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2015-10-21 20:03武征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护理

武征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措施。方法:选取84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康复护理、间歇导尿术以及膀胱排尿训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86%vs69.05%);膀胱容量及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375.52±21.55vs312.56±15.55,74.62±16.33vs54.96±13.23)、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94.24±25.54vs125.32±28.57);观察组头痛、皮肤潮红、突发性高血压、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90%vs38.10%,4.76%vs30.95%,14.29%vs35.71%,11.90%vs33.33%)。结论:心理康复护理、间歇导尿术以及膀胱排尿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78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65-01

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常见并发症,由于脊髓损伤后,神经系统受累难以自主支配造成排尿功能障碍,容易导致上行性尿路感染的发生,若反复发作,最终会引起肾实质损害的发生。给予患者有效的康复护理不仅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尿路感染的发生,同时可以有效促进膀胱自主功能的恢复,降低患者痛苦。本文采取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康复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4例SCI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22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2.6±7.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其中完全脊髓损伤65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19例。所有患者急性期均由于排尿障碍而需给予留置导尿管,且经检查未发现存在尿道损伤、尿道畸形、输尿管返流现象,且并未存在发热、严重泌尿系感染,膀胱容量>300mL且残余尿量>100mL。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有效的心理康复护理、间歇导尿术以及膀胱排尿训练。

1.2.1心理康复护理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在急性期、病情重时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需要给予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使患者对排尿功能障碍的可控性充分认识,协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提高自我护理的生存能力。在进行排尿训练前,向患者解释此项训练的目的、意义,通过讲解使患者明白如何正确进行膀胱训练。指导患者自觉饮水,每日饮水量控制在大约2000mL,导尿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动作轻柔,充分润滑尿管,避免挫伤尿道黏膜,同时加强对会阴部和尿道口的护理。定期给予尿常规检查,若尿白细胞>10个/HP,则需要给予抗感染治疗;若患者存在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并且残余尿量持续>100mL,且患者无明显尿路感染时,则应当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导尿术[1]。

1.2.2间歇导尿术(ICP)

一般开始导尿为4h/次,2次导尿间歇通过挤压、叩击等方法诱导排尿,若患者自行排尿>150mL,且膀胱残余尿量<300mL,则可改导尿为6h/次;若患者自行排尿>200mL,且膀胱残余尿量<200mL,则可改导尿为8h/次;若患者自行排尿>200mL,且膀胱残余尿量<300mL,且患者未发现存在明显尿路感染,则可终止间歇导尿。ICP期间应当控制饮水量为2000mL/d,分别于每日早、中、晚给予400mL饮水,两餐间给予200mL饮水,晚上8:00以后应当尽可能不给予饮水,避免患者不规则饮水[2]。

1.2.3膀胱排尿训练

①穴位刺激:采用GM2000的中频治疗仪在腰骶部和下腹部相对应穴位(水道4点对置、膀胱俞)进行电极刺激,约20min/次,大部分患者经穴位刺激后,下腹膀胱区明显存在变音的小球感觉,部分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就会有尿液排出;②手压法:Crede法适宜患者为T12以下损伤者,具体手法为双手拇指置于髂嵴处,其余收治置于下腹部膀胱去向盆腔用力压迫,帮助排尿;③屏气法:给予患者坐位,身体前倾,放松腹部,训练其进行腹肌收缩,从而使膀胱及盆底的压力增加,从而促进尿液排泄;④激发技术:此方式适用于T12以上损伤者,采用不同方法对患者排尿扳机点定时进行刺激,促进患者排尿功能恢复,如通过听流水声、拍打腿内侧、轻轻敲打耻骨上区、捏掐腹股沟皮肤、牵拉阴毛等方式;⑤尿意习惯训练:在特定的时间进行该项训练,如起床、睡前、餐前30min,鼓励患者如厕排尿,白天3h/次,夜间2次,同时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⑥盆底肌肉训练:训练患者在不收缩腹部、臀部、下肢肌肉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收缩耻骨以及尾骨周围肌肉,3次/d,每次自主收缩维持10s,重复训练[3]。

1.3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经3个月康复治疗及护理后,比较其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3个月后,残余尿量<50mL;○2有效,3个月后,残余尿量为50~100mL;○3无效,3个月后,残余尿量>100mL;总有效率=(显效+无效)/总例数×100%。Barthel指数判定标准:总分为100分,患者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则评分>60分;患者存在中度功能障碍,日常生活需要给以帮助,评分为40~60分;患者存在重度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存在明显依赖,评分为20~40分;患者完全残疾,日常生活完全依赖,评分<20分[4]。

猜你喜欢
脊髓损伤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对解锁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溴吡斯的明联合巴氯酚对T6以上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尿潴留康复护理效果的临床分析
综合护理与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观察
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行动学习法在脊髓损伤患者实施自助间歇导尿中的应用效果
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