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定丹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抑郁症患者陪护家属认知水平的影响,为提高监护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将80名抑郁症患者陪护家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名,观察组以针对性健康教育,对照组予以集体健康教育。观察患者住院全程,于患者出院前1天评定2组陪护家属的认知状况,统计患者自杀、外走、伤人、毁物发生率。结果:出院时,观察组陪护家属对抑郁症的概念、治疗、转归及预防的认知状况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住院期间自杀、伤人、毁物、外走行为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针对性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抑郁症患者陪护家属的认知能力与监护质量,是预防意外事件发生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抑郁症;陪护家属;健康教育;认知水平;危机行为;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45-03
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3.1%,在发达国家接近6%[1],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抑郁症患者存在自伤、自杀、伤人、毁物及走失等危机行为,本院开放式病区为了提高陪护监护能力,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对抑郁症患者的陪护家属进行了健康教育对照研究,为提高陪护家属的认知能力和遵医行为,提高监护质量,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1年4月-12月在心理科开放病区住院的抑郁症患者陪护家属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2)陪护家属知情自愿参加。(3)小学以上文化程度。陪护家属共入组80名。其中男35名,女45名;年龄20-58岁,平均( 35.20 ±12.14 );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4名,高中32名,初中22名,小学12名;农民26名,打工16名,经商11,干部15名,工人12名。与患者关系:配偶26名,父母42名,子女5名,兄弟姐妹3名,其他4名。有陪护的抑郁症患者,男36例,女44例;年龄10-65岁;病程3个月-18a,平均(11.15±3.5)a.将陪护家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俩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
1.2.1.1观察组首先采用对陪护家属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内容包括:(1)抑郁症的病因、概念、发病机理、常见症状、可能出现的危机行为,(2)规范化治疗(3)讲解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如药物治疗的必要性、药物的种类和用法、不良反应及处理、督促服药到胃的方法、定期复查的项目和重要性,促患者养成自觉服药的良好习惯;(4)指导陪护家属,督促患者养成合理饮食习惯。
1.2.1.2针对性健康教育:由患者的责任护士每天采用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指导方式,针对患者不同时期的病情状况对陪护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并评估患者现阶段的症状与危机行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安全措施,为陪护家属解答疑问。
对照组只采用集体健康教育法。
1.2.2效果评定 采用自制调查表,于患者出院前分别对2组陪护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状况进行评定,统计2组患者自杀、伤人、毁物、外走行为等的发生率,对2组统计效果进行分析。
1.2.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出院前,陪护家属对抑郁症认知状况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
3讨论
抑郁癥病程多迁延,据统计自杀率约10-15%[2],患者反复住院,家属长期面对病人会存在懈怠情绪,而致病人有机可乘,致抑郁症自杀率增高,不利于病人的康复。本研究显示,患者出院时,通过研究评定比较观察组陪护家属对抑郁症的概念、治疗、转归、预防的认知状况和患者自杀、伤人、毁物及外走行为的发生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充分调动陪护家属的主动性使其能自觉监护患者的行为、遵医行为,同时提高了家属对疾病知识的认知能力,提高了依从性,较传统的集体健康教育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对观察组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能精确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重点讲解有效的预防措施,增强了陪护家属的安全防范意识,做到对患者24小时不离视线,避免患者有机可乘,同时加强了沟通,增进了亲和力,影响了患者的行为,提高了陪护家属的监护质量,减少了意外事件的发生,有利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朱艺.抑郁症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24(2),131
[2]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9,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