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瑒
【内容摘要】由中国传统音乐改编而成的钢琴曲,既是中国钢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创作者对世界钢琴艺术做出的独到贡献。对该类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无疑能够给钢琴演奏和教学以丰富的启示和借鉴。鉴于此,文章系统回顾了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创作特色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钢琴改编曲 创作特色 研究分析
一、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初的萌芽期
20世纪初,伴随着钢琴传入中国,很多有识之士开始了中国钢琴曲的创作,试图使这门西方乐器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赵元任是当之无愧的先驱,其曾经将江南丝竹乐《老八板》和民歌《湘江娘》改编为了《花八板和湘江娘》,通过节奏和旋律的变化,使钢琴第一次奏出了中国的传统音乐,并由此拉开了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大幕。此后李荣寿创作的《中国戏剧曲》、沈仰田创作的《中国戏剧曲钉缸》等,也都是其中优秀的代表,这些作品的出现,让众多创作者意识到了钢琴和中国传统乐曲结合的可能性,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繁荣期
1934年,俄国音乐家齐尔品在上海举办“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创作大赛”活动,大大鼓舞了创作者们的热情,江文也创作的《江南风光》和《浔江月夜》、刘雪庵创作的《南来雁》等,都是其中的佳作。而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更是迎来了钢琴改编曲创作的第一次繁荣。包含马思聪创作的《粤调三首》、陈培勋创作的《卖杂货》、桑桐创作的《内蒙古民歌主题曲七首》、汪立三创作的《兰花花》等,相对于之前的众多作品来说,这些作品在形式上更加完整,在内容上也更加丰富,真正将中国民族音乐和钢琴融为了一体。
(三)“文革”的高潮期
“文革”对于中国钢琴改编曲来说是一个例外。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任何创新的作品都有可能给创作者带来麻烦,所以对传统音乐进行改编就成为了唯一的创作方向,这也推动了中国钢琴改编曲第一次发展高潮的到来。如王建中的《梅花三弄》《浏阳河》,黎英海的《夕阳箫鼓》,汪立三的《叙事曲——游击队歌》以及黄安伦的《序曲和舞曲》等,都是质量上乘的佳作。
(四)改革开放后的低谷期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艺术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钢琴创作在题材上也是越来越丰富,一些创作者片面地认为,对于传统音乐的改编不是真正意义的独创,所以使中国钢琴改编曲一度陷入了低潮,仅有谢耿的《霓裳羽衣曲》、朱嵩的《双鹤听泉》等作品问世。这种观念上的暂时性偏差,是符合事物认知发展规律的,也是中国钢琴改编曲的一个必然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
(一)富有内涵的标题
标题性钢琴作品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体裁,当时的创作者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通常会给作品加上一个简短的标题,从而使整个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指向更加明确。这一点在中国钢琴改编曲中也有着鲜明的体现,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力求使标题成为整个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一语道出整个作品的内涵,获得一种“未闻其声,先解其意”的效果。如黎英海在《夕阳箫鼓》中就对原琵琶曲的标题进行了全部保留,“江楼钟楼、临水斜阳、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舟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临江晚眺。”抛开乐曲不谈,仅仅是这些诗意的标题,就能够给我们以极大的美感享受,而当钢琴曲响起之后,根据标题产生的一些想象就会得到一一验证,再一次体验那种如诗如画的意境。
(二)惟妙惟肖的音色
一方面,钢琴素有“乐器之王”的美誉,有着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音色,所以其能够和世界上多个地区和民族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中国也是一个器乐艺术十分发达的国家,民族乐器门类众多,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也是数不胜数。所以在将其改编为钢琴曲的过程中,对于原有乐器音色的模仿,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不但使改编曲与原作更加契合,同时也使钢琴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扩展。如储望华改编的《二泉映月》,原作品是一首二胡曲,为了模仿出二胡特有的音色,储望华特意使用了二度和三度的单倚音,从而将主人公内心中的那种哀怨和凄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王建中的《百鳥朝凤》,其本是唢呐独奏曲,通过对多种鸟类叫声的模仿,展现了一幅热闹欢快的大自然景象。对此其运用多种手法,分别模仿了笙、箫、扬琴、唢呐等多种乐器,将百鸟争鸣的景象描绘得惟妙惟肖。通过这种模仿,不但更加形象地表现了作品本身,也使钢琴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丰富和扩展,体现出了中国音乐家对钢琴艺术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三)民族色彩的调式
调式是整个音乐的骨架,对于音乐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中国音乐来说,其在调式方面和西方音乐有着较大不同,中国音乐普遍采用五声调式,通过两个偏音的加入,构成六声或七声音阶,与西方音乐中的大小调调式体系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钢琴是一件西方的乐器,其在形制和构造上,自然是以表现大小调音乐为基础的,这就给中国钢琴改编曲在调式上制造了一些困难,但是我国创作者却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通过各种灵活的手法,巧妙化解了这一难题,如王建中的《浏阳河》。《浏阳河》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中国民歌,篇幅较为短小,王建中特意采用了将主题进行加花变奏的形式,对原来的结构进行了扩展,将其设置为了引子、起始部、主题部、再现部和尾声五个部分,通过这种扩展,换来了一个全新的创作空间,也就巧妙解决了曲式方面的难题。
(四)灵活多变的结构
在西方钢琴作品发展中,因为理性思维一直都是创作主导思维,所以在乐曲的结构上有着严格限制和要求,最为经典的即ABA结构,按照统一和均衡的整体原则来发展音乐,单三部曲、复三部曲、奏鸣曲等无一例外。但是,中国音乐在审美上与西方音乐迥然不同,其以感性思维为主导,追求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中国传统音乐几乎没有结构方面的限制,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散体性结构,从“散”开始,然后经过或快或慢的发展之后,再回到散板上结束。所以中国钢琴改编曲也自然会受到这种结构的影响,如储望华改编的《二泉映月》,就完全遵循了原曲子的结构,采用了对主体进行三次变奏加一个尾声的形式,每一次变奏都是一次情感的自然抒发,并逐渐形成了整首曲子的高潮,然后再慢慢回落,更像是对原曲的一次裁剪和压缩。王建中在对《百鸟朝凤》的改编中,对全曲进行了全新的段落安排,然后再自然将其串联在一起,给人以散中求同、凌而不乱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钢琴改编曲在结构方面是十分灵活的,将中国传统乐曲中最精华、最具有特色的部分予以了完整的保留和创新的表现。
(五)横向线性的旋律
中国传统音乐是以单声思维为主的,追求音响横向的流动和变化,这与西方音乐中的“竖向”追求有着较大的不同,所以这种“线性”也就成为了中国音乐旋律的最大特点,这一点在中国钢琴改编曲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如李瑞星创作的《东方红》,其本身就是一首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歌,所以在将其改编为钢琴曲的过程中,对原有的旋律要予以充分的保留,否则就会产生不伦不类的效果。对此作者基本沿用了原有的旋律,仅仅在一些细节之处加上了一个装饰音,观众一听就知道是这首民歌,从而获得了全新的审美感受。王建中改编自歌曲《浏阳河》的钢琴曲《浏阳河》,也较好地保持了原来歌曲的旋律和风格,在唐壁光作曲的歌曲里有4个乐句,共17小节,而在钢琴曲中,三次完整出现了这17小节的主题。整个旋律线条顺畅的向前发展着。
综上所述,钢琴自传入中国之后,已经有了百年的发展历史,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的发展成就,与众多优秀的钢琴改编曲是分不开的。通过这些作品,不但拉近了钢琴和民众之间的距离,丰富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更让民族音乐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所以在当前的高琴教学中,理应对这些作品有足够的重视,并将其主动应用到教学中,这不但是钢琴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更是中国钢琴事业发展的需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给更多的钢琴教师以启示和借鉴,为推动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方芳.中国钢琴作品中装饰音的艺术特色——以几首中国民族器乐改编曲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4).
[2]赵丽.20世纪60—70年代中期中国钢琴改编曲创作之民族风格[J].成功(教育),2007(2).
[3]吴榆.论传统乐曲钢琴改编曲与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杨文.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5(1).
[5]张怡.浅述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演奏特点[J].齐鲁艺苑,2005(3).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