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分支。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5所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的调查分析,从独立学院实际出发,探讨切实有效体育课程改革措施,为后续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课程改革 研究
1、独立学院改革回顾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最初办学一直以母体大学相衔接,推行的是模块式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课程模块式教学主要分篮球、排球与足球、健美操和武术、田径四大模块进行教学,一个学期进行一个模块的教学。教学内容以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球类、武术、田径基本技术学习为主,大纲共修订4次。然而,随着对教育新理念和新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学校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与学分制的推行,模块式教学很快被废除,即《体育》课程开设模式按照一年级开设基础类、二年级开设选项课,既一年级2个学期要进行篮球、排球与足球、健美操和武术、田径四大模块教学,二年级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进行2个学期的学习。现行的体育课程是一年级开设1+1模式、二年级开设2节选项课、三、四年级选修课的新型教学模式,即一年级开设1节体育基础类课程和1节课外活动,基础类课程以健美操、田径和武术为主体内容;二年级开设2节选项课,以健美操、球类、武术和田径为主要内容,三、四年级开设的《体育》选修课程,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共6门课程为主体教学内容。
2 、现行《体育》课程中教学改革分析
2.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西南地区5所独立学院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期刊、论文和文献资料,以及重师商院近年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进度计划。(2)问卷调查法:对西南地区5所独立学院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生分别发放问卷100份,共500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475份。
2.2分析与讨论
2.2.1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效果
目前几乎每个学校都对教师有课时量的规定,而合理的课时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大体而言,教学的质与量是成反比例的,体育教学尤其如此。当然,师生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质与量,就5所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看,相对于其他科目教师的工作量,体育教师的课时量较大。具体而言,周学时10节—20节的人数占到了85人,占总人数的85%以上,而且其中一部分老师还参与教学管理与课外训练等工作。(见表2)
就学时而言,三种教学模式(放羊式、模块式、“2+1+1+X”模式)课时量差不多,但工作量和教学效果差异显著,具体而言,放羊式教学教师自由度高,可上可不上,可这样上也可那样上,这也是落后地区学校长期存在的体育课教学模式,课多量小,效果差,很快遭淘汰。相比放羊式和模块式教学,“2+1+1+X”教学模式更科学合理,表现在既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素质(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要求,其中的“+”不单纯是附加学习,而表示能力提高的一种递进关系,每位学生只有在经过充分的专业基础部分的学习之后,根据自身的素质、能力、兴趣进一步选择相关项目的学习,这是一种双向选择,学生的兴趣很重要,但老师更要把握每位同学的能力素质差异,保证他们选对课,选好课,最后达到学好课。如同是武术课,一年级基础类课程和三年级的选修课就不是一个层次,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充实、创新和提高。
2.2.2《体育》课程标准执行中存在偏差
要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目前西南地区大部分学校也都在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特别是高等学校的体育‘选项课、‘体育社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体育课教学中传统教學模式的印迹依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有:传统体育思想和体制的根深蒂固、新理念过于理想化和宏观化、师资匮乏、老师知识技能结构重叠、学校体育配套设施的滞后等。要实现改革的目的,必须首先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就调查的5个独立学院改革后的《体育》课程大纲执行看,情况不容乐观,理论与技能两方面的执行都不力,尤其理论部分的执行情况更差,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见表3)
3 、结论与建议
3.1立足现实,统筹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课程目标
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最终要体现既尊重学生个性,又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着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2 以人为本,探索灵活有效的体育课教学方法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最终要落实在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上,所以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它要求改换一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传统的学校体育思想、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尽可能地为学生积极主动和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与锻炼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3.3 着眼长远,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创新的原动力,随着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体育人才的作用在落后地区显得更加重要,教师资源的匮乏与学生日益多元化的个性需求的矛盾凸显,已成为制约学科建设推进的主要瓶颈,这一方面学校要大力引进紧缺型、技能好、水平高的体育教师,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重点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迅速提高体育教师学术水平与教学能力,使体育教师从“单一的技术型”向“复合的素质型”转变,从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师资资源,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教师队伍。
3.4 点面结合,加大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首先,要大力加强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体育设施资源主要是指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等进行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所以大力推进校内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是首要任务,要尽量向学生开放体育场馆,为其活动提供方便。注意充分发挥器材的综合运用功能,优化课表安排。
此外,要注意对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训练课程, 建立、健全校内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力支持他们在业余时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健身、竞赛、表演等活动,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各类活动,只有广泛的群众性参与, 在具体工作中点面结合,才能营造出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郭学敏.“阳光体育运动”与西部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
[2] 张玉霞,鲁志文.对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3]郑志磊,骆功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9.
作者简介:
陈飞,男 ,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与篮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