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霞 王风光 张丽珍 张长理
【摘要】目的:对早产儿营养支撑应用肠道外营养物质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3例早产儿进行分组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做出评价。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静脉营养支持时间相近,恢复更为高效,差异显著P<0.05,并发症的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早产儿营养支持应用早期肠道外营养支持进行治疗比传统肠道外营养支持能更快速的恢复患儿正常体征,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上对早期肠道外营养支持早产儿营养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肠道外;早产儿;营养支持
【中图分类号】R977.9;R72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54-01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通常早产儿的体重低于2.5kg,头围小于33cm,早产婴儿相较足月出生婴儿在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方面更差,早产儿早期营养不足可能会导致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较差,早产儿由于受到宫内存储不足、婴儿对于热量的需求较高、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等影响,进行传统全肠道营养支持无法满足早产儿的需求[1]。随着近年来早产儿、低体重婴儿的越来越多,临床上逐渐应用全肠道外营养物质支持早产儿营养,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新生儿中早产儿进行標准化肠道外营养支撑,观察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123例早产患儿,均来自于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2012年1月-2014年3月,经患儿家长知情,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8例,给予传统营养支持,男婴27例,女婴21例,胎龄时间为30-36周,平均34.2±2.1周,该组患者出生体重最小为1.4kg,最重的婴儿为1.9Kg,平均体重为1.5±0.2Kg。观察组75例,给予早期肠道外营养物质支持,男婴39例,女婴36例,胎龄时间为29-36周,平均34.1±2.8周,该组患者出生体重最小为1.3kg,最重的婴儿为1.9Kg,平均体重为1.5±0.4Kg。所有患者均无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代谢疾病、严重肺部疾病等。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胎龄以及出生初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在患儿出生后24小时内给予小儿氨基酸注射液(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20116)静脉滴注,用量为每日每公斤30ml左右,48小时候改为10%中长链脂肪乳剂(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01)静脉滴注,用量为每公斤体重15ml左右。对照组患儿在出生后48小时开始小儿氨基酸滴注,第72小时后开始脂肪乳剂的营养支持,两组均尽早的经口喂养微量胃肠道。
1.3资料分析
对早产儿每日的体重、能量摄入、达到正常生长的时间、生化结果、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并比较两种肠道外营养物质支撑的差异,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统计学差异显著。
2.结果
两组患儿经肠道外营养物质支撑后,静脉营养支持的时间无显著差异,而在出生体重恢复时间、达到追赶生长的时间差异显著,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详见表1。两组患者均出现有并发症,主要症状要败血症、胆汁淤积,其中对照组出现9例(18.75%),观察组出现14例(18.67%),两组并发症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重症监护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有显著的增长,然而由于早产儿胃肠神经、肌肉以及功能方面的发育不成熟,婴儿吸吮能力弱或没有,自身消化吸收的能力也较弱,早产儿存在胃容量小、进食少、对于喂养的食物耐受力低、常出现呕吐、吸吮和吞咽的反射反应不正常等问题[2]。因而在早期经口喂养无法满足婴儿热卡的需求,在临床上如何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是现代新生儿医学发展的重点之一,采用肠道外营养物质支撑可为早产儿提供营养,补充其营养不足的缺点。传统的肠道外营养是指在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后给予葡萄糖注射液滴注,在72小时后再进行氨基酸和脂肪乳剂的静脉滴注,传统的方法依据的理论是早产儿出生质量低,无法耐受静脉营养的输入,输入足量的静脉营养可能引发代谢性中毒以及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早产儿在应激的生理状态下,会增加分泌体内的代谢激素,从而出现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进而引起血糖的不稳定,在临床中单纯输入葡萄糖有可能会加重患儿呼吸窘迫,引发医源性高血糖。且有相关报道指出[3],胎儿可在母体胎盘中每日均可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素,因而在出生后应保持营养素的供应,早产儿在出生24小时后可耐受输入1.0g/kg的氨基酸,48小时后可耐受输入脂肪乳剂,中长链脂肪乳剂并不干扰胆红素的代谢,对肝功能并没有影响,早期肠道外营养物质支持是一种可行的肠道外营养物质支持早产儿营养。评价早产儿营养状况指标最为敏感的生化指标为血清前蛋白PA。PA具有半衰期短、更新快等特点。临床上早期应用脂肪乳剂可能引发高血脂症等,研究报道显示外源性脂肪乳剂在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时可对血清胆红素起到减缓的作用。
在本次的研究中未发现有高血脂症的发生,可见在早期肠道外营养支持早产儿治疗过程中,脂肪乳剂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通过比较传统肠道外营养支持和早期肠道外营养支持,我们发现早期肠道外营养支持可以更高效的改善早产儿生理状况,提高早产儿的功能恢复。综上所述,在严格控制营养液质量和规范遵守医嘱的条件下,早期肠道外营养用于早产儿营养支撑安全有效,对患儿的生理和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效果,比较传统肠道外营养支持更为高效,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谢火华,李英强,麦海燕,等.危重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的临床探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1):3428-3428.
[2]严超英.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营养指南(推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14):1117-1120.
[3]王静,刘俐,林小洁,等.早产儿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临床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