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口腔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加深对念珠菌病的认识,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对67例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例均进行口腔粘膜病变区及义齿承托区唾液细菌培养。结果: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人常与全身和局部因素有密切关系。结论: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人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戴义齿修复者占多数,其次为年老体弱、婴幼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头颈部放疗、肿瘤化疗者。
【关键词】念珠菌;口腔;易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R78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79-01
口腔念珠菌感染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正常健康人口腔念珠菌的带菌率各文献报告不一(3~48%)[1],认识这些因素将对预防口腔念珠菌病,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1992年以来确诊为念珠菌感染的病例67例,分析其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与疗效。
1、临床资料
1.1年龄分布:67例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年龄范围在10岁~78岁,平均67岁,其中10岁~40岁者5例(7.5%),40~60岁39例(58.2%),60岁以上者24例(35.8%)。
1.2性别分布:在67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19例,男女之比例为2.5∶1。
1.3.易感因素的分析:67例患者中,以口腔局部义齿修复,全身应用抗生素,年老体弱,婴幼儿,大手术后,放化疗后,干燥综合征为多。其次的是口腔卫生不良、全身应用抗生素、激素、口腔局部应用抗生素、激素等。
1.4发病诱因(表1)
诱因例数 百分比全身应用抗菌素 9 13.4年老体弱婴幼儿 12 17.9全口局部义齿修复 19 28.6口腔卫生不良 6 8.9头颈部放疗 8 11.9肿瘤化疗 8 11.9大手术后虚弱 4 5.9严重血液病 1 1.41.5临床分型(表2)
分型例数 百分比急性伪膜型 1623.8急性萎缩型2334.3慢性萎缩型2740.2慢性增殖型1 1.5临床表现(表3)
2.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67例细菌培养阳性中5例非念珠菌,其余为白色念珠菌。
3.治疗方法及疗效:大多数病例常规应用制霉菌素50万单位,每天四次含化用,2%碳酸氢钠溶液含漱每日四次。或浸泡义齿每天1小时,口服维生素B2片每日三次。对16例急性伪膜型白色念珠菌感染,采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内粘膜病变区,及哺乳前清洗乳房或哺乳工具,然后用2片制霉菌素碾碎加入少量甘油调拌成糊状,局部涂口腔病变区每日四次,一般连续用药7~10天即可治愈。1例增殖型范围局限给以手术切除。
疗程:4个月~6个月,其中32例为7~10天,对于急性萎缩型白色念珠菌感染一般经过1~2个月可治愈;慢性萎缩型,经过3~6个月左右才能治愈。
疗效:67例治愈63例,标准为临床症状消失,白色念珠菌培养阴性;减轻4例,2例为义齿性口炎有颗粒状增生,2例为急性萎缩型,治疗后口干充血好转,患者未继续坚持服药,导致复发4例。
4、讨论
口腔念珠菌的发生有多种易感染因素,本文67例病例报道了全身因素是导致白色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另外局部应用抗生素易患该病,从表1中可以看出:义齿性口炎为多数[3],其次为年老体弱、婴幼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头颈部放疗、肿瘤化疗[4]。本病的治疗原则应强调去除致病诱因,不要滥用抗生素、激素,严格掌握适应症,加强局部治疗,定时清洗口腔,造成口腔内弱碱性环境使霉菌无法生存,必要时口服抗霉菌药物。本文67例病例,全部采用局部用药,清洁口腔和义齿,口服维生素B2。
参考文献
[1]徐岩英,胡碧琼.口腔念珠菌及其致病性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7;32(3):180~181.
[2]徐岩英,胡碧琼.成人口腔念珠菌感染易感因素的多元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1):40~41.
[3]張晔缨,曹家倍.老年人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89;5:71~72.
[4]徐岩英,胡碧琼,刘宏伟.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探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5;9:9~11.