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梅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对早期梅毒患者采用不同抗生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整理收集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B组采用头孢曲松治疗,C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治疗治愈率为96.7%,B组治愈率为90%、C组治愈率为66.7%,A、B两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B组为13.3%,明显低于C组23.3%(P<0.05)。结论 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是治疗早期梅毒的首选药物,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疗效肯定,可作为早期梅毒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药物。
【关键词】早期梅毒;抗生素治疗;苄星青霉素;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67-02
梅毒是临床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这种疾病早期主要以皮肤黏膜损害为主,而晚期则主要侵犯人体各个系统,造成多器官的损害,且其传染性较强,能够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危害极大,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我国近年来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00年6.43/10万增至2013年32.86/10万,梅毒已成为全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因此,临床上积极探讨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2008年6月~2013年1月到我中心皮肤性病门诊治疗的90例早期梅毒患者采用不同抗生素方案进行治疗,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以便更好指导今后的临床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90例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本次实验中,共有47例男性,43例女性,年龄在29~64岁,平均年龄为(35.5±1.5)岁,其中,一期梅毒48例,二期梅毒32例,隐性梅毒10例;一、二期梅毒临床表现为硬下疳、淋巴结肿大、玫瑰糠疹等,均有不洁性行为史,所有病例均经过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厦门英科新创有限公司)试验阳性(滴度1:2-1:128),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试验阳性,患者得到确诊并符合梅毒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已经过抗生素治疗、复发性、存在青霉素、头孢曲松药物过敏的患者,三组患者年龄、病程等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患者苄星青霉素治疗,肌内注射240万U苄星青霉素(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有限公司),分两边臀部肌肉注射,1次/w,连用3w;B组患者头孢曲松治疗,1.0g/d头孢曲松(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溶于1%盐酸利多卡因3.6ml中分两边臀部肌肉注射,1次/d,连用10d;C组阿奇霉素治疗,患者口服0.5g/d阿奇霉素(广东顺峰制药有限公司),2次/d,首剂加倍,连用15d;二期梅毒在治疗前一天给予泼尼松10mg,2次/d,连用3d,预防发生吉海反应。3组患者治疗后3、6、9、12个月复查。
1.3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血清学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RPR转阴,且无复发;无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未消失,血清RPR滴度下降不明显甚至出现上升。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x2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 结果
2.1治疗情况 三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注:*A组与C组疗效比较,x2=9.02,P<0.01,#B组与C组疗效比较x2=4.81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A组与C组疗效比较,x2=10.42,P<0.01,B组与C组疗效比较x2=5.9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不良反应 A组3例头痛、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30),B组4例胃肠道不适、恶心、腹泻,不良反应率为13.3%(4/30),7例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昏,23.3%(7/30)A、B组不良反应低于C组(P<0.05)。
3 讨论
近几年,临床对于早期梅毒的治疗方法比较多,主要以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为首选药物。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起杀灭细菌的作用。苄星青霉素为长效制剂,对梅毒螺旋体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给药后缓慢溶解吸收,维持时间长达15d,对梅毒螺旋体起持续杀灭作用。在此次临床观察中,苄星青霉素的临床治愈率、血清转阴率为96.7%,与何启敏的报道[2]一致。頭孢曲松钠为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菌素,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而起抗菌作用。头孢曲松钠给药后充分吸收,半衰期长,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能够有效治疗血清固定的早期梅毒患者[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指南将头孢曲松列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性药物,用于治疗早期梅毒、神经梅毒[4]。临床治疗中头孢曲松钠和苄星青霉素临床治愈率、血清转阴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
阿奇霉素为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临床上使用比较多的治疗早期梅毒药物,可以口服,简便易行,患者依从性好,但从临床疗效来看,阿奇霉素组的临床治愈率、血清转阴率明显比苄星青霉素、头孢曲松低(P<0.05),不良反应比较多(P<0.05),而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梅毒螺旋体菌株已在许多国家普遍流行,容易产生耐药性而导致治疗失败[5]。阿奇霉素组中一例隐性梅毒出现血清固定,此患者为体检中发现,而A组和B组没有出现血清固定。隐性梅毒出现血清固定可能是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未能及时发现、规范治疗,或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有关。随着隐性梅毒患者每年以50%的速度增加[1],加强梅毒的筛查力度,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剂量足够,疗程规则,是减少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和复发的有效手段。
由此可见,治疗早期梅毒苄星青霉素的疗效要高于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其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疗效确切,是治疗早期梅毒的首选药,但容易发生过敏反应,使用时需要皮试、相应的急救药物和设施,使青霉素的使用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头孢曲松疗效显著,能透过血脑屏障,可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药物,治疗早期梅毒、神经梅毒,适合基层基层医疗单位使用,但严重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在使用头孢曲松时仍有可能发生交叉过敏,需慎重;阿奇霉素可口服,患者依从性好,尤其是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的患者或不能使用青霉素治疗时,是一个很好的替代疗法,但不良反应较多,疗效不及苄星青霉素、头孢曲松,医生和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龚向东,岳晓丽,滕菲,等.2000-2013年中国梅毒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J].中国皮肤科杂志2014(47)5:310-315.
[2]何启敏苄星青霉素、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3,05(153):55-57.
[3]汤海玲,胡斌;头孢曲松治疗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 16:3239-3240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21-22.
[5]牛淑会,曾铁兵;梅毒螺旋体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2 40(1):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