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
【摘要】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液化的原因、诊断、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5例术后切口感染者、10例术后切口液化的临床资料。分析引起切口感染和液化的相关因素,结果:切口感染、液化与妊娠合并症,肥胖,急症剖宫产,胎膜早破且破膜时间长,贫血等因素是导致切口感染、液化的主要原因。结论:做好孕产期保健工作,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防止产程延长,提高手术者的技术操作水平,减少术中及术后失血,合理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有效地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液化。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液化;诊治,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43-01
剖宫产是产科常见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有发生切口感染、液化的可能。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资料特点,探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结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15例术后切口感染者、10例术后切口液化的临床资料,年龄21—35岁,都为足月妊娠,初产妇、胎膜早破时间超过24小时,产程大于12小时,急诊剖腹产,肥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贫血等合并症。其中20例为腹部横切口,5例为腹部纵切口。
1.2临床表现
25例患者中,15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术后3~7 d切口出现红肿、硬结,有热痛及脓性分泌物溢出,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均有细菌生长,考虑为感染所致;10例患者术后无明显体温升高,术后3-7天切口无红、肿、压痛,但切口有黄色渗液,内见漂浮脂肪滴,考虑为切口脂肪液化,给予换药并以镊子探查,发现皮下有空腔隙,扩开皮肤见皮下脂肪不新鲜,有液化组织,部分可达腹直肌前鞘层。
1.3切口感染及液化的诊断标准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出脓液;自然裂开或由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体温超过38度,局部有压痛;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临床诊断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
切口液化诊断标准;发生术后3—7天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有较多渗液。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脂肪滴。切勿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渗出液涂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2治疗方法
15例感染病人一经诊断即切口及周围皮肤消毒,拆除缝线,行清创术。用过氧化氢及抗生素液充分冲洗,切口放入绵白糖一天3次,连续3天,每天局部照射红外线2次,每次20分钟,同时给予全身抗感染及支持治疗。分泌物干净后,用康复新溶液浸透的无菌纱布敷切口2—3天,继续辅以红外线局部照射;等切口无异常分泌物,肉芽组织新鲜,无感染征象时用蝶形纱布固定切口,5-9后松解纱布,对于全层裂开皮下组织缺损严重的给予全层缝合。9-10后拆线。清创后给予足量广谱抗生素6---7天。有2例病人因裂口小,仅按传统方法每日换药,未行Ⅱ期缝合术。全部病例均以局部换药为主,未加用抗生素治疗。
10例液化病人根据不同切口情况,采用不同方法:(1)切口渗液少,部分愈合不良,拆除暴露的缝线,清除液化和坏死组织,保持引流畅通,用生理盐水和过氧氢冲洗2—4天,同时内置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每日换药1次,2—3天待组织新鲜后,在伤口内倒满高渗糖,再以蝶形胶布固定,隔日一次,5---10天拆除蝶形胶布。(2)切口大量渗出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拆除缝线,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冲洗,再用无菌纱布清创,吸净渗液,将糜蛋白酶2毫克均匀洒于创面,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固定创口,消灭死腔,3-5天换药。开始时即辅以红外线照射伤口,每天2次,每次15分钟直至切口愈合。以上2中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结果
切口感染15例,其中6例破膜時间超过24小时发生切口感染,4例第一产程时间延长,3例急诊剖腹产,其中1例全层裂开,行2次缝合术,9—10天后拆线,均获得切口愈合。另2例行传统换药者经20~25天切口才完全愈合。
切口液化10例中,超体重4例,贫血、营养不良3例,妊娠高血压2例,术中缝合不当1例,4例中切口渗液少,部分愈合不良,经治疗切口长出新鲜组织平均为2—3天,切口愈合时间为5-14天。6例切口大量渗出液,全层不愈合,经治疗切口愈合时间为20-26天。10例病人无2次缝合,无发生院内感染。
5讨论
腹部切口感染不外乎医源性高危因素与病人本身不利因素所致,切口感染原因有:(1)产程长,易造成上行感染。(2)手术时间长,易发生脂肪层氧化分解,引起无菌性炎症而液化影响切口愈合。(3)术后咳嗽,切口反应弛张影响愈合。(4)营养状况不佳或贫血,术后免疫力下降,易发生切口感染。(5)肥胖,肥胖患者切口部位术后血供差,易于发生脂肪液化。(6)手术切口的缝合技巧,导致局部供应不良,影响切口愈合。(7)糖尿病患者感染率可高达10.7%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根据本文患者的情况并结合有关文献报道,脂肪液化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肥胖病人。 (2)医生的缝合技术不当。(3)营养不良等。(4)各种机械性刺激,使组织脱水等,可能是脂肪液化的主要机理。(5)高频电刀的使用,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影响切口愈合。
所以,在产前应做好检查工作,加强营养,及时治疗糖尿病等并发症,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等患者积极治疗,进入产程的孕妇,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检查,严密监测产程,避免产程延长,对于阴道分娩有困难者,及时行剖宫产,术中选择腹部切口不宜过小,手术人员技术熟练,配合密切,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中严密止血,大血管进行缝扎止血,避免血管回缩,形成血肿,如有羊水粪染,产程长,胎膜早破,宫口已开大,或多次进行阴道检查,肛查病人,术中常规活力碘擦拭子宫腔及子宫下段,用甲硝唑液冲洗宫腔,腹部伤口所有缝线均提倡使用可吸收线,易于吸收,不留线结,缝合脂肪层前,甲硝唑冲洗脂肪,如手术时间长,脂肪厚,术中挤压拉扯者,或胎粪可能污染伤口者,用剪刀去除暴露于空气中的脂肪层,并严密止血,脂肪层一般缝合5~6针,缝线要穿过筋膜层,不留无效腔,使脂肪之间能贴拢,起压迫止血作用,另外,脂肪层缝合几针,即使伤口局部积液、积血、感染等,不易蔓延至整个伤口。做腹壁切口时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全层,避免反复多次切割脂肪层。手术时注意用盐水纱布保护脂肪层。术中拉钩动作轻柔,避免使用暴力和反复移动拉钩,尽量减少对组织的压榨伤。尽量缩短切口暴露时间。缝合腹膜后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冲洗切口及纱布擦除游离失活的脂肪组织。缝合时应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是关键要素。缝合、打结动作轻柔,减少脂肪组织割伤。打结松紧以切口对拢为原则,过松皮下容易积液,过紧影响局部血运. 慎用电刀。尤其对肥胖病人尽量避免使用。如使用时,可将电刀强度调到刚能切割组织为宜,避免以高强度电流切割及反复切割组织,并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
参考文献
[1] 严金燕,贾氢,罗书练,等.外科手术切口的影响因素分析.临床军医杂志,2002,3(4):39-41.
[2]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