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中的对话与潜对话

2015-10-21 20:07郑川
艺术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契机对话

【内容摘要】艺术创作者是文化生产者、传播者、文化教育者,但艺术创作人才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往往被忽略。艺术创作者学生阶段的受教育及“成长”,在其作为艺术创作者的文化使命和功能发挥中最为基础和关键。如何确保艺术创作者关键阶段的“成长”,需要抓住其艺术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与世界、自我、媒材、欣赏者多重对象间的对话、潜对话这一契机,进行有效的“传播”教育。

【关键词】艺术创造  对话  人才成长  契机

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主体,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也是思想、情感、价值的传播者,是面向社会实施教育的发动者和组织者。

教育者首先应该获得教育。然而,以往对艺术家天才灵感的夸大以及艺术家创造自由的过度聚焦,艺术家的成长史往往只是其炫目的成就史、艺术杰作的创造史,其成功背后的成长、吸收,其受教育的接受史,往往被遗忘或有意忽略。

青年艺术人才,不管在校接受系统训练,还是接触社会,多方面吸纳和成长,都是其短时间内完成向真正的艺术创作者和设计人蜕变的关键。尤其是大学生专业院校学习阶段,是青年创作人才思维水平和创新意识的活跃期,也是未来腾飞的蓄积期,以及知识技能获取的关键期。大学生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水平和状况,决定其思维、认识水平、价值观念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制约和决定其未来创作的境界和可能性,以及其责任承担和价值传播的职责发挥。

艺术创作及其训练,是青年艺术创作者生活最为重要的部分。培养优秀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意味着要按照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目标,开展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必须与其艺术创作过程相结合。艺术创作过程,是艺术家积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语言对话过程,包括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进行创作,欣赏者使用同样的艺术语言接受或再创造。对于艺术创作者,艺术创作过程是其与世界、自我、媒材、欣赏者多重对象进行对话的复杂过程。充分吸纳态度和主动吸取意识,个体价值和观念的积极建构,正是人文和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作人才培养多层次结合的难得契机。

一、把真理投入作品:在与世界对话过程中增强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水平

青年艺术工作者的艺术创作实践,是其观察世界、体悟自然的成果体现及其结晶化过程,是艺术家在与世界展开积极对话,并深入细致体察世界,将世界内化入胸中,外化于作品的过程。作为“真理的生成和存在”①的一种方式,艺术作品与世界存在一种内在的同构对应关系。威廉·布莱克《天真的预言》一诗云:“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塞尚的风景画,是艺术家和大自然对话的产物;柯罗的《孟特芳丹的回忆》以淡淡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在风景中的真切感受和丰富体验。

观察和感知身外的世界,是青年艺术创作者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户外写生是艺术创作者直接参与社会进行写生的重要创作体验活动。青年艺术创作者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并认真体验世界,在与世界、自然对话、遇合过程中,体悟世界之“道”,并升华为为人处事之道和创作之道。其户外写生的体验过程,区别于经典作品临摹,如伽达默尔所言,一方面,可以打碎“世界的现实性”,另一方面,又在被打碎的现实中重建“精神的完整”。这一过程内容的丰富性、感受的直接性、体验的真切性,使艺术创作者在其体验社会、感受自然过程,得以正确认识观察社会,并不断丰富、校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自我的内省与驳诘:在多重自我的对话中,不断磨砺品性、提高修养、改善品质

正如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做揭示的那样,人格结构的复杂性会最集中地体现在每个人内在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本我”,作为人格结构的最深层,常常处于无意识的状态,需要自觉接受现实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制约和调节。“自我”需要接受社会的道德律令及自我理想“超我”的规劝和引导。三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严重时会使人焦虑和痛苦。对于人格结构尚在不断完善的青年艺术人才,面临成长困惑的青年艺术家尤然。

艺术创作则以“宣泄”“升华”“转移”等方式实现解决了原欲的冲突问题。意識控制下的创作要求和无意识控制下的表达欲望,形成明显的对话关系,在艺术创作中彰显并获得协调的契机。艺术创作者在这样的“契机”面前,有意识协调社会道德和个人理性、本我潜意识。将此过程变为精神性产品创作生产过程,以及自身理想人格的建构过程。艺术创作过程,既涉及创作主体的内在平衡,也涉及创作思想和观念的成功孵化。这一过程中,创作者协调本我的表现冲动,兼顾社会道德和个人理想,在艺术创作主体自我的伟大克制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不断成长。

艺术创作者的创作训练,不仅是练技法,更重要的是练观念、炼思维、疏心理、梳行为、立价值、确品质。如此重要的一个过程和环节,有智能的,有技能的,有情商的,更有思想的,多个层面的积极介入和有效收获,才能真正满足阶段需求。目前对于优秀艺术家和作品的孕育,技法之外的补充,是当前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过程中比较大的空白。加强优秀艺术作品,如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传播意义重大。

三、与艺术媒介材料的对话:在对艺术媒材的驾驭中,增强其意志品质、协调矛盾冲突的能力和水平

艺术创作过程,是从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艺术家与受众媒介搏斗的过程,是一个创作者对创作客体征服的过程②。艺术创作主体针对物质媒介,按照艺术创作者意图形式化、秩序化,最后凝结为艺术作品的过程,就是不断使材料“去蔽”,发现、发掘、实现材料的潜在价值的过程,是艺术创作者与材料展开深入、生动对话的过程。

这一对话及征服的过程,既是对艺术创作主体个人智能、技能的训练,个人意志品质的考验,又是智能、品质修养的过程。艺术创作者在其与特定艺术语言的艰难搏斗过程,要努力保持对话与和谐,不断实现主体与客体融合。对艺术家来说,这是心智的较量,也是耐力的角逐。此过程推动了艺术人才关键品质的训练提升,促进了相关智能和意志品质的养成,成为价值观塑造、道德责任感修养的重要实践途径。

艺术作品要按自己的形式规律和逻辑要求发展。青年艺术创作者,要更为充分地接触新的艺术创作的媒介和材料,增强格物致知的勇气和决心;要更多可能体会那些扑朔迷离的、神秘的,会让人有挫折的、令人振奋的经验;要更积极地去协调各种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矛盾和冲突,学会顺应艺术创作规律,学会控制并引导艺术的“自行”发展。恩格斯盛赞巴尔扎克的小说创作按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逻辑所进行的创作。他认为,巴尔扎克等作家恰是在自己创作中坚持了“理智对情感的战胜”,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塑造了现实主义的观念,创作出伟大作品,而成为伟大作家。

艺术创作过程,是创作者不断为自己设置问题,不断解答问题的过程。“一手设疑,一手解答”,艺术家与作品的不断对话,世界逐渐清晰和深入,艺术作品不断趋于完整,作品不断趋于完善,艺术家人格也不断趋于完善。

四、艺术家与欣赏者的潜对话:在对潜在读者的尊重中,强化艺术为人民,提升其服务社会和大众的意识和水平

艺术为人民,首先要求艺术创作之初就有对欣赏者的尊重。好的欣赏者反响和回应才存在践行“艺术为人民”的问题。

所有创作,即使是天才灵感的闪现和癫狂境界的重现,都会指向潜在的或隐藏的欣赏者,即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所称的“观念的欣赏者”。作者创作构思,观念表达之初,总在为特定的欣赏者创作。“当作家坐在一张白纸面前写作的时候,他(欣赏者)的影子俯身站在作家的背后。”③

艺术创作,离不开艺术的欣赏和解读。支撑伟大创造者艺术创造的动力,始终有其寻找知音与理解者的强烈愿望。即使走在时代前列的激进、先锋的艺术家,其创作被认为晦涩难懂,远远超越所处时代的接受心理和能力,但如司汤达写作《红与黑》,也声称为下一代欣赏者而写作。

完整的教育活动,不仅在艺术创作者作品创作完成,还要在其与欣赏者的有效沟通和信息反馈过程中,在佐证其欣赏者预期和欣赏者接受过程中实现。欣赏者的反馈,应该有充分的平台和体制去表达。这些都可以帮助艺术创作者检讨创作过程与欣赏者的对话,检讨其写作过程中欣赏者设定是否准确,检讨其与欣赏者对话语言是否适宜,创作觀念及价值表达是否契合时代社会需求。

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的创作过程,是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完整对话过程,是作者在技法、观念、思想、价值等方面和世界互动的过程。艺术创作的创新性,要求对僵化刻板教育的摒弃,要求对创作者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艺术创作的开放性,要求对创作者的教育辅以广博和生动的、深入浅出的人文知识教育,需要开展诸如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临摹、理解活动,需要以形象思维佐以理性思维的教育和“传播”。

综上所述,青年阶段,是艺术创作者专业技能培养的关键期,创作理论思维的形成期,价值观念的建树期,意志品质的成长期,是创造力勃发的黄金期。此其时,抓住艺术创造开展多层次的对话,完善和丰富对话的机制、平台,如外出写生、临摹红色艺术作品在内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经典作品,不仅品德、思想、境界等可以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得到锤炼和提升,而且其艺术创造也能产生更充分的成果和结晶。

(注:本文为2013四川美术学院教改课题《郑川红色经典美术传播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研究成果,课题编号:8211218)

注释:

①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58.

②陈旭光.艺术为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3.

③胡经之.美学文艺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345.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

猜你喜欢
契机对话
里约奥运会是中国男篮未来进步的契机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着眼细节,促进学生“四能”发展
盘面拉升暴发点与契机
失恋的好处
春天的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