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公庆
【关键词】颈椎后路;体位;摆放;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80-01
由于颈椎解剖位置和生理功能的特殊性,颈椎后路手术的体位摆放操作风险较大,此体位易导致循环、呼吸障碍、神经损伤、双上肢麻木酸胀、皮肤压疮和眼部受伤等并发症的发生[1],术中良好的手术体位在保持脊柱功能位置,确保患者手术中安全的同时,能为手术提供最佳的术野暴露。2011年8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采用脊柱俯卧架固定头部,多头带固定双肩及双上肢辅助显露,进行颈椎后路部份手术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8±3.2岁。其中颈椎病患者47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3例。
1.2手术方法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取俯卧位,采用脊柱俯卧架固定头部,多头带固定双肩及双上肢。常规消毒铺巾后,取颈后正中切口,显露椎板、病变颈椎棘突、和关节间隙。咬骨钳咬除相应椎体的棘突。清除多余椎间盘后用磨钻磨去骨皮质,置入装有自体骨的钛网,X线照射确保位置良好后缝合皮肤切口。
1.3结果6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15~160min,出血量80~250ml。体位摆放时间平均为12min,术中颈椎位置固定确切,无一例因体位安放不当而术中重新调整,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
2护理配合
2.1术前访视病人向患者讲解术中体位的特殊性,手术为俯卧位,面部用头架支撑固定。叮嘱病人在全麻未完全清醒时,应避免头部扭转,防擦伤。向病人介绍成功案例,以减轻紧张情绪。另外评估患者
的体重、身形等,为术中调节脊柱架的宽窄做好准备。
2.2特殊器械物品准备颈椎后路手术器械,手术头架,脊柱架,体位垫,多头带,宽胶布,约束带。
2.3麻醉配合病人推入手术间后,在平车上建立静脉通道,并配合麻醉师插管,插管时应注意保护病人,避免躁动和坠床。
2.4双眼的保护双眼涂金霉素眼膏,用贴膜粘贴,使其闭合完好,避免暴露而造成角膜损伤。
2.5调节脊柱架根据患者体型,用摇把调整好手术床上脊柱架的宽窄,用棉胎垫在脊柱架胸腰部位,脊柱架的头托部分用棉垫加厚。
2.6配合轴向翻身巡回护士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共5人,严格按照轴线原则,使头、颈、胸椎保持在同一水平上旋转,将患者翻转至脊柱架床上,再进行合适俯卧位制动。
2.7体位摆放要点(1)摆放躯干部分:调整患者躯干与俯卧位体位垫的位置,使腋窝及胸腹部悬空不受压,以免对患者的呼吸及循环功能造成影响[2];(2)摆放头部:1人托住患者头部固定位置,检查并确保患者眼、鼻、下颌部不受压。保持气管插管不屈曲,顺畅地在头架的头圈处引出,连接到麻醉机上。根据手术要求及患者颈椎受压情况适当调整头架的位置,多头带自双肩向下辅助牵拉固定在手术床两侧,以充分暴露术野,增大患者的舒适度,严防过度俯伸或俯伸不到位。(3)固定四肢:双臂自然放于身体两侧,用多头带包裹固定;在膝关节下、胫前部垫一25cm厚的软枕,使膝部弯曲10°~15°并置于功能位,踝部背曲,足趾悬空,臀部用多头带固定。
2.8术中观察严密观察病人眼球、鼻孔是否有移位受压迫,气管插管的导管是否有扭曲,保证术中输液、输血畅顺,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做出处理。
2.9苏醒期护理术后患者搬运过程时应做好颈部制动。保持患者头颈部自然中立位,切忌扭转、过屈或过伸。由于患者身上带有多种管道、导线,变换体位时,易发生导管脱落、移位及循环功能紊乱,故翻身时应加强监测,维持正常的生理轴线,多人协作且动作协调、缓慢、稳妥,防止意外发生。
3小结颈椎后路手术体位摆放时应用脊柱俯卧架固定头部,多头带固定双肩及双上肢辅助显露的方法具有很多优点:(1)操作简单,容易安放,无需其他特殊设备,且本身无创伤性,无需像使用脑外科头颅架时要运用固定钉固定颅骨;(2)固定牢靠,容易调整多轴节,灵活性好,可根据病人的脸型及体型进行伸缩升降调节,使病人处于最佳制动体位,有利于手术操作,(3)头架的头托部分为双叶瓣形状,可调性好,且中间镂空,能够将气管插管顺利地从中间引出,方便麻醉医生操作,便于手术护士术中观察;(4)术中体位摆放时,运用多头带固定双肩及双上肢牵拉固定,经济、方便、快捷,在降低了颈椎后路手术暴露困难的发生率的同时,也大大缩短了体位摆放的时间,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星华,官正华,刘洋等。上肢创伤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18例临床特征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5)605-606
[2]张慧恩,王茹,侯煜。桡、肱动脉穿刺后包扎不当指前臂疼痛、水肿一例报告[J]。中国医药,2008.3(4)224
[3]徐栋,朱宝林,高扬,王仁成等。锁骨骨折导致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J]。中國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0)1597-1598
[4]舒彬,杨志金,沈岳。肌肉拉伤的基础与临床表现[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2)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