高考时选择了理科中化学与文科中地理的文、理科两类学生,上大学后原则上分别进入地理系和化学系学习,但也可能文科学生进入化学系,理科学生进入地理系,这就是说,具备了文理修养后,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会出现新的爱好和特长。但是,文理爱好还是有区别的,适当地融入些对方元素更有利于自身专业的发展。所以,此方案利于复合型人才成长,有长远的社会价值。
2.课程重新设置
课程设置内在受目标定位的影响,外在受高考评价的影响。事实上,高中的课程设置80%受高考导向控制,“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不在于政府的限制,这是当前高中课程设置的现实。目标定位决定着课程设置形式,但高考导向决定着课程设置的实质。所以,我们只能因势利导这种高考“魔力”,使评价来影响和决定高中的文理课程有效设置。
高中文理合科后,总共有9门,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生物,年限是三年,基础学习保证两年,个性特长发展一年,三年文理相互渗透进行。高一高二是基础课程的学习,高二末进行高中会考,高三按上述方案走班选课巩固复习,高三末学生按5门进行高考,当然一些高校可以设置单独考试。综合考试鉴于学生的学业负担,仅作为个别高校的参考,其实所学科目都是内在相互联系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之间相互联系,历史、地理、政治之间也相互联系,世界本身没有分化的学科,只是人们把世界的某一特征加以研究后称作学科罢了。某一学科学习和研究内在地综合着相关学科,考科内容适配一些综合内容,也能保证一定深度,不像大综合那样只是几科简单拼凑,只会增加学生负担,其综合能力未必提高,科目自尊也会丢失。为此,文综和理综应仅限于个别高校招生,高中尽量不设文综和理综,使学生有时间开展动手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活动时间和空间。
课程重新设置后,促动了基础学习和自我特长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个性和能力等培养,能达到高中生减负等目的,很好地衔接了高中与高校的联系,保证了高中教育可持续、协调发展。可以说,考试科目与内容改革为文理合科提供了保障,而课程设置则为文理合科提供了基础。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