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园 夏玉君 金立新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未经及时治疗有较高的致残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使患者得到较好预后的关键。MRI因为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可以直接显示代表RA病理特征的滑膜增厚和软骨改变,使早期诊断成为可能。目前,国内、外关于RA的MRI研究均较少涉及早期诊断,笔者通过对53例多关节肿痛患者双腕关节的MRI多序列研究,旨在探讨3.0T磁共振软骨敏感序列成像技术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磁共振成像;软骨敏感序列
【中图分类号】R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64-01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临床确诊的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rheumatoidarthritis,RA),且双侧腕关节X线平片无明显骨质破坏的患者53例,男17例,女36例,年龄18~62岁,平均43.7岁。
1.2扫描注意事项将腕关节标本置于检查床中央并将其垫高约30cm,靠近磁场中心以取得好的扫描效果;不宜将标本包的过紧,标本与线圈之间的空隙用软垫充填以减少伪影的产生。
1.3MR扫描对病人双侧手及腕关节分别进行SETlWI、SET2WI、PDWI、FSPDWI、3D-FSPGR(三维脂肪抑制扰像梯度回波序列)冠、横轴位扫描,应用GESIGNAEXlTE23.0T磁共振仪,用software4.2软件进行后处理。
1.4资料分析对所有序列的相同层面腕头状骨软骨、病变软骨的信号强度进行测量,分别计算出腕关节头状骨软骨、病变软骨的SNR(信噪比)及二者之间的CNR(对比度)。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SNR和CNR的整体比较;不同序列参数值采用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序列中SET1WI、SET2WI显示关节软骨质量较差;FSPDWI序列诊断效能较前二者均有所提高;3D-FSPGR序列可以敏感发现软骨微小改变,对于显示软骨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各序列软骨SNR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D-FSPGR序列软骨SNR显著高于其他序列,FSPDWI序列次之,SET1WI、SET2WI序列软骨SNR最差。SET1WI、SET2WI的CNR(软骨/骨髓)、(软骨/肌腱)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序列间CNR(软骨/骨髓)、(软骨/肌腱)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DFSPGR和FSPDWI序列在显示关节软骨与周围组织时具良好区分度,同时也有较高的软骨SNR,二者对比,尤以前者表现最佳。
3.讨论:
3.1腕关节扫描序列成像原理
1.1SET1WIT1WI主要反映组织纵向驰豫的差别。我们以甲、乙两种组织为例,假设这两种组织质子密度相同,但甲组织的纵向驰豫比乙组织快(甲组织T1值短于乙组织)。进入主磁场后由于质子密度相同,甲、乙两种组织产生的纵向磁化矢量大小相同,一个射频90。脉冲后产生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大小也相同。当射频脉冲关闭后,甲乙两种组织将发生纵向驰豫,由于甲组织的纵向驰豫比乙组织快,过一定时间后,甲组织已经恢复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将大于乙组织。此时由于接收线圈不能檢测到这种纵向磁化矢量的差别,必须使用第二个90。脉冲。第二个90。脉冲后,甲、乙两种组织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将发生偏转,产生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因为此时甲组织的纵向磁化矢量将大于乙组织,其产生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将大于乙组织。尽管这时检测到的依然是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差别,但这种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实际上代表的第二个90。脉冲前宏观纵向磁化矢量的差别,而这种宏观纵向磁化矢量的差别是因为甲、乙两种组织的纵向驰豫不同造成的,因此是TIWI加权像。
3.1.2SET2WIT2WI主要反映组织横向驰豫的差别。必须用聚焦脉冲采集自旋回波方可获得组织真正T2驰豫的信息。以甲、乙两种组织为例,假设这两种组织质子密度相同,但甲组织的横向驰豫比乙组织慢(甲组织T2值长于乙组织)。进入主磁场后由于质子密度一样,甲、乙两种组织产生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大小相同,一个射频脉冲90。脉冲激发后,两种组织产生的旋转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大小也相同。当90。射频脉冲关闭后,甲乙两种组织将发生横向驰豫,由于甲组织的横向驰豫比乙组织慢,到一定时刻,甲组织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少于乙组织,其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将大于乙组织,此时检测MR信号,甲组织的MR信号强度将高于乙组织,即是T2WI。在T2WI上,组织T2的值越大,其MR信号强度越大。
3.1.3FSPDWI即脂肪抑制的质子密度加权像。本文采用的脂肪抑制方法为频率选择预饱和(化学饱和法),频率选择预饱和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脂肪抑制技术,是在无梯度场的条件下以窄频带脉冲优先激发脂肪(优先于水),并用附加的梯度场使脂肪信号相位分散.然后再开始使用所选择的脉冲序列,脂肪组织中氢质子的进动频率比水中质子要低,称之为化学位移,可以利用这一特性来选择适当的发射频率,优先激发脂肪,进而使其抑制。
3.1.43D-FSPGR序列趋向于T1WI,采用的是小角度激发,不必使用90。激发脉冲,这样就减少了整个序列的重复时间(TR),在梯度回波的连续产生过程中每次残余在XY平面内的Mxy被强梯度脉冲或相位阶梯变化的RF脉冲破坏,Mxy彻底散相,因而不会对下一个周期Mxy产生影响,这样得到的MR图像无横线干扰。同时,3D-FS-SPGR序列利用脂肪抑制技术抑制了骨髓内的脂肪组织信号,消除了脂肪高信号的干扰,从而保证了此序列图像的高信噪比、高分辨力。
3.2软骨敏感序列3D-FSPGR的优势
腕关节结构多而又极其复杂,从而对MRI检查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从成像角度说,这种细小而复杂的结构要求高空间分辨率扫描,随着MR设备的不断进展,MRI图像质量的不断提高,腕关节MRI在技术上更容易实现。3D-FSPGR是目前公认的显示关节软骨的最佳扫描序列。Dislerr171等报道该序列对软骨缺损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最高,与关节镜诊断分级一致。冷晓明等对比3D-FSPGR与常规T1WI、T2WI、FSPDWI序列,结果显示前者有着明显优势,关节软骨显示得更加清晰,厚度测量更加准确。李松柏等证实,三维脂肪抑制扰像梯度回波序列(3D-FSPGR)对关节软骨病损诊断的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96%,准确度Kappa值为0.8,明显优于其它序列,是诊断关节软骨病损的最敏感的扫描序列。
3DFSPGR参数优化分析3DFSPGR序列有[minimum(2.2ms)、minfull(6.6ms)、inphase(2.2ms)、outphase(3.2ms)]四种TE时间可供选择,但其中minimum(2.2ms)与inphase(2.2ms)时间相同,因此本研究选择三种TE时间与五种不同Flip(5。、10。、20。、30。、60。)进行扫描组合,结果发现3D-FSPGR序列在不同的参数组合扫描中所得到的图像质量有差别。实验时先定回波时间,分别测量、对比不同翻转角腕关节软骨SNR、CNR(软骨/骨髓)、CNR(软骨/肌腱),得出翻转角为30。时,SNR(软骨)、CNR(软骨/骨髓)最大,再以翻转角30。为基准,取不同回波时间分别进行扫描,对结果分析发现,以回波时间为6.6ms时的3DFSPGR序列关节软骨的图像质量最好。通过以上实验可指导日常工作进行关节软骨3DFSPGR序列成像时直接选择翻转角30。、回波时间6.6ms参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盲目性的调整。
MRI对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有着传统影像学检查(包括普通X线、CT)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可靠手段之一,并可应用于早期诊断。3D-SPGR明显优于其它序列,是诊断关节软骨病损的最敏感扫描序列。
参考文献
[1]DislerDG,eta1.Fat--suppressedthree--dimensionalspoiledgradientrecalledMRimagingofhyalinecartilagedefectsintheknee:comparisonwithstandardMRimagingandarthmscopy.AJR.AmJRoentgenol1997oct:169(4):1117-1123.
[2]杨正汉,冯逢。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第1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7-112.
[3]HofstedeDJ,RittMJ,eta1.Tarsalautograftsforreconstructionofthescapholunateinterosseousligament:Abiomechaniealstudy.JHandsurg(Am).1999sep;24(5):968-976
[4]BergerRA,KauerJM,LandsmeerJM.Radioscapholunateligament:Agrossanatomicandhistologicstudyoffetalandadultwrist.JHandSurg(Am)1991Mar;16(2):350—355
[5]HixsonML,StewartC,Microbascularanatomyoftheradioscapholunateligamentofthewrist.JHandSurg(Am)1990Mar;15(2):279—282
[6]TaleisnikJ,Theligamentsofthewrist.JHandSurg(Am).1976sep;l(2):1lO-118
[7]冷曉明于胜吉徐恩多。腕关节韧带的解胞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解胞学杂志1994:17(4)306
[8]包聚良,屠开元,徐印坎等。腕关节囊内韧带的解胞学观察及其创伤学意义。中国临床解胞学杂志1990;8(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