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铁路分局医院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5-10-21 19:58吴昌军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监测

吴昌军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應(ADR)的发生特点,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ADR监测小组2012-2014年收集的71例ADR报告进行汇总,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71例ADR报告中,40岁以上年龄发生ADR比例最大;女性患者发生ADR的概率明显增加,男女比例为1:1.36;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83.09%(59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9.29%(35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57.75%(41例)。结论:应加强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和重点药物的ADR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监测;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30-02

1前言

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剂型的不断增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和药源性疾病已受到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是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及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笔者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集上报的71例ADR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了ADR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降低ADR发生率。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ADR病例来源于我院20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集的71例合格ADR病例报告表。

2.2 方法 将收集的ADR报告,按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引发ADR的药物、药物剂型、用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 由统计结果可知,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为主,占总例数的83.09%。不同的给药途径致ADR发生的比例详见表1。

4讨论

4.1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71例ADR报告中,患者年龄最小1岁,最大86岁,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生率最高,提示中老年患者是ADR监测的重点对象之一。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各脏器功能减退,患病的机会逐步增加,用药的种类相应增多,加之其药物代谢减慢,发生ADR的机会和程度就高于其他年龄段。因此,中老年患者用药,应适当调整剂量,尽量减少合并用药的数量,并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ADR,及时作出处理,减少ADR的危害性。此外,发生ADR女性多于男性。这与药源性疾病的性别分布一般规律(一般来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 一致。

4.2ADR与用药途径的关系,由表1可见,ADR发生率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59例,占总例数的83.09%)。其主要原因是:首先,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人体,无肝的首过效应,故药物浓度较高,对机体的刺激较强;其次,静脉给药不但对药品的质量要求较高,而且对输液的整个操作过程要求较严;另外,注射剂为保持其稳定性而加有缓冲液、防腐剂或其他添加剂,这些也有可能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增加[1] 。因此,建议临床给药时,应尽量减少静脉给药,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基本原则。静脉输液时应注意控制给药速度,尤其是对某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更应谨慎。

4.3ADR与使用药物的关系71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品种达39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和中药制剂居前两位,而抗微生物药的ADR以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居多。目前抗菌药物的使用很普遍,临床科室必须根据《抗菌药临床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或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情况。随着中医药事业发展,一些中药制剂、新剂型的不断涌现,使中成药使用呈上升趋势,其ADR的发生也随之增多。尤其是中药注射液,因其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不易提纯,原药材质量及制备工艺对其质量影响很大,来自不同厂家及不同批号的药物间质量波动也很大,许多注射剂与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极易引起ADR[2] 。

4.4ADR的临床表现,71例ADR报告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有41例(57.75%),其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①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②各种药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而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的本身即为全抗原,有的则是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3] 。在所收集的71例ADR报告中,某些ADR报告对ADR的临床表现、合并用药、治疗及愈后等描述不够完整,需不断完善。通过对我院71例ADR报告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药物本身、患者自身体质、临床应用等),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应明确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做到谨慎、合理的选择用药,以期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参考文献

[1] 郑策,梅丹,王兰,等. 关注制剂中辅料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9):644.

[2]王霞我院10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8):1183.

[3]吴子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现代医院2011,12(11):65

猜你喜欢
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监测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基于 WSN 的隧道健康监测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与医院药事管理探讨
7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3~2014年153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学习监测手环
药品不良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