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项菲
【摘要】心律平又称盐酸普罗帕酮,是兼有局麻作用与轻度β-受体阻断作用的Ic类抗心律失常药。能降低心肌兴奋性,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速度,轻度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其口服后30分钟起效,2-3小时达最大效应,作用持续4-8小时。主要经肝脏氧化代谢。大量服用本药可以引起血压下降、心功能降低、窦房结抑制、房室传导阻滞等,个别患者甚至猝死。我院救治的30例心律平中毒患者经抢救均痊愈出院。现将抢救护理体会如下;
【关键词】心律平中毒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10-01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救治心律平中毒患者30例,年龄在25-48岁之间,女性23例,男性7例。30例患者均因情绪波动口服心律平片10-100片不等,服药后20-60分钟出现不同程度症状。其中,4例患者无症状,急诊观察24小时后出院;15例患者出现心悸、头晕、恶心、呕吐、嗜睡症状;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意识障碍偶伴有抽搐;2例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经及时抢救转危为安。
2、抢救护理体会
2、1尽早气管插管和持续有效的心脏按压急诊科的急危重症患者比较多,病情一旦发生变化就需要及时抢救。心律平中毒致心跳骤停的病例并不多见,但也不能放松警惕。抢救中一旦发现有呼吸衰竭的表现立即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支持。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CPR,其中1例心跳骤停患者,使用心肺复苏泵进行了大约30分钟的心肺复苏,确保了心脏按压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使心脑及各脏器得到了充分的血液灌注,以取得抢救的成功。
2、2快速有效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容量复苏大剂量心律平严重抑制了心脏的自律性及传导性,导致心源性休克,需要在补液的基础上大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强心药物。所以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环节。入院后立即留置两条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及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使用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为防止患者抽搐或躁动时针头移位,给予妥善粘贴并将肢体固定。
2、3彻底洗胃以缓解药物对机体的进一步损害心律平在胃肠道吸收迅速并且完全,半小时开始作用,2-3小时达高峰。重症患者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在心电监护和呼吸机辅助通气下留置胃管,插管動作轻柔,防止胃黏膜损伤。温清水10000毫升洗胃,直至洗出液澄清无味。
2、4加强有效循环监护心律平是Ic类抗心律失常药,抑制窦房结,心房,房室结,心室,浦肯野纤维的传导性,自律性。故服用过量可造成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甚至心跳骤停。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就会危及生命。所以抢救过程中心电监护至关重要。护士应加强心电监护监测,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及血压的变化,每5-10min监测并记录1次血压、脉搏、呼吸和血氧饱和度,根据血压波动情况调节升压药物的滴速,生命体征平稳后,每30min监测并记录上述指标1次,发现心律失常的危险信号时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治疗及除颤等准备工作。
2、5降低脑水肿,减少脑耗氧量,保护脑细胞。①严密观察意识的改变。②瞳孔的改变。③呼吸、心跳恢复后,及时应用20%甘露醇250mI、速尿20mg快速静脉用药降低颅内压。④心肺复苏同时采取头部冰帽降温,使头部温度降到32度左右。低温治疗可降低脑氧代谢率,减轻再灌注损伤。⑤患者躁动不安加用床档及约束带注意保护。在使用镇静剂和水合氯醛15ml保留灌肠效果欠佳后,采用冬眠疗法,使患者保持安静。
2、6加强呼吸道管理选择适当的呼吸机各种参数,同时对吸入气体进行湿化和温化处理。呼吸机报警时,立即对病人气道、呼吸机管道等进行检查,是否存在管道连接脱落、漏气、气道被痰液阻塞等情况,及时进行管道连接处拧紧、吸出痰液等措施,保持气道通畅。并根据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有效通气指标及氧浓度。
2、7肾功能的保护入院后尽快留置尿管,观察尿量,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
量,准确测量每小时尿量。防止因大量血管活性药物对肾脏的损害以及甘露醇的应用导致多尿。严密监测电解质变化,即要避免多尿引起的离子丢失,也要警惕高血钾的发生与危害。
2、8心理护理患者经抢救清醒后,发现自己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气管插管带来不适,会感到恐惧不安,不配合或拒绝治疗,针对这些情况,护理人员要深入细致地进行思想工作,耐心开导患者,同时安排专门的护士给予床边看护,以减轻患者的不安心理,使其充分信任医护人员,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掌握患者自杀原因。对患者个性特点进行护理,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要亲切温和、无鄙视,言语要简短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1-32
[2]龙焜,李万亥临床药物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12
[3]黄培志.心肺脑复苏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7-750.
[4]韩艳娟刘桂芝护士在心肺复苏中的配合[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9):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