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容 王捷琼
2012年7月-2014年7月我科共开展各种心血管介入治疗术650例,现就其常见术后并发症及其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650例,男390例,女260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年龄36岁,平均年龄61岁。
1.2手术方法早期主要采用经股动脉,后期主要采用经桡动脉穿刺分别行单纯冠状动脉照影术、经冠状动脉内球囊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导管射频消融术。
2结果
本组病例中单纯冠状动脉照影310例,经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冠状动脉照影+冠脉内支架置入术291例,导管射频消融49例.其中并发低血压18例,迷走神经反射5例,皮肤大面积瘀斑8例,局部血肿8例,假性动脉瘤1例,
3护理
3.1一般护理
所有术后患者均持续心电血压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血管穿刺部位渗血、出血、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监测凝血酶原时间。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照影剂排除减少肾脏损害。
3.2并发症防治
3.2.1低血压:本组发生率2.7%。术后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对不明原因的低血压在排除血容量不足后,如患者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时,要检查有无腹膜后出血,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冠状动脉有无破裂或穿孔,若出现出血并发症,应立即调整抗凝药物用量。若持续低血压不仅会影响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的灌注,严重者可出现死亡,因此需及时查明原因给以相应处理。针对精神紧张进行心理护理,给以补充血容量,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升压药治疗。
3.2.2迷走神经反射:本组发生率0.76%,多见于术后拔管过程中,拔管后也能出现,并可反复发生。患者可以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出冷汗,甚至低血压休克,严重可以出现生命危险。可以在伤口局部给予局麻药,减轻压迫力度。若已经出现迷走神经反射应及时多巴胺、硫酸阿托品治疗,同时补充血容量,行止痛治疗。
3.2.3局部血肿:本组发生率1.24%。可能原因为穿刺不当、拔管时压迫不当、肢体活动过早、盐袋移位。血肿小者可无明显症状,应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理疗,大者可伴局部疼痛,严重时影响肢体活动,可采用再次压迫止血。
3.2.4假性动脉瘤:本组发生率0.15%,多在穿刺后3-5d发现局部有搏动性肿块,伴有血管杂音。可先用血管压迫器或手压迫60min,然后加压压迫24-48h,经压迫血管杂音消失,成功率80%。如无效可以在彩超监视下局部注入凝血酶,可迅速闭塞瘤腔。必要時行外科手术修补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