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卓 高月静
摘 要: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人为历史因素等的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存在一些较为典型的带形城市。本文从城市形态角度,在宝鸡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宝鸡市城市道路网布局形态和道路交通发展策略。
关键词:带形城市;城市交通;宝鸡
引言
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形成了很多带形城市。宝鸡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宝鸡和很多其他的带形城市一样,受相对复杂的地形条件的制约,城市建成区的用地呈带状分布。带形结构的形成除了受地形限制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交通轴线的引导,在这一类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其特殊空间结构的理性认识和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往往是下意识的随形就势,结果不能较好的将城市的功能、交通布局与空间形态特点有机结合。
1.带形城市的形态特征
“带形城市”(linear city)是一种主张城市空间形态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的,其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城市继续发展,可以沿着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出去 。
带形城市这种城市形态,其形成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如滨河、滨海地带)等的影响,城市核心区呈带状分布,外围组团与之连片向两侧伸展。其功能结构具有良好的均衡感,核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是这种空间结构的关键,如青岛、兰州、深圳等。但城市过长会造成纵向主干道交通压力过大,不易形成城市市中心。
城市形态作为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密切联系的在物质形态上的反映,是城市规划学者、城市地理学者关注的重点,城市形态可以反映出不同城市性质用地的空间分布,从而产生不同的交通需求。有学者研究表明城市形态和城市交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表现为:一方面,伴随着历史上每一次交通技术的进步,城市形态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适应交通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形态作为交通需求产生的基础,也会相应的对城市交通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2.带形城市交通特点
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是城市交通模式形成的基础。特定的土地利用模式可以导致相应的交通模式, 城市交通模式的变化也会影响土地利用模式。带状发展的城市通常以链式或放射式的交通性干道的骨架, 形成交通性路网。道路网系统一般包括过境道路系统、跨组团快速联系主干道系统、组团内路网系统3部分。过境道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快速疏导过境车流, 实现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分离并改善城市对外交通出入口。跨组团快速联系主干道系统是联系城市各组团的主要通道, 主要承担全市的生活、客货运交通量。组团内路网系统主要是承担组团内部的生活、服务性交通量。
3.宝鸡市城市形态特征
宝鸡市地形地貌复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秦岭褶皱带、鄂尔多斯台向斜和渭河地堑交接带。宝鸡市中心城区城市可建设发展用地主要在渭河谷地,这一特点成为宝鸡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但也恰恰是这一用地特点使得宝鸡的城市发展只能沿渭河河谷地带东西向蔓延发展,从而形成了典型带形城市。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宝鸡城市发展变迁与河流、山、塬息息相关,城市用地从沿道路扩展、呈散点分布,向逐渐聚集成团、成片,形成以南山北塬为依托、渭河水系为开敞空间的“带状组团”的城市格局。
4.宝鸡市城市道路网布局形态
城市交通网络结构决定了城市的骨架和城市的发展。宝鸡市受台塬地形影响,城市道路网沿着渭河两岸展开并轴向延伸,与一些垂直相交的道路组成方格状的路网,其结构属于典型的带状方格路网结构。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随着宝鸡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心城区道路总长度不断增加,然而道路网密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现状建成区道路机动车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及其临近的区域分布,几个跨河截面大桥的高峰小时流量双向均超过2000 辆,客观的反映了宝鸡市区老城区为出行重心特征。宝鸡市机动车出行时间分布呈明显的“米”型,具有明显的早高峰和晚高峰以及中午明显的出行波谷,高峰小时比例为10%。
5.宝鸡市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策略
(1)面向区域发展,突破交通设施的既有布局模式,构筑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架的区域快速运输网络,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宝鸡地处秦岭北麓,通道资源紧缺,区域交通设施比较落后,近年来虽大有改观,但仍然滞后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未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内层面,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均在西安,因此宝鸡要面向区域发展、构筑开发空间格局、提升区域交通地位,就要加强宝鸡与区域内重要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共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2)以交通设施的建设为先导,支撑和引导城市空间拓展,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宝鸡中心城区城市用地布局在继续向东拓展的同时,面临着上塬发展的重大战略转折。城市用地的拓展和新区的开发,打破了既有的狭长带状城市布局,亟需交通系统的有力支持。以交通走廊的建设引导城市空间的发展,以公共交通骨干线路、快速路以及交通性主干路为骨架的交通走廊支撑城市向东发展,交通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向新区扩散,形成与城市功能和土地利用相协调的交通运输系统。
(3)完善城市道路等级结构和网络布局,提高道路系统运行效率城市道路网络延续带状方格网格局,以规划城市主干路的延伸满足城市东西向用地扩张的需要。重视道路骨架系统建设,明确道路功能层次。提高东西向贯穿道路等级和建设标准,集约利用通道资源;加强南北向集散道路建设,适当提高次干路和支路密度。改善道路网络的瓶颈地段,打通断头路,改善道路交叉口渠化,增强局部路网微循环。着眼于城市远景发展,预留组团联系通道和骨干道路走廊,形成弹性、可扩展的城市骨干道路网络结构。
(4)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构建功能层次分明的公交系统,引导形成以公交为主导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改变单一的常规公交层次体系,大力发展快速公交系统网络,适时发展城市轨道系统,以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和吸引力,构筑功能层次分明、高效率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保障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快速公交系统,承担主要客运走廊的交通集散和衔接支线系统,连接城市主要枢纽点和组团中心,形成支撑城市组团发展的优质公交网络;按升级策略适时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覆盖城市东西向发展主轴,引导中心城区地布局的调整。重视渭河、上塬以及重要组团之间的城市关键截面上的复合型通道建设,着力提高关键截面上的公交分担率,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的交通方式,大幅提高有限的通道资源利用效率。
6.结语
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交通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带形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交通的规划较之其他城市存在许多不同之处。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城市性质及特征等多因素确定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是指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辉.主动与被动——西北地区东部带形城市发展的新探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2]于星涛.带形城市的交通引导模式及实施对策——以济南市综合交通规划为例.规划师,2007(1).
[3]周元清,温继良.国外城市发展的带形模式给我国城市建设的借鉴.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6).
[4]杨东援,韩皓.道路交通規划建设与城市形态演变关系分析:以东京道路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1(4).
作者介绍:
欧阳卓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高月静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学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